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遵義:以茶文化助推茶產業發展

歷史積澱魅力無限

遵義種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西漢楊雄著《方言》載:“蜀西南人,謂茶為蔎”,漢代的蜀地包括今雲、貴及川部分地區,遵義就在其中。遵義歷史上隸屬四川,清雍正五年劃歸貴州,至今仍傳承著巴蜀文化,東晉常璩撰《華陽國志·巴志》載:“涪陵郡(轄今重慶之彭水……和貴州遵義的道真、正安、務川等縣)……惟出茶、丹、漆、蜜、蠟”。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記載:“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今遵義大部茶區均屬古思州、播州、夷州範圍。宋代大文豪黃庭堅在摘貶思州時曾作《阮郞歸》,贊“黔中桃李可尋芳,摘茶人自忙……都儒春味長”。都儒即今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自治縣縣城所在地。據清《貴州通志》記載:“黔省所屬皆產茶……湄潭眉尖茶為貢品”。在清代46個名茶錄中,有湄潭眉尖茶和務川高樹茶的記載。

遵義:以茶文化助推茶產業發展

1939年,為發展戰時經濟的需要,國民政府中央農業實驗所委派張天福等人到西南諸省考察選址,最終在湄潭縣設立中央實驗茶場,從事茶葉科研與生產。1940年初,國立浙江大學數次遷徙,最終落腳到遵義市湄潭縣,其中農學院、理學院和師範學院理科設立於湄潭,新生一年級安置在湄潭最大的商業古鎮——永興鎮。中央實驗茶場首位場長、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的昆蟲學博士劉淦芝先生兼任浙大農學院教授。中央茶場、浙江大學前後落戶遵義山區縣城,推動了當地茶產業、茶文化的大發展。如蘇步青、劉淦芝等九君子發起成立的湄江呤社共聚會八次。創作了200餘首具有特殊時代情懷的詩詞佳構,其中以茶為主題的詩詞60餘首,在貴州茶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產業發展前途似錦

遵義是貴州乃至全國最大規模的茶葉產區。茶產業在遵義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助推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位居遵義農業五大主導產業之首。2006年,遵義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打造百萬畝茶業工程的決策部署,為貴州加快茶產業發展、建設茶葉大省的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7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在湄潭縣召開了第一、二次茶產業發展大會。2009年、2010年,貴州省第一、二屆茶博會在遵義舉行,並開展了貴州十大名茶、五大名茶、三大名茶的評選活動。2010年,第六屆中國茶葉經濟年會在遵義召開。2014年,第十三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在遵義市湄潭縣召開。同時,根據時任貴州省省長陳敏爾同志的意見,自2015年起,一年一度的“中國·貴州國際茶文化節暨茶產業博覽會”定點在遵義市湄潭縣召開,迄今為止已舉辦三屆。在舉辦“2016年中國·貴州國際茶文化節暨茶產業博覽會”時,根據省政府意見,遵義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親赴北京、上海、杭州、福州、長沙等地,聘請了張天福、陳宗懋、王旭鋒、劉仲華、廖子芳等10位茶屆、文體屆知名人士擔任“貴州茶文化大使”。

遵義:以茶文化助推茶產業發展

遵義因良好的茶葉生長環境和濃厚的茶文化氛圍先後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和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授予“中國高品質綠茶產區”和“聖地茶都”的稱號,被國家質監總局授予中國WTO/TBT-SPS國家通報諮詢中心茶葉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評議基地,被中國品牌網評為“中國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品牌”。

遵義主要有湄潭翠芽、遵義紅等貴州“三綠一紅”品牌及鳳岡鋅硒茶、正安白茶、道真硒鍶茶、餘慶苦丁茶等公用品牌。2016年10月,貴州大學茶學院在湄潭掛牌成立,使遵義在茶葉教學上擁有了本科、專科、中專的梯次人才培養平臺。

文化建設成績斐然

遵義在狠抓茶產業發展的同時,一直致力於茶文化的挖掘與發展,推進茶產業與茶文化、茶旅遊協調融合發展,打造出了一幅茶區美、農民富的和諧畫卷。早在1999年,湄潭縣就召開了遵義市首屆名優茶品評會暨黔北茶文化研討會。2001年,湄潭又舉辦了規模更大的貴州省首屆茶文化藝術節。

隨著湄潭縣的帶動,同處遵義東部的鳳岡縣、餘慶縣也分別舉辦茶文化藝術節,在各種節慶活動及茶文化研討的帶動下,遵義茶文化結下了一批豐碩的成果,產生了一批熱愛茶文化、鑽研茶文化、發展茶文化的鄉土作家。如湄潭縣政協原副主席、縣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周開迅,先後主編了《茶的途程》《20世紀中國茶工業的背影——貴州湄潭茶文化遺產價值追尋》《畫境詩心——浙江大學湄江吟社詩詞解析》《貴州茶何以貴》。鳳岡縣茶業協會會長謝曉東的《鳳茶掠影》以及市茶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天俊主編的《茶國行吟》,遵義市文聯原主席趙劍平主編的《茶說遵義》,遵義師範學院教授幸克堅撰稿的《遵義市茶文化志》,市茶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市茶辦主任田維祥主編的《湄潭縣茶葉志》等一大批茶文化叢書。

遵義:以茶文化助推茶產業發展

由於湄潭縣在貴州茶產業和茶文化的重要地位,貴州省文化廳決定將貴州省茶文化生態博物館和茶文化研究院建在湄潭。目前,已在湄潭中國茶城建成中心陳列館、在原湄潭茶場加工廠基礎上建成的貴州茶工業陳列館及為省國營湄潭茶場、省茶科所提供動力的東方紅電站陳列館。在翠芽27°景區建成了佔地22畝,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貴州省茶文化研究院。2014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批准貴州天下第一壺旅遊投資置業有限公司打造“中華茶文化研究基地”,歷經兩年多的努力,天下第一壺公司圍繞榮獲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天下第一壺,精心策劃,全力打造以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茶道館”。

目前,在高73.8米,共十層的大茶壺內佈局了唐、宋、明、清及各少數民族茶藝茶知識館,是貴州茶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誌。鳳岡縣在田壩茶區建起了陸羽廣場,每年舉辦採茶節祭茶祖。餘慶縣在二龍茶區打造騎遊小鎮,道真自治縣在關子山打造茶旅一體化。而非主產茶縣的桐梓縣由民營企業家在馬鬃苗族鄉也打造了獨具特色的茶聖廣場。遵義還在全市範圍廣泛開展茶文化進社區、進鄉村、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軍營等“六進”活動,實施“六茶共舞”,為建設茶葉強市做出努力。

遵義:以茶文化助推茶產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