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激活腳下土地 崔家莊村“點山成金”

激活腳下土地 崔家莊村“點山成金”

雁子崖景區二期工程接近尾聲

激活脚下土地 崔家庄村“点山成金”

貧困戶務工賺取勞務收入

激活脚下土地 崔家庄村“点山成金”

建檔立卡貧困戶王五金養羊

“走這邊的小路,有近道。”趙智慧領著記者七轉八拐,熟得像回自家。“大娘,來客人了。”6月9日,連續幾天的雨水讓氣溫下降不少,趙智慧這一聲招呼,讓小院透出家一般的溫暖。

趙智慧是市人保財險派駐盂縣北下莊鄉崔家莊的第一書記。他口中的“大娘”是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改改。因為上了年紀,又常年患病,範改改喪失勞動能力,戴上了貧困的帽子。

日子過苦了,心氣就衰了,過去老範對誰都沒個笑模樣:“以前幹部們也來扶貧,給點錢物,之後再沒聲響。”脫貧攻堅以來,崔家莊村激活腳下的土地,發展特色種植、規模養殖、鄉村旅遊,在2016年底實現整村脫貧。看到產業能長遠發展,範改改臉上又有了笑容。

三年奮鬥看變化

脫貧攻堅以來,我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改革導向,落實“六個精準”,下足“繡花”功夫,實行“掛圖作戰”,在2016年脫貧攻堅首戰首勝的基礎上,於2017年實現再戰再勝。目前,全市13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共有98個脫貧“摘帽”。

今年以來,我市綜合施策、精準發力,又亮出了一本厚厚的成績單——全市落實各項扶貧資金,產業扶貧穩步推進;全市實施林業脫貧“五大工程”,生態扶貧取得實效;全市落實集中安置點項目,易地扶貧搬遷邁出大步……成績的背後離不開國家、省、市各項惠農政策的支撐,離不開各級各部門的辛苦付出,離不開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從本期開始,《看鄉村》週五版將和市農業委員會、市脫貧攻堅領導組辦公室聯合推出《三年奮鬥看變化》系列報道。記者走進脫貧攻堅主戰場,在田間地頭、在農家小院傾聽脫貧故事,感受貧困村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方面的點滴變化——

強基建要政策 貧困村民心被捂熱

熱情招呼大家坐下,範改改道起了家常。她今年70歲,患有腦梗塞、糖尿病等,身體一直不好。以前,老伴在村裡幹些零活,多少能有收入。去年,老伴去世,範改改一下慌了神。

“要想當好責任人,先得當好一家人。”趙智慧跑前跑後,為老人申請了低保。與此同時,盂縣緊盯“扶志”工作,由縣財政出資,設置了孝親敬老獎勵措施,以此激發貧困戶致富熱情和內生動力。範改改的4個孩子雖然生活也不富裕,但提到孝敬老人,大家都竭盡全力。去年,4個孩子根據個人能力不同,總共給予老人贍養費3000元。今年初,老人又拿到財政部門額外獎勵的500元,還清了過去拉下的饑荒。

範改改享受孝老敬親政策,胡慧慧享受教育扶貧政策,鄭生福享受健康扶貧政策……脫貧攻堅以來,一項項政策的出臺和落實,讓崔家莊村貧困戶不再為生計擔憂,大夥兒的心漸漸被捂熱了。

然而,發展脫貧產業不能一蹴而就,除了人心齊,還得有一定的基礎設施保障。對此,趙智慧和村支“兩委”把工作做在前頭。村裡想發展旅遊,但所謂的路卻坑坑窪窪,這顯然不行。他們聯繫盂縣交通局,2015年修4.2公里,2016年再修近2公里,並在上山道路兩側安裝了隔離護欄。村裡發展特色種植,沒有水可不行。他們又聯繫盂縣水務局,先後修建了4個蓄水池。“下一步我們還要做好引水工程,讓6個自然村結束沒水吃的日子。”趙智慧指著遠處比劃著,彷彿工程就在眼前。

發展特色種植 腳下的土地能生金

人心齊了,基礎設施夯實了,剩下的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幹。崔家莊村佔地近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50畝,有110戶21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2戶、貧困人口78人,屬於典型的人少地多。如何激活腳下的土地改變貧困現狀?徵求農業專家建議,又和村民代表商議後,崔家莊人決定把勁兒使在管護易、用工少的特色種植上。

從5月下旬起,建檔立卡貧困戶鄭生俊一天要去不遠的採摘園好幾趟。前些日子,村裡新種了幾十畝板栗和櫻桃,眼下正是成活關鍵期,他每天上心得很。測土壤、看樹木長勢,一切正常,鄭生俊這才放寬心:“咱掙得村集體的工錢,就得對得起這份營生。”眼前,數十畝小樹苗沿山勢層層鋪開,綠油油一片充滿生機。

正說著,村黨支部書記王建忠也來到採摘園。從2015年起,村裡利用扶貧專項資金栽種桃樹、杏樹、櫻桃樹等,採摘園規模逐步發展到125畝。因為既能帶動貧困戶務工增收,還能增加村集體經濟,王建忠對採摘園寶貝得很,不比鄭生俊來的少。

查看完樹木長勢,王建忠和鄭生俊聊起家常。去年,60歲的鄭生俊在採摘園打工,每天能獲得100元報酬,一年下來收入不少,不僅摘了窮帽,還給大兒子娶了媳婦。婚後,小倆口外出就業,日子越過越紅火。今年6月初,大兒媳生了孩子,鄭生俊當了爺爺。如今,提起小孫子,鄭生俊滿臉幸福,他希望等孫子大一些就抱回來,讓小孩看看崔家莊村的模樣,看看這塊能生金的土地。

養殖旅遊齊抓 山溝溝變身金窩窩

“激活土地生了金,大山也能變成金”,如今說起崔家莊村生金的法子,村民大多知道這句順口溜。土地生金指的是村裡的特色種植,大山生金則是村裡的規模養殖和鄉村旅遊。

崔家莊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這為村民生活帶來不便的同時,也得以最大程度保留村裡的原始風貌不被破壞。村境內的雁子崖景區山勢奇險、風景秀麗,然而配套設施不完善一直制約著景區的發展。王建忠介紹,2015年,雁子崖景區開發項目被成功立項,項目分3期進行。6月初,二期工程基本接近尾聲,懸雲寨、會議中心、一線天、鐘鼓樓的建成,吸引不少遊客前來。

藉助雁子崖景區帶來的人氣,崔家莊村發展農家樂、採摘、特色農產品銷售,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去年,建檔立卡貧困戶王五金靠養羊、賣羊,退出貧困序列。建檔立卡貧困戶胡連俊和老伴靠開農家樂,順帶賣小米、雞蛋,也脫了貧。看到休閒觀光的帶動作用,又看到鄉里鄉親過上好日子,崔家莊村不少人琢磨起農家樂的事情,還說要提高農產品質量,也過好日子。

同樣看準崔家莊村的優良生態環境,去年,趙智慧多方奔走幫村裡引回了油雞散養項目,村集體每年可獲得6萬元土地承包費,貧困戶還能在雞場務工賺取收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高來雙伸出手指比劃著說,去年他在雞場打工掙了1.8萬元。

“這些還不夠咧,將來採摘園要繼續往大擴展,雁子崖景區還要修建玻璃棧道,大夥兒賣農產品、打工,好日子且在後頭。”王建忠說。不過,在趙智慧看來,村裡最大的變化還要數村民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以前大家總想離開村外出打工,現在大夥兒卻不願遠走,因為曾經人們口中的“山溝溝”早已變成了“金窩窩”,有誰捨得離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