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它是一條“三無”的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3月27日晚,蒙牛乳業在港發佈2017年度業績公告,蒙牛全年實現收入601.5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9%,淨利潤達20.48億元。但是誰會想到蒙牛卻是從“三無”發展到如今的規模。

它是一條“三無”的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1999年,蒙牛由牛根投資100萬元現金起步,在“三無”——無廠房、無資產、無奶源的情況下一步一步開創出來的!在當時,想要用100萬現金進入乳業幾乎不可能,但是,牛根生卻藉助槓桿,完成大家認為不可能的事。

創業之初,牛根生就提出“先建市場,再建工廠”的口號。他說,企業不惜血本地建起了廠房。引進了設備,折舊就開始了,而且大量的資金被消耗在固定資產, 也就沒了資金去經營。牛根生的計劃是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市場推廣中 ,然後把全國的工廠都變成自己的車間。

​“蒙牛乳業,向伊利學習,創內參古乳業第二品牌”。這是蒙牛在呼和浩特城打出的廣告,幾乎一夜之間,許多人都知道了“蒙牛”,默默無聞的蒙牛藉助伊利,一下成為第二品牌。這樣將蒙牛與伊利綁在一起,既可利用伊利的知名度,無形中提升了蒙牛的品牌。

它是一條“三無”的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後來,他到處找合作伙伴,但是他的合作是有底線的,他只對其設備及人員進行使用和支配,但不做資產的轉移、企業所有的設備等都歸企業所有,牛根生只是利用這些資源,自己管理,用自己的品牌,使得雙方互惠互利。對這種合作模式,牛根生自己稱之為“虛擬聯合”。其實,這是一個空手套白狼的策略。

​當牛根生了解到,擁有中國最大奶源基地的黒龍江省有一家美國獨資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效益很差時,就帶了7個精兵強將去把這個企業託管了。結果,這個企業成為了“蒙牛”牛奶的誕生地,第一年2000萬元牛奶的銷售額,就完全是由這個企業完成的。牛根生不僅沒有給這家企業投資,他們8個人一起還每年從這個企業拿到47萬元的薪金。你發現沒有?如想要完美運用借力槓桿,首要的是“合作”心態,而不是想方設法去佔有。

大家都知道,生產冰淇淋和奶製品必須要有許多奶站的支持,網內許多企業的做法是自己花錢建奶站,建個奶站需要40萬元。而牛根生則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只需4萬元就能建好一個奶站。他看到在每一個自然村莊和每個養牛區,都存在著兩類人:一類是有錢的,另一類是有權的。那麼,如果讓錢和權結合起來給他捫以合理的利益回報,建立個奶站,然後再為自己的企業供貨,不是等於自己沒投資千受益嗎?

它是一條“三無”的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打著蒙牛標誌的運奶車有500多輛,但這些車沒有一輛是蒙牛自己購買的,全都民間資金購買。對於運奶車,中根生的賬可是算得很清,蒙牛的主營是奶,而不是車,車的事情完全可以交給社會力量。一般車主買來運奶車,裝上蒙牛的統一標識,同時也獲得了份穩定的運奶合同,2、3年能收回成本。像這樣,不在蒙牛“體內”,卻為蒙牛所用的資本達數億元 。

就這樣,牛根生藉助各方力量為自己所用,讓一頭“三無”的牛,短短的時間裡,不但跑出了火箭的速度,還跑出了航空母艦的體魄!借力槓桿,沒有什麼做不到,你說呢?




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關注、點贊、轉載哦。想要獲得更多創業技巧,歡迎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