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新發展理念開闢我黨發展理論新境界

——兼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以人民為中心”的關係

錢念孫

本文語粹

●如果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決的是發展動力和物質基礎問題,那麼,“以人民為中心”解決的則是發展目的和價值指引問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基本原理。如果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主要體現的是發展生產力的需求,那麼“以人民為中心”,則更多地表現為理順生產關係的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順應時代和實踐發展的新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鮮明提出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發展全局發生歷史性變革。對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一書指出:“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深化拓展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發展理念傳承黨的發展理論,根據形勢新變化、實踐新要求、人民新期待,進一步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維度,賦予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更加鮮明的目標指向,科學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問題,闡明瞭當前與長遠、公平與效率、政府與市場、對內與對外、人與自然等重大關係,標誌著我們黨發展理論達到新高度。”

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十八大以來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在不同發展階段提出的重要思想指引,既各有側重,又緊密關聯;既一脈相承,又遞進發展並互為因果。認識和體會其深刻內涵及辯證關係,不僅有助於把握改革開放4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演進歷程,也有助於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特色。

新發展理念賦予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更加鮮明的目標指向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華彩樂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取得的成就,無疑是其中最激昂、最動人的旋律。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3679億元,至2017年已高達82.7萬億元,佔世界經濟比重從當年的1.8%提高到如今的1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如今的中國,不僅經濟總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2位,而且人民群眾正在整體邁入比較殷實的全面小康社會。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方針,一方面在實踐中有力推動經濟風馳電掣般發展,使中國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另一方面也在全國上下形成了“發展是硬道理”的觀念,為中國在任何情況下堅定不移用發展來解決矛盾和問題提供了可貴的思想共識。

然而,在中國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之時,反觀我們一路高歌、堅毅前行的旅程,不難發現也留下一些猶疑、凌亂,甚至衝擊生態紅線等的腳印。

我們曾經片面地唯“GDP”論英雄,一味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出現粗放式、拔苗助長式、竭澤而漁式發展,不惜破壞和犧牲生態環境,浪費和汙染人類須臾不能離開的水、土地和空氣。我們不少企業曾盲目追求數量與規模,而忽視更加重要的質量與效益;有些企業甚至信奉不講規矩的野蠻發展方式,為了發展而不擇手段地謀取不當利潤,不惜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乃至假冒偽劣橫行,坑蒙拐騙屢見不鮮。我們的經濟發展曾一度每年以百分之十幾的高速度遞增,財政收入每年以百分之二十幾的高速度增長,但用於勞動者收入分配的部分卻遠遠低於這個水準,更沒有保持同步增長。如此等等,無不提醒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和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正是看到這一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成果和發展理念,進一步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來的。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還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

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整體統一起來

正因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解決的是發展為了誰、依靠誰、成果由誰享用的問題,是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必須堅持的“根本立場”,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定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求全黨全國人民必須在各項工作中全面貫徹落實並長期堅持發展。十九大報告還強調:“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是共產黨人不忘初心和使命,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奮鬥目標的充分體現。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一以貫之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的同時,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了形勢新變化、實踐新要求、人民新期待。如果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論斷,解決的是把發展作為興國富民的第一要務問題,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迅速壯大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與思想指引,那麼“以人民為中心”的論斷,則是對盲目追求經濟增長而破壞環境、忽視人民獲得感等偏差的糾正,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路徑建立了新的航標燈塔和價值遵循。如果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決的是發展動力和物質基礎問題,那麼,“以人民為中心”解決的則是發展目的和價值指引問題。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需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一個整體統一起來,把經濟高質量發展與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有機結合起來,在奮力推動經濟穩健發展的基礎上,努力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新發展理念書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篇章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基本原理。如果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主要體現的是發展生產力的需求,那麼“以人民為中心”,則更多地表現為理順生產關係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為了堅持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有機統一,更好解決發展必須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一關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目的和執政根基的根本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必須牢記,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這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鏗鏘誓言,更是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不變的初心和崇高的使命。

這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並非只是一般號召和主張,而是其治國理政思想的主導觀念和核心理念,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新時代帶領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有許多醒人耳目的論述:“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裡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裡就需要改革;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問題突出,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就是改革的重點。”“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

(作者為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