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房寧:中國民主的四條成功經驗” 等5則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民主建設取得了成功經驗,其中有四條尤為重要。第一,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把保障人民權利與集中國家權力統一起來。以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為基本內容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保護權利和集中力量的雙重功能。第二,在工業化階段,選擇協商民主為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方向和重點。協商民主吸收了歷史傳統文化底蘊,已有長期廣泛的實踐,形成了覆蓋社會多個層面的運行於政黨、國家、社會、公民之間的廣泛普遍的治理體系。有利於減少社會矛盾,擴大社會共識;有利於提高民主質量;有利於提高決策效率,降低政治成本。第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循序漸進地不斷擴大和發展人民權利。中國發展人民權利的根本之道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通過不斷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來為人民權利的發展創造條件,逐步地發展和擴大人民的權利。第四,在民主政治建設和體制改革中,採取問題推動和試點推進的策略。發展民主政治要深刻認識民主政治在本國的發展規律,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堅持正確原則。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進一步釐清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具體區別,保證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正確方向。沿著民主的中國道路繼續前進,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必將最終完成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來源:《北京日報》2018年3月12日)

張砥:從兩會窗口觀察中國製度強大生命力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兩會作為中國的最高政治平臺,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一種儀式展示,更是富含“中國式民主”規則和內容的一種實體運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一個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個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前者是政權制度,後者是政黨制度,一個側重治國理政的運行實施,一個側重大政方針的謀劃協商。在這套獨具匠心的制度設計護佑下,我們的政治運行有效杜絕了不同政治力量排斥異己、相互傾軋的惡鬥,克服了決策中情況不明、自以為是的弊端,保證了人民能夠廣泛參與到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來,匯聚起推進社會進步的智慧和力量。事實說明,兩會制度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任何一種政治制度的生長,總是與其所處的社會土壤息息相關,是文化傳統、歷史背景、發展水平、現實課題等共同作用的結果。中華民族一貫倡導天下為公、求同存異、和而不同,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對制度設計的影響相當深遠。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為救亡圖存而艱難抗爭,為到底建立什麼樣的政治制度而上下求索,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都經歷過、嘗試過,但最終都因“水土不服”而退出歷史舞臺。直到中國共產黨作為一種全新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才帶領中國人民最終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道路和制度。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這些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都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也都是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集中領導、發揚民主,兼容幷蓄、求同存異,深謀遠慮、務實高效,這些難能可貴的制度品質,打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運行規則之間的關係,推動古老中國向現代中國深刻轉型,為發展中國家向現代化邁進提供了一個全新樣本。60多年來,從憲法的修改完善,到推動基層群眾自治,再到實現城鄉“同票同權”,“人民當家作主”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實在,這些制度層面的深刻變革之所以能支撐起民族復興的堅實步伐,就在於其一刻也沒有脫離開中國發展的國情與實際。

(來源:《北京日報》2018年3月7日)

龔雲:歷史虛無主義的新動向

一是分佈地域國際化。歷史虛無主義本來就不是孤立存在於國內。近些年,隨著中國的發展,西方敵對勢力加緊了西化分化中國的步伐,與境內一些勢力勾結在一起,利用歷史虛無主義這個和平演變的有效工具,在客觀上推動了這股思潮分佈地域的國際化。二是表現領域文藝化。除繼續在史學領域氾濫外,歷史虛無主義越來越在大眾密切關注的文藝領域呈現。一些文藝作品或抹黑黨史,或歪曲中國革命史,或虛無中華民族歷史,企圖挑撥人民群眾與中國共產黨的魚水關係,動搖人們的歷史觀。一些“戲說歷史”、鼓吹“獨家秘史”的網絡歷史劇和影視作品,成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地。三是表現手段學術化。歷史虛無主義在史學領域的表現是思想觀點隱蔽化,越來越通過學術研究的面貌呈現,為一般人所不能察覺。一些歷史研究者不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指導,而是以細節否定全局,以支流否定主流,以現象否定本質,甚至以假象代替真相,卻以史學研究為外衣,以還原歷史真相為幌子,造成了不小影響。四是傳播途徑網絡化。在自媒體時代,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億萬網民在上面獲取和交流信息,這對他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國有7億多網民,很多人會瀏覽商業性互聯網站。但是,很多商業性網站追求經濟效益至上,忽視社會效益,歷史虛無主義通過一些商業性互聯網得到傳播,潛移默化地影響民眾的價值觀。五是受眾對象低齡化。青少年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缺乏辨別是非和真偽能力,歷史虛無主義具有的所謂“新穎性”和“否定性”特點容易適應青少年的標新立異和叛逆特點,致使歷史虛無主義對青少年的毒害很大。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具有重大而緊迫的現實意義,是我國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場嚴肅的政治鬥爭,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立國之本的現實需要。毛澤東同志1959年就說過:“歷史上不管中國與外國,凡是不應該否定一切的而否定一切,凡是這麼做了的,結果統統毀滅了他們自己。”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錯誤政治思潮,是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和人民意願的,因此註定要破產。

