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我對“鯉魚泛金”的觀察與分析

記得有一次,我和釣友王四到大餘張釣魚。當我們乘公交車到達時,見大餘張新橋下已坐有不少釣者。數了數,有21個釣友。我和王四將釣位選在東岸,他在船上釣,我在岸上釣。從早上一直釣到中午11點,大家都等得不耐煩了,可誰的浮漂都不動。於是釣友們紛紛從釣位上消失,只剩下王四和我。王四也坐不下去了,說:“李叔,咱也走吧,到小余張去。”小余張距此一里半路,背起漁具包,不消一刻就到了,所以我隨口應道:“好!你收竿先走,我馬上也去。”誰知他走後,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我的浮漂動了,一上一下向前移動。

我對“鯉魚泛金”的觀察與分析

我一抖腕,好沉呀!是一條不小的魚中了鉤。我左遛右遛,弓起竿把它遛到了岸邊。太沉了,我的4.6米竿雖然是超硬碳素竿,但估計這條魚有3斤多,根本提不上來,此時我的抄網還在漁具包裡。正在束手無策時,那條被遛到河邊的魚,卻不停地左翻右翻拼命掙扎,不幾下,它就脫鉤入水,揚長而去。誰叫我事先不先打開抄網呢?

我對“鯉魚泛金”的觀察與分析

這時,收竿離去的心情已沒有了,我打開抄網,再試一鉤。我把鉤下到“鯉魚泛金”的地方。瞬間,我的浮漂又如前一樣,一上一下向前移動起來,抖腕一提,又很沉。心想,有了備好的抄網,說啥我也不讓你跑掉了。我弓起竿,慢慢地遛魚,經過幾個回合,它沒勁了,我把它引向抄網,一下子將其抄進網裡,這是一條3斤左右的鯉魚。緊接著,我又釣到一條2斤多的鯉魚。

我對“鯉魚泛金”的觀察與分析

待第三條魚入了護,我趕緊給王四打手機:“四,我已釣上3條鯉魚,大的有3斤多,趕緊返回來吧!”等他來到我身邊時,我又入護一條。我把魚窩釣位讓給他,又團了拳頭大的一團誘餌,重新打了一個窩。很快,我的浮漂又有了大動作,抖腕一提,那魚噌地一下竄向水中央。我忙弓竿,好險!幾乎成為“拔河”。它向左衝,我向右牽,魚兒十分兇猛,真不是三兩回合就能讓它服軟的事。也許我在又一個回合中牽得猛了些,使它一下子竄到了岸邊,幸虧王四早已拿起了抄網,他眼疾手快一下子將抄網扣罩在魚身上,又是一條約3斤重的鯉魚。下面說說我的誘餌和鉤線。

我對“鯉魚泛金”的觀察與分析

誘餌配方,其實很簡單,1斤之中,僅幹山楂就佔了9兩,其餘如丁香、山柰等總共只有1兩,這是一位熱心釣友老胡告訴我的釣鯉配方。在中藥鋪裡買的幹山楂、丁香、山柰,用粉碎機粉碎了兩遍,成細粉。到了河邊,用河水和成團,用手投窩。這誘餌說起來很簡單,但幹山楂用這麼大配量,我是第一次。我用的鉤是伊勢尼5號鉤,蘸了黏粉蘸酒泡小米。上下鉤都有指頭肚大。這一天可能氣悶,魚不吃鉤,可山楂粉下窩,具有香甜消食作用,魚吃了誘餌餓得快,見了指頭肚大小的兩團釣餌,就迫不及待地吸食入口了。

丁香香,山柰香,酒泡小米香,把這一窩鯉魚都香得開口了。只可惜王四在我釣的第一個窩裡始終沒碰到魚,一是可能老窩已貧乏,沒有續窩。二是他的“米鉤”也著實太小,蘸了黏粉小米,充其量比綠豆也大不了多少。如此小的釣餌,對於二三斤的鯉魚來說,簡直不屑一顧。三可能是我新下的窩距離其不遠,氣味濃重,又把魚引了過來。

再說說我對“鯉魚泛金”的觀察與分析。河底或泥沙中常有螺和貝,鯉魚口腔後方有一對大牙,拱泥所獲河螺入口後,一咬即碎,鯉魚吃了螺肉,吐掉螺殼。鯉魚在泥水中一拱,就拱起一大片水泡湧向水面,俗稱“鯉魚泛金”。其面積頗不小,呈橢圓形,長徑有30釐米左右,短徑有20釐米。鯉魚吃了我的誘餌山楂粉,餓得快,就拱泥大吃河螺,因此,我的魚窩裡當時大量“泛金”,有魚,就給了我垂釣機會。

鯉魚拱泥時,先冒出水面的氣泡處,往往是水下魚尾所處位置,最後冒出水面的一股氣泡,才是魚頭位置。因此,下鉤時應酌情向魚頭前方10?15釐米處超前下鉤,讓正在前拱的魚能嗅到、看到餌,易於吸餌入口。剛拱完泥的魚前進速度慢,拖動釣餌的腦線緩慢前移,反映在浮漂上就出現一上一下的前移(由於前移緩慢,下沉的浮漂在前移中因浮力而上浮,形成前移時一上一下狀況),與不拱泥時的情況大不一樣。不拱泥時,鯉魚吞餌入口稍一用力向前,距離就不止一二十釐米,因而一下子就成了黑漂。我既遇到過鯉魚不“泛金”時的黑漂情況,又遇到如15日“鯉魚泛金”時出現的浮漂一上一下前移的多次情況。此僅供釣友們看漂時參考。

我對“鯉魚泛金”的觀察與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