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養老有了新選擇?稅延養老保險能否緩解國人養老焦慮?

養老有了新選擇?稅延養老保險能否緩解國人養老焦慮?

很長一段時間,市場上流傳出養老金“入不敷出”“虧空”等消息。的確,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社保收支、尤其是養老收支不平衡問題確實是當前非常嚴肅的一個問題。不過,中國已經開始為解決養老問題尋找新的途徑。

近日,銀保監會正式下發《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簡稱《暫行辦法》),與暫行辦法同時發佈的,還有《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年金保險產品示範條款》。

到這裡,與稅延養老保險配套的相關辦法全部出臺完畢,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將進入產品落地階段,目前各大保險企業已紛紛圍繞經營資質報備、系統搭建和產品研發展開緊張籌備。

暫行辦法明確了保險公司開展稅延養老保險業務的經營“門檻”,對保險公司註冊資本金、償付能力、精算能力、投資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如暫行辦法規定,經營稅延養老險的保險公司註冊資本金和淨資產均不低於人民幣15億元。從償付能力來看,還需要滿足上一年度末和最近季度末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50%、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等要求,僅經營受託型業務的養老保險公司除外。

不滿足持續經營條件時,保險公司應停止開展稅延養老保險新業務直至重新滿足條件。

另外,暫行辦法還要求,保險公司應具備較強的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以及稅延養老險業務管理、財務管理、銷售管理和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同時,最近三年內未受到重大行政處罰等。

那麼,到底什麼是個稅遞延養老保險呢?

所謂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是指由保險公司等機構承保、運營的一種商業養老保險。個人在繳納保費的一定金額之內可以在稅前工資中扣除,而在將來退休後領取保險金時再繳稅。

這意味著,投保人可在稅前列支保費,在降低稅務負擔的同時還能多一重養老保障。

事實上,個稅遞延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商業養老保險,像美國,其個稅遞延養老賬戶資產規模超過了8.2萬億美元,遠高於僱主養老保險計劃(類似於中國的企業年金)資產規模的5萬億美元 。

它與一般的商業養老保險有什麼區別?

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實質上是國家在政策上給予購買養老保險產品個人的稅收優惠。考慮到這期間物價上漲因素,這一產品實際能起到個稅“減負”作用。即使不考慮這期間物價上漲的因素,這一產品所起到的個稅“減負”作用,還意味著遲緩繳稅等好處。

舉個例子。

假設一名30歲的普通工薪階層,其工資計稅金額(扣除三險一金等稅前列支項目後)為10000元,如其每月購買700元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根據其收入所對應的20%最高稅率來計算,稅延政策使他延後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每月140元,一年即為1680元。

30年後該人達到退休年齡,從個人賬戶支取商業養老金,根據30年後起徵點及稅率進行繳稅,由於退休後的收入通常不會高於工作時的收入,因此退休後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通常較低,再扣除通脹因素,稅收負擔就更輕了。

在國外,這種產品非常通行,可通過降低個人的稅務負擔,鼓勵居民購買養老保險。

從市場發展趨勢來看,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將打破的企業年金市場和商業保險市場競爭格局。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對保險行業而言,是一個重大利好,保險公司將擁有其他金融機構無法跨進來競爭的“第二戰場”,也就是說,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市場上不會有其他的金融機構來分一杯羹。

至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最終哪家險企業能夠佔得先機,就要看各家險企各顯神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