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企業成長中的4大毒瘤,埋葬了多少億萬富豪

企業成長中的4大毒瘤,埋葬了多少億萬富豪

企業成長中的4大毒瘤,埋葬了多少億萬富豪

島 君 說

創業公司想要保持健康發展,除了不斷地“掃雷”“打怪”,和競爭對手較量,還要自我排毒、清潔,才能內外統一。

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的企業,只有通過不斷地“掃雷”“打怪”得以健康成長的企業。因為危害隱患時刻存在,所以企業有必要拔除毒瘤,繼續“野蠻生長”。

現實中,有四種現象是企業,健康成長的攔路虎:“創業者情結”“大業務員現象”“諸侯主義”與“管理早熟”。只有排除這些“雷區”,殺死“毒瘤”,企業才能活得長久。

作 者:夏驚鳴

圖 片:視覺中國

來 源:華夏基石e洞察

企業成長中的4大毒瘤,埋葬了多少億萬富豪

四種毒瘤

1.“創業者情結”

企業原始業務的成功,往往依賴於創業者的品格、洞察、勤奮用心、追求完美與事必躬親,但同時卻又會逐漸形成組織對個人的依賴。長此以往,常常會形成上級認為下級能力不行,用心不夠,辦事總不如意;下級認為上級不信任、不放權,團隊的激情受到壓抑。

另一方面,創業者追求完美,又壓制了一個全新的組織建設階段必須要有的敢於試錯,敢於變革的精神,創業者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追求完美的衝動,我們必然經常看到的忙碌的原地踏步,而不是激情的在不完美中前進的步伐。而組織能力建設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磨合,逐步走出混沌的過程,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追求完美的衝動,必然拖延公司組織能力的提升。

創業者的成功不斷強化創業者的自信,企業非常容易形成一個強人的世界。

創業者往往發展成為企業的“唯一家長”,對與錯,需要“家長”發話,在一個組織的價值需要“家長”肯定。一個組織要麼相互批判,意圖在“家長”面前孔雀開屏,尋求價值肯定;要麼就相互捧場,內部公關,也是尋求在“家長”面前價值不受損害。相互批判與相互公關,只會導致渙散、內耗與裹足不前。

“唯一的家長”往往是“唯一”的裁判者、監控者和承擔責任者。唯一的裁判導致的往往是相互批判,思想林立;唯一的監控,往往導致的是控制過度又控制不足,創業者看見的,一抓到底,控制過度,看不見的,各行其是,卻又控制不足;

唯一的責任承擔者往往導致的都不承擔責任,創業者習慣性地看到什麼都可以管,越級指揮,有了問題後,大家都可以推到上層,因為決策在上層,敢於承擔成為這個階段組織的核心問題。

再還有:

如創業者認為企業是他的,看到什麼都可以管,經常越級指揮,越界指揮,必然導致責任邊界模糊,破壞指揮鏈的嚴肅性,必然破壞責任的承擔。

創業者或創業者利益的代表者(親屬)認為企業是他的,總覺得別人不如他盡心;同時,創業者的成功往往會讓他將自己成功能力放大,喜好指使指責,必然導致整個組織謹小慎微,不敢主動承擔,不能有效的發揮團隊的作用。

創業者也往往缺少約束自己的意識,常常破壞規則,影響組織規則的權威性。

創業的成功,靠的是創業者自己將業務做成功,創業者管不住自己做事的慣性,往往代替他人作決定,虜去了他人的責任,影響其他人員承擔責任。

這種創業者情結是破壞組織能力建設的關鍵因素。只有突破創業者情結,才能有效建立組織的責權秩序和責任傳遞;只有突破創業者情結,才能有效發揮團隊的能量;只有突破創業者情結,才能更有利於領軍團隊的培育。

2.“大業務員”現象

企業從小發展到大之後,經常感嘆缺乏“管理者”。一個人能把事做好,但是讓他帶領一個團隊去做事,經常是自己忙得不亦樂乎,其餘的人閒得慌;或者儘管大家也很忙碌,但也不知道忙什麼;

或者下屬很多事情常常處理不好,而管理者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說底下人能力太差,甚至認為這是人力資源部的責任,要麼是工資太低,大家沒有積極性,要麼是招聘進來的員工不合適等等,整個團隊成員沒有成就感,士氣低迷;

也有的是管理者根本沒有管理意識,或者是不敢管理,比如當下屬員工對工作任務沒有緊迫感,拖拖拉拉的時候,當下屬員工對工作上馬虎,經常出一些不應該出現的錯誤的時候,始終無法開口進行評批指導,而只能一邊自己生悶氣,一邊又放任自流。管理者仍然是一個只能自己把事做好的“業務員”,還沒有真正向“管理者”轉型。

3.“諸侯主義”

在企業做管理建設的,往往會碰到一個棘手的問題,恰恰是那些掌握著企業的資源,領導者公司主要業務的“大員”們。他們經常對管理建設不屑一顧,認為那些都是花架子,不合實際,形式主義,耽誤業務等等。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確實是負責管理建設的人如何進行管理建設的問題。如果管理不為經營服務;如果管理建設不是在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基礎上,一步一步往前進;如果管理建設沒有充分的溝通,得到核心決策層的認同和決心;

