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巴中市恩陽區:“路長”來了 管好鄉村“致富路”

巴中市恩陽區:“路長”來了 管好鄉村“致富路”

護路員張懷壽(左一,亮色制服)與村民索大心交流。本報記者史曉露攝

【調查點位】

巴中市恩陽區九鎮鄉鐘山寨村

【蹲點背景】

要致富先修路,在革命老區、秦巴山區、貧困地區“三區疊加”的巴中,更是把交通問題擺在突出位置。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巴中城鄉交通路網不斷健全。

與此同時,因缺乏管護而出現的農村公路違規佔道、亂搭亂建、路面破損等問題也暴露出來。針對這些問題,今年1月,巴中市恩陽區在全省率先探索實施公路路長制,以延長公路的使用壽命,強化農村公路日常養護和路政管理。

幾個月來,實施效果如何?還存在哪些難點?記者對此進行了蹲點調查。

本報記者史曉露

5月28日,晴。鐘山寨村護路員張懷壽一早又開始巡路了,“走一圈,半個小時左右。”

連日暴雨,村裡的環線公路上散落不少被風颳斷的樹枝,還淤積了一些從山上衝下來的泥土。“土還要往裡堆一點,免得下次下雨又衝下來了。”路旁,一條排水溝已重新挖好,張懷壽一邊跟村道養護員楊學福交流,一邊在日常養護巡查記錄簿上記錄。

隨著公路路長制的深入實施,恩陽區已有439名像張懷壽一樣的鄉村護路員。他們在“路長”的調度下,隨時排查道路安全隱患,保障道路暢達、安全、整潔和美觀。

A

路修好了 卻暴露出管護難題

跟隨著張懷壽行走在鐘山寨村的環線公路上,記者注意到,公路兩旁是成片的核桃園。“這些核桃樹都到了豐產期,到九十月就有不少貨車進進出出。”張懷壽說。

去年,恩陽區利用全區脫貧摘帽契機,將全區貧困村道路全部按寬4.5米的標準進行了拓寬改造,鐘山寨村這段長2.5公里的環線公路也在改造行列。

家門口的路變好了,擔任村主任的張懷壽卻沒高興多久。他發現了很多令人頭疼的問題:一些村民覺得路面平整,佔用來打場、曬糧,還有村民在路邊堆放柴堆、垃圾,甚至亂搭亂建、販賣副食。

把問題層層反饋到恩陽區相關管理部門後,張懷壽才發現,暴露這些問題的不止鐘山寨村。

為了解決農村公路管護難題,今年,恩陽區按照巴中市第三輪交通大會戰總體部署,全面推行公路路長制,由區領導擔任國省幹線公路路長、縣道公路路長,鄉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鄉村道公路路長,並建立“區有路政員、鄉鎮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三級路政管理體系,對全區公路建設、管理、養護、運輸進行統籌協調和督促檢查。

幾個月後,公路路長制全面覆蓋恩陽區所有鄉鎮和街道辦事處,張懷壽也義不容辭地當起了護路員。

如今,張懷壽每天都要繞著村裡的環線公路走一圈。雖然當護路員的時間不長,但他對職責要求已熟稔於心,“路面保潔、暢通排水溝、綠化管養、安全設施維護、塌方處置等,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如果處理不了,就要及時上報。”

眼下巴中已進入汛期,張懷壽更是繃緊了神經,巡路也更加細緻,“最怕的就是颳大風下大雨,路邊都是樹,樹枝經常被刮斷落在公路上影響交通,公路兩邊還容易出現滑坡和塌方,造成安全隱患。”

B

“八不準”公約 讓村民參與管護

走到一段轉彎處,張懷壽停下了腳步:路邊堆著足足半人多高的一堆紅磚,有的磚塊還滑下來,壓住了路旁的樹枝。他詢問附近的村民,瞭解到這是該村3組村民索大心改建危房時臨時堆在路邊的。