張樹華:中國崛起超越大國對抗邏輯

美國等少數西方大國從未放棄以大國對抗的舊有邏輯對待中國的發展。在新近提出“銳實力”之前,針對中國的各種軟實力攻勢從來就不罕見。在對華“唱衰論”近年來日漸失去市場的情況下,形形色色的“陷阱論”“責任論”層出不窮。無論預言國強必霸、必有一戰的“修昔底德陷阱”,還是強調中國應承擔更大責任的“金德爾伯格陷阱”,最終目的無外乎都是在減輕美國自身壓力的同時,儘可能迫使中國承擔與自身能力不符的國際責任,最大限度遲滯中國的崛起進程。對此,中國在扮演好全球發展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維護者角色的同時,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在超越大國對抗邏輯的基礎上確保自身正當權益。一方面,當代中國的復興不是以美國等西方國家為參照物,而是沿著自身既有的歷史和現實邏輯展開。中國的“和”文化傳統和近代以來深受列強欺凌的慘痛經歷,都使中國對和平發展環境倍加珍視,摒棄國強必霸的西式對抗思維勢所必然。另一方面,在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國際力量對比已發生革命性變化。隨著一個美國難以再隨意任性的世界逐漸形成,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成員也都應準備好迎接一個沒有霸權存在的世界。就此而言,超越大國對抗的舊有邏輯,還意味著以更加寬廣的視野和格局擁抱一個嶄新世界。20世紀已經過去,西方二元對立、零和博弈的舊有思維、行事方式和世界觀都在隨之沒落。我們則有足夠自信和能力,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各國人民一道去迎接和擁抱一個沒有霸權主導、全球化、多元化的嶄新世界。

(來源:《環球時報》2018年3月12日)

近期,一種冠以“中國債權帝國主義”的論調逐漸在國際場合流傳起來。“債權帝國主義論”很精準地迎合了國際社會一些人的想象:中國雖沒有重複西方列強的殖民主義道路,卻在以新的方式塑造著國際霸權。可以想象,類似論調會加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的猜忌,干擾相關項目,尤其是那些以開發性金融為主要操作方式的大項目的推進順暢度,甚至有可能會升級為下一輪“中國威脅論”的主要邏輯。“債權帝國主義”說法的核心論據是,以歐盟國家的“債務警戒線”來衡量“一帶一路”國家的債務狀態,進而批判中國利用重債對窮國謀利。事實上,這種標準不適用於新興經濟體與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以近年來經濟增速穩定在7%左右的斯里蘭卡為例,中國貸款建設漢班託塔港區將使斯里蘭卡經濟如虎添翼。面對“債權帝國主義”等貌似有理、實則拙劣的諸多抹黑中傷,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勢必要做好打持久戰、攻堅戰的心理準備與戰略安排。第一,要以建設“百年工程”的持久耐力推進“一帶一路”。誠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百年工程”,“一帶一路”也要放眼長遠。目前中國人投資參與的那些“一帶一路”工程與項目,會在未來接受當地國民的評判。而這些評判的好壞將直接建構未來中國的口碑、品牌和信譽。只有真正造福於當地,出現一個又一箇中國人造的“百年工程”,那些當下所謂欠的“債務”才會被當地人視為值得。第二,要以打造“經典案例”的攻堅精神推進“一帶一路”。做好“一帶一路”旗艦項目,將會產生事實勝於雄辯的有效輿論引導作用。粗放化的貪多求全不是當下“一帶一路”的要務,而是需要精細化地聚焦。比如對於中巴經濟走廊、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項目,要整合政產學研資源,團隊作戰,打造精品工程,形成示範標杆效應,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國際輿論。第三,要以“先易後難”的工作節奏推進“一帶一路”。推進“一帶一路”積極態度代表著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進取心,但不能形成中國是在上門推銷或兜售的國際印象。過去4年多已充分證明“一帶一路”是中國人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優質公共產品,中國應有充分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