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一、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端午節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農曆的“五月五日”除了叫“端午”,還有“重午”、“端陽”、“浴蘭節”等名稱。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廣為人知的傳說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據傳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都和屈原有關。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南朝吳均《續齊諧記》即如此說:“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由此可見,最初的習俗是用竹筒來貯米投到水中,和後來包粽子的方式不太一樣。那麼如何由“竹筒貯米”演變到以菰葉包粽的呢?《續齊諧記》記載道,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歐回見到有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對歐回說:“見祭甚善,常苦蛟龍所竊,可以菰葉塞上,以彩絲約縛之,二物蛟龍所畏。”這個自稱屈原的人說,投下的竹筒中的米常常被蛟龍偷吃掉,因此他建議用菰葉將竹筒堵上,用彩絲綁好,這兩樣東西是蛟龍所懼怕的。這就是後代用菰葉包粽子的雛形吧。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據傳說賽龍舟的習俗也是和屈原有關的。屈原投江後,人們划船來救他,就形成了賽龍舟的習俗。南朝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隋代杜公瞻注云:“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除了紀念屈原,端午節的起源還有不同的傳說。一種是紀念伍子胥。相傳吳王夫差大敗越國之後,伍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反而聽信讒言將伍子胥賜死,並將他的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三國時魏國人邯鄲淳所撰《曹娥碑》中即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而東漢孝女曹娥的父親也是在這一天被淹死的,曹娥因此亦投江而死。因此五月五日這一天又有了紀念曹娥的意味。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其實,據現代學者考證,端午節的起源更為古老,本與紀念屈原、伍子胥等人無關。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等文章中指出,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都和古代百越民族的龍圖騰崇拜有關。古代長江中下游的百越民族以龍為圖騰,他們“斷髮文身”來模擬龍形,以避免傷害。《漢書》記載:“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他們將粽子投到江河中是為了祭祀龍神;而將舟船刻畫成龍形在水面競渡,也是對龍的圖騰崇拜。後世關於屈原、伍子胥等人的傳說都是逐漸融入到端午節的習俗中來的。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習俗,除了前面說的吃粽子、賽龍舟,其實還有許多。比如浴蘭湯。這個習俗流傳久遠。《大戴禮記》雲:“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荊楚歲時記》甚至稱五月五日為“浴蘭節”:“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但這裡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等花草和草藥。古人認為這種風俗可以祛除病疫和邪氣。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又如佩戴五色絲的習俗。東漢應劭《風俗通》雲:“午日,以五彩絲係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除了掛在手臂上,五色絲還可以懸在門上或床帳等處。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還有懸掛菖蒲和艾草的習俗。菖蒲和艾草都是有香氣、可以入藥的植物,端午節正處於病疫高發的夏季,因此古人常將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據說可以驅邪、治病。晉代周處《風土誌》中記載當時有製作“艾虎蒲劍”的風俗:“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北京也有類似的風俗:“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除了這幾種習俗,端午節還有鬥百草、飲菖蒲酒等習俗。宗懍在《荊楚歲時記》分別記載了這兩種風俗:“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鬥草有不同的形式,或者以對仗的形式報花草的名稱,多者為勝;或者以葉柄相繞,斷者為負。後一種鬥草的形式實際上一直流傳到了現代。《荊楚歲時記》又載端午節飲菖蒲酒的習俗:“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當然也是為了避邪祛病的目的。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二、幾首端午詩詞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古代詩詞中有大量關於端午節的作品,現在讓我們來品讀幾首宋代人的詩詞,來看看這幾位宋代詩人是如何度過端午的吧。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北宋治平(1064-1067)年間,歐陽修在任參知政事時,受朋友邀約到家中做客,即席寫下了這首《漁家傲》: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端午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端午節時候正是榴花妖豔的夏季,一個“烘”字似乎顯俗,但卻寫出了石榴花開放的熱烈程度。這一年的端午下了雨,雨後的綠楊垂著沉重的枝條。筵席間,主人家用金盤送來了用五色絲纏繞的粽子;在炎熱的天氣中,大家用畫著雙鳳的生綃畫扇來扇風取涼。詞的下闋涉及了端午節的幾個思緒。首先是上文提到的在蘭湯中沐浴。另外就是用菖蒲泡酒來喝,意在驅邪治病。在這樣和諧融洽的節日氣氛中,葉底的黃鸝時不時叫兩聲,似乎驚破了紗窗邊的一枕閒夢。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我們再來看大詩人蘇軾的一首比較著名的《浣溪沙·端午》: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午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這首詞是北宋紹聖二年(1095),蘇軾在貶到惠州的第二年時所寫。這首詞的上闋寫的是端午節沐浴蘭湯的風俗。主人公是一位女子,炎夏裡微微的輕汗透過了她衣裳的綠色薄綢,而她沐浴過後的蘭湯因為漂融著洗下的胭脂,顯得十分香膩。詞的下闋則寫到了上文介紹過的端午節纏五色絲線和掛艾符的習俗。“佳人相見一千年”,是說作者希望與這位佳人能夠相守千年。因此有人說這首詞中的“佳人”就是蘇軾的侍妾朝雲。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南宋寧宗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71歲的陸游在家鄉紹興隱居。這一年的端午,他寫了一首五言律詩: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端午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重五”即五月五日端午節。陸游所居的山村風物靜好,榴花紅豔繁盛。“粽包分兩髻”是說粽子分出兩個角來。粽子是有角的,因此也曾叫“角黍”。“艾束著危冠”同樣涉及了端午節佩戴艾符的習俗。“危冠”本是屈原戴的那種高高的帽子。屈原在《涉江》中雲:“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在詩中用此典也是對屈原的致敬吧。“舊俗方儲藥”,涉及了端午節的另一個源遠流長的風俗,即採藥。《禮記·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荊楚歲時記》中亦載端午日“採雜藥”的風俗。“羸軀亦點丹”則涉及端午節以雄黃點額的習俗。清帶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古人認為用雄黃酒塗抹在人身上是可以驅邪避毒的。“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尾聯的兩句寫詩人在忙完了一天的事情之後,面對著閤家歡聚的筵席,不禁發笑。詩人陸游為什麼發笑呢?我們知道,他本是有收復失地的報國之志的,而如今卻“心在天山,身老滄州”,只能面對著日常生活中的節慶筵席,因此不能不作一苦笑了。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其實,像端午節這樣古老的節日,其起源是多源的,其習俗也是在歷史中逐漸層累而成的。而一代代關於端午的詩詞,也不斷增加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今天,我們在傳承原本習俗的同時,其實也在不斷為端午增添著新意,而這個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端午節,也會繼續彰顯其強大的生命力,綿綿不絕。(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講師 中華好詩詞第四季擂主、總決賽四強 李明)

去古詩文中過端午|我們的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