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濰坊:九名老知青50年後重走青春路 追憶激情歲月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全國開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崢嶸歲月裡,濰坊青年也紛紛投身到廣大農村,為農村建設貢獻青春和熱血。1968年,濰坊三中、濰坊五中等學校的部分中學生來到原昌濰地區膠南縣海青公社許家村(現青島西海岸新區海青鎮許家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那時他們中年齡最大的18歲,最小的15歲,在這裡度過了一段難忘的青春歲月。50年後,其中的9人重返許家村,追憶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離別50年之後重聚,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動

5月15日早上6時30分,從濰坊市區出發,曾在海青鎮許家村“上山下鄉”的老知青們踏上了重返第二故鄉之路,一路上大家既興奮又激動。“50年了,這是第一次回村,激動得昨天一夜沒睡好,腦海中都是當年下鄉的情景。”老知青李傳芬激動地說。

老知青張洪娥也有些激動。她說,在許家村下鄉3年,雖然是人生很短暫的一段時光,但收穫滿滿,除了感受到鄉親們的真誠關懷外,還懂得了艱苦奮鬥和吃苦耐勞的含義。在這裡,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在許家村的日日夜夜,都讓他們終生難忘。“鄉親們的樸實、善良、勤勞,讓我們終生受益,特別是走上工作崗位後,才感覺到當年下鄉學的知識和本領有多麼重要。”張洪娥說。

“快看,這是當年的海青汽車站。”經過3個小時的車程,車子駛入海青鎮中心,記憶裡熟悉的場景越來越多,大家的情緒也更加高漲。一路上,李傳芬都在用手機拍照和錄像,生怕錯過哪一個重要的環節。

“50年了,好久不見啊。”上午9時許,在海青鎮政府大院,老知青李會貞早早地從青島西海岸新區趕到了這裡。見到多年不見的老友,他們或擁抱,或雙手緊握。離別多年後重聚,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動,有的人熱流盈眶,臉上又有著說不盡的喜悅。當年風華正茂的青春少年,如今大都已兩鬢斑白,但50年的情誼沒有變。

得知老知青返鄉,七旬村民特意從東營趕回

“上車了,我們去許家村。”隨著一聲吆喝,大家開始啟程。車子從海青鎮政府大院出發,一路向南,在拐了幾個彎後,離許家村越來越近。“這是當年我們種地瓜的地方,這是當年下地回村的路……”許家村早已變了模樣——泥濘土路不見了,破舊的房屋也變成了成排的磚瓦房,房前屋後還都種了很多花草。但走在村裡,老知青們還是能想起大街小巷以前的樣子。

這時,村子裡熱鬧的鑼鼓聲越來越響亮,村民們自發聚集在村委大院,一條印有“熱烈歡迎濰坊知青重返家鄉”字樣的橫幅特別醒目,鄉親們用自己的方式歡迎這些特殊的鄉親回家。1968年,這些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中學生,提著行李包、揹著黃色帆布書包,來到這裡,度過了3年難忘的青蔥歲月。

見面後,老知青和鄉親們擁抱著、說笑著、互訴著這50年來的惦念。今年63歲的郭建輝當天特意從城區趕回村裡,他在人群裡尋找熟悉的身影。李會貞、張金華、張洪娥當年都在他家裡住過,儘管多年不見,還能喊出她們的全名。見到了半個世紀沒見的姐姐們,郭建輝十分激動。“當年我年齡還小,經常跟著姐姐們一起玩,沒想到過了50年,還能再見到她們。”郭建輝說,記憶中,有四個知青住在他家,父母還專門收拾出了一間大北屋讓她們居住。

得知老知青們返鄉,74歲的許家林也特意從東營趕回村裡。當年的許家林是村裡的宣傳隊隊長,帶著知青們編排節目,讓村子裡充滿朝氣和活力。“這些青年們有知識有文化,特別是女孩子,能歌善舞,他們來了以後,村子裡很是熱鬧。”許家林說。

老知青們感慨頗深,思緒一下子回到那個年代

村委會議室裡,黨支部書記許志強和同事們早早準備好了水果、礦泉水等,等候大家到來。時隔50年,再次回到許家村,老知青們感慨頗深,思緒一下子回到了那個年代。

老知青李傳芬回憶,1968年底,濰坊三中召開了歡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會,場面十分熱烈。學校裡鑼鼓喧天,紅旗招展,人山人海,既有知青又有前來送行的學校老師、解放軍代表、學生家長和熱情的市民。“堅決響應毛主席號召,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大有作為”的口號聲此起彼伏,歡送場地排滿了即將啟程的卡車,每輛卡車上插滿紅旗。卡車緩緩開動,繞濰坊市區一圈後沿老濰徐公路迎著凜冽的寒風南行,當天下午2時許到達當時的膠南縣海青公社。

時任許家村書記許衍高、貧協主任王本玉前往海青公社,將27名知青領到了許家村,並對知青進行了臨時安置,從第二天開始陸續將知青分別安置到各生產隊和具體住戶。不久之後,9名知青重新分到了大石廟村等附近村莊,18人留在了許家村。1970年春天,村幹部安排給知青們建十間新房,知青集體住進了新房,從此知青有了自己的“家”。1971年10月,知青們陸續調回濰坊工作。