張懷壽立即找到索大心:“根據村裡‘八不準’公路管護公約,村道路兩邊3米內都是紅線,不能堆放東西。”

“之前下暴雨,汽車開不進屋,就臨時堆在路邊了。”索大心有些不好意思。

張懷壽繼續耐心勸說:“但還是不能堆在路邊,要是晚上有人騎車經過,不小心就會撞上,要趕緊找車把這些磚轉走。”一席話,說得索大心連連點頭。

處理完索大心家的磚頭,張懷壽向記者解釋說,為了更好地管護道路,村上不僅專門成立了養護隊,安排了公路保潔人員,還制定公佈了“八不準”公路管護公約。“村道路兩邊3米內不能隨意堆放物品”正是“八不準”的內容之一。

通過“八不準”公約和他日常巡路時的宣傳引導,村民的護路意識得到很大提高,護路積極性也都被調動起來,不僅佔道堆物、亂搭亂建、在路基兩旁種植農作物的情況減少,路面與過去相比也顯得乾淨整潔了許多,一點垃圾落葉都沒有。

C

多模式並行 補足資金和人才短板

鐘山寨村外,一條6米寬的鄉村公路在半山腰盤旋,這條連接九鎮鄉和義興鎮的路被稱作義九路,今年2月剛剛正式通車,卻是九鎮鄉鄉長、該路段路長齊智最近的一個“煩惱”。

“這條路周邊山體鬆散,很容易塌方,前兩天暴雨後就出現了兩處塌方點。雖然塌方面積不大,但仍然存在安全隱患,需要立即清理。”但因鄉鎮上專業人員不夠,經費緊張,齊智只有向上級打報告,請求支援。

根據當地要求,鄉鎮要切實履行農村公路管養職責,但鄉鎮普遍存在專業人員和資金緊缺問題,這也是恩陽區農村公路管護中面臨的主要困難。

恩陽區交通運輸局副局長王宇介紹,目前固定的公路養護人員年齡結構老化嚴重。經費方面,巴中財力薄弱,每年鄉道路和村道路的日常養護經費分別為7000元/公里和3000元/公里,“養護的人工成本都不夠。”

“一個村養護隊有5個人,都是兼職,每人每月工資550元,一年就是3.3萬元。”九鎮鄉養護班班長、農村道路交通管理站副站長吳波說,他們只能多方籌措資金解決經費問題。例如,使用村級的公共服務資金、公益性崗位經費等。

在王宇看來,優化養護質量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排水溝不暢、路面垮塌等問題需要專業力量介入。據介紹,下一步該區將深化公路養護市場化體制改革,“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由專業化養護作業單位承擔道路養護工作。”他還建議,縣道以下的公路也可通過設置公益性崗位或採取個人、家庭分段承包等方式加強日常養護。

記者手記

創新機制為鄉村公路管護注入活力

俗話說,公路三分修,七分管。長期以來,因養護質量差、路政管理缺位等,農村公路普遍存在使用壽命不長、道路佔用情況嚴重等情況。

恩陽區全面推行公路路長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鄉村道路的“失養問題”。然而,基層管護水平薄弱、管護資金短缺等問題又暴露出來。

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鐘山寨村在一季度的全區督查評比中排名靠前,屬於全區做得較好的點位,但還有一些鄉鎮在管護方面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基層管理機構尚未建立、人員落實不到位,村民的積極性不高等問題。

農村公路,關係著農村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更影響著農村產業發展的前景。如何才能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破解資金難題,把建好的農村公路管理好?

記者認為,一方面可以充分創新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鼓勵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公路養護。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鼓勵村民個人或家庭認領路段等方式,讓村民成為管護主體,這樣既降低了養護成本,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此外,還需堅持專業養護與日常養護結合,加大對管護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實際養護水平。

在資金使用上,還需要加強資金監管,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提高養護資金的使用效率。比如做到資金使用情況定期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