05.29 浙江多措並舉降低物流成本,實體經濟有何發展?

隨著如今零售業結合互聯網的新發展,物流行業也隨之被帶動了。物流是實體經濟運行的大動脈,2017年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達到12.1萬億元,佔GDP的14.6%,高於主要發達國家8%至9%的水平。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是確定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物流成本的措施。而浙江是降低物流成本卓有成效的省份之一。那麼浙江是如何降低物流成本的呢?

浙江多措並舉降低物流成本,實體經濟有何發展?

一、降本做“減法”, 企業獲得感滿滿

“減法”不僅在減費,也在簡政放權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湖州、寧波、義烏的道路貨運車輛,在網上就能實現審驗,再也不用跑現場、排長隊;跨省的大件運輸許可證,可網上審批,辦理時間從25天減到5天,從跑3次到一次都不用跑;湖州開展了船舶證書“六證聯辦”,六本證書、七種文書,船戶跑一次就能核發……“數據跑路”代替“企業跑腿”,物流業跑得更“輕鬆”了。

而在全省,包括寧波舟山港在內,凡運往沿海港口的集卡,在十個指定收費站通行費一律打5至7折,每年又可減免貨主6.8億元運輸費用。

浙江多措並舉降低物流成本,實體經濟有何發展?

二、增效做“乘法”,智能化紅利初顯

浙江的探索是通過創新驅動發展,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發展新動能,以物流業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有效對沖不可抗拒的成本上升。從企業經營角度講,即使政府不推降本增效,企業自己也要動腦筋、想辦法。其也道出了政府與企業的共識:減免總有降無可降的底線,更要鉚足勁在增效上做“加法”。

在浙江,越來越多的物流數據開放共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始為物流這一傳統產業賦能。通過“物流+互聯網+金融”,這個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有效整合了“小、散、弱”的物流企業。杭州傳化公路港裡,500多家物流企業入駐經營,整合社會車輛30多萬輛,服務周邊3萬多家實體企業。

5年前,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鳥網絡,以電商物流平臺技術公司的面貌出現。菜鳥的“互聯網+”高效物流,不僅體現在工作效率是人工3倍的超級機器人倉上,體現在幫助商家庫存週轉率提高1/3的智慧供應鏈管理上,就連一張小小“快遞單”也體現出“菜鳥”對整個行業降本增效的推動作用巨大。“菜鳥”公共事務部總經理韓曦說,據估算,電子面單一年為快遞公司節省近13億元。

浙江多措並舉降低物流成本,實體經濟有何發展?

三、延伸做“加法”,打通最後一公里

社區、農村、山區、海島……物流的“最後一公里”,也是最難到達的一公里,最關民生的一公里。這“最後一公里”怎麼走才能成本最低、高效快捷?

相比集聚度高的城市,農村覆蓋面廣、分佈零散,物流“進村”的成本高、難度大、發展滯後。浙江著力健全農村配送網絡,實施農村“快遞向下”工程,鼓勵快遞企業在鄉鎮設立快遞網點,目前鄉鎮覆蓋率已經達到100%。江山市通過資源整合建立了雙向流通的農村物流體系,一方面將農民生活和農業生產所需的用品,源源不斷地配送到農村物流直通門店,讓農民群眾購物無憂。另一方面,利用貨物配送返程的空車,在基本不增加自身成本的基礎上同步收購獼猴桃、高山蔬菜等生鮮產品,運回倉儲中心上線發售,年收購資金達220多萬元。

“快遞向下”,生活向上,越來越多浙江農村、山區、海島,搭上“電商快車”,助推了鄉村振興。

浙江多措並舉降低物流成本,實體經濟有何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