為表心意,9名老知青還專門製作了一面錦旗送給村委和鄉親們。“三載插隊情深誼長,六旬回村拜謝鄉親。”許志強從老知青高雲波和丁桂貞手中接過這面沉甸甸的錦旗。

當年鄉親們把好吃的留給他們,很是感動

幾十年沒見,老知青和鄉親們有說不完的話。老知青於新華和朱禮賓在人群中一眼就認出了唐樂英。他們還給她帶來了濰坊酒、香油。今年81歲的唐樂英以前是村婦女主任,於新華和朱禮賓來到許家村後,就住在她家裡。

“當年的帥小夥如今都變了模樣。”唐樂英拉著兩人的手,眼眶裡含著淚。“您身體還這麼硬朗,真好。”朱禮賓說,當年他們來到這裡後,跟村裡人相處得特別好,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朱禮賓和於新華到唐樂英家吃的第一頓飯是用油熬的稀飯,裡面有肉末、菜、粥等,是海青當地的小吃。“雖然有些吃不慣,但當時很餓,吃著很香。”朱禮賓說。

朱禮賓還記得,有一年端午節,為了讓知青們感受過節的氣氛,每家每戶都給他們送了4個粽子和4個雞蛋。“鄉親們不捨得吃,真是從牙縫裡省出來的,讓我們很感動。”朱禮賓說,那個年代沒有冰箱,鄉親們送的粽子又多,他們一頓吃不完,只好將粽子放在爐子上,一直用火溫著,就這樣他們一連吃了好幾天。

朱禮賓還回憶起了當年的趣事。年輕小夥飯量大,經常到了半夜就被餓醒。幾個青年半夜爬起來結伴去偷刨村集體的花生、地瓜烤著吃。有一次,他們被生產隊的小隊長逮住了,但小隊長並沒有批評他們,只是和顏悅色地說:“以後吃完了記得把嘴擦乾淨。”

“我還記得老支書家院子裡有棵梨樹,一到春天就開滿了梨花,特別漂亮。”朱禮賓說,每每看到這些梨花,他總是不禁想起中學課本上學到的詩句“千樹萬樹梨花開,忽如一夜春風來”。

每當下地回家後又累又餓,房東大娘早就準備好了飯

73歲的許家合也在人群中尋找熟悉的人,張金華和李會貞就是他要找的人。“家合大哥,您身體挺好的,聽說俺大娘前幾年去世了,有些可惜,我們一直很想念她。”張金華拉著許家合的手問長問短,久別重逢的欣喜溢於言表。

張金華和李會貞來到許家村不久,就住進了許家合的家裡,許家合的老母親特意收拾出一間北屋讓她們倆住。“許家大娘待我們和親閨女一樣,有什麼好吃的都給我們留著。”張金華說,她們一直住到許家合結婚,因家中房屋緊張,才搬了出來。

當年知青們來到許家村後,分別居住在固定的村民家中,白天干活,晚上學習,主要學習毛主席、黨中央的有關指示等,聽取憶苦思甜報告,從思想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村領導和村民對知青十分關心,照顧周到熱情,每個生產隊都安排專人指導知青做農活、做飯,使他們儘快度過勞動關和生活關,住戶對待知青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懷備至。

李會貞回憶,當年來到村裡後,他們天不亮就下地幹活,幹著幹著累得就在地裡睡著了,那個時候最盼望隊長說“休息一下”。只要隊長一聲令下,大家坐在地上一歪頭就能睡著。“那個時候最期盼的是下雨,因為下雨就不用下地出工了,可以待在屋裡學習。”李會貞說。

每當下地回家,知青們又累又餓,李會貞一進家門就喊:“大娘,我餓了,做啥好吃的了。”這時,許家合的老母親早已準備好了飯,地瓜幹、豆餅,這些都是當年常吃的食物,她和張金華雖然來自城市,但從不挑食,家裡有啥吃啥,“現在還真想吃大娘做的地瓜幹”。

生病時獲無微不至照顧,在新家感受到母親般關懷

當天,老知青丁桂貞和李傳芬專門來到當年的住戶許世奎家看望他。

許世奎正躺著休息,看到她們到來,有些激動。仔細端詳半天后,才認出眼前的是丁桂貞和李傳芬。“李傳芬是那批知青中年齡最小的一個,當時只有15歲,性格活潑,喜歡和我姐姐在一起玩。”許世奎說。

到許家村的第三天,李傳芬和丁桂貞就被分到了許世奎家居住。慈祥的大娘、大爺把最好的裡間讓給她們,兩位老人和女兒、兒子都住外間。寒冬臘月,她們住在暖暖的房間,睡在暖暖的炕上,心裡溫暖如春。

“在這個新家,我得到了母親般的關懷。”李傳芬說,當年的下鄉知青中她年齡最小,經常犯胃病。那時村裡都是地瓜煎餅為主食,白麵很少。每當她生病,大娘就著急,用家裡逢年過節才吃的白麵擀麵條給她吃。

許世奎家中有個大咸菜缸,老母親在缸裡醃大豆、花生、鹹菜,每當吃飯時,都會拿出平時不捨得吃的鹹菜給她倆吃。許家村當時種植花生,到了冬天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花生,他們把花生榨油,剩下的花生渣渣做成麻糝,她們餓了就拿麻糝吃,大娘從沒有責怪過她們,還把李傳芬的胃病吃好了,至今沒犯過。

“有一次,我下地回來,滿身起了大紅疙瘩,奇癢無比。大娘很著急,用民間偏方為我醫治,走街串戶尋找舊蓋墊,晚上點燃給我烤了全身。第二天,身上的疙瘩竟然全部消退了。”多年來,李傳芬每當想起許世奎一家的關懷,心裡總是感動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