如果管理建設過程,只有生硬的原則,而缺乏充分溝通,獲得理解和基於實際的靈活實施;如果核心決策層沒有充分的認識、達成一致、形成決心等等,這都會給管理建設帶來問題,這些問題自然就給了“大員”們反對的理由。

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管理建設的特性。因為管理建設的過程確實是有一個混亂的過程,所以,有人就說了,沒有管理的時候很好,反倒是一管理更亂了,效率更低了。

另外,管理建設本身是建規則,規則有時候是沒事的時候覺得也沒什麼用,有事的時候,覺得還是應該有個規則,而且相當一部分規則是建立秩序,應對未來長期的內部穩定與協調,而不是解決當下的業務問題,所以,有時候給人的感覺是一群人在玩文字,花架子,而且不是緊要的事情。

最後,是因為需要改變“大員”們過去做事的習慣,因此就帶來了他們習慣性抗拒。因為這些“業務大員”在過去攻城略地時,就像遊牧民族一般,自己直接向創始人負責,經常掌握生殺大權,不受限制,又衝又殺,好不快意。

現在突然有規則了,有這樣的流程,有那樣的標準,還要被一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們管著,內心實在不爽和失落,然後舉著“我只認老闆,我

忠於老闆”的大旗,為自己不守規則,凌駕於組織上,獨立於組織之中,或飄忽於組織外找個藉口。

有的甚至以掌握著重要業務為拿捏,不受規則束縛,尋求自己在組織中不同於其他人的地位和威信。

4.“管理早熟”

最後一種是“管理早熟”現象。

管理早熟必然導致管理過度,過度的管理理性一定會抑制經營野性。在一個過分強調管理、強調製度、強調流程的企業,我們往往會發現,這個企業的員工是一群聽話、壓抑、謹小慎微的小綿羊,很難找到幾隻有開拓性、野性的狼。

大夥兒整天忙碌著填表,開會,檢查,開罰單,卻很少有人關心經營面臨什麼問題,如何激發大家的能動性,團結起來去爭奪市場,也很少有人理解這些活動對激活經營的價值,只能用“忙碌”在內部相互意淫——我們很忙。但對激活經營幾無價值。

問題的產生,往往是出在最上層的理念。在我的諮詢實踐中,我經常碰到一些成長中的中小企業提出需求——我需要一套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體系,然後我的企業就在高起點,高水平了。

對這種情況,我經常說下面六句話:

沒有一個神秘的先進的管理體系,一下子披在企業的身上,然後企業就先進了;

如果一個六歲的小孩,穿著人生最輝煌的年齡35歲的衣服,自己會輝煌嗎?不會,只會一跑起來就摔跤;

管理體系是在解決自己實際的管理問題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而不應是一個完美體系的嫁接;

破除管理的神秘,如果把管理看成如“高科技”般的神秘,而不是我餓了要吃飯的常識,管理會害了我們;

外部管理諮詢機構有價值,但最重要的是要激發自己的管理團隊不斷自己解決問題,然後在解決問題的前進中,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體系,這樣不會產生排異現象,同時企業在真正的成長;

學習一個成功的企業不是學習他的現在,而是學習他的過去。

但為什麼很多企業沒有認識到,還經常發生“管理早熟”的情況呢?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管理教育太發達,企業領導人上EMBA上的太多了。一聽到企業發展靠管理,百年企業靠制度,還有一些絢麗的管理概念和模型,捨本求木,以為有了這些,企業自然就會更好,卻忘記了創業初期的常識性真理——企業要賺錢,要激發員工去賺錢,要能長久的激發員工去賺錢。

於是乎,制度一本接一本,我們慢慢發現,隨著制度的完善,公司變成了“羊”的集合,就是原來有些狼,要麼辭職去尋找大草原了,要麼也變成羊了。公司的經營活力,公司的員工活力,越來越疲憊,但企業卻往往將原因歸結為一個問題——缺人才,這幫人不行。

企業成長中的4大毒瘤,埋葬了多少億萬富豪

三個真招

如何破解?本文給出瞭解決方案。

1.創業者向企業家轉型

二次創業的轉型,就是要更有效的發揮更多人的作用,不能讓其他人更好地發揮作用,就不能更有效的形成組織能力,就失去了組織能力建設的意義。因此,組織的壯大必然要走向分權。

走向分權,首先需要突破“創業者情結”,這是組織轉型過程的關鍵障礙。

在二次創業轉型期,創業者可能存在以下現象,我們稱之為“創業者情結”,是影響企業的轉型和組織能力建設的一個關鍵要素。

事實上,絕大多數企業家都是想放權的,但一連串的擔心也會接踵而來:被放權之人合適嗎?放給他之後,他會怎麼做呢?一些關鍵的環節能得到很好的處理嗎?問題是,人才是在戰鬥中成長,團隊,是在共同戰鬥中形成。如果不讓他去戰鬥,他永遠也成不了將軍。

因此,必須賦予責任,不是一個人負責,而是要大家負責;不是期望隊伍在真空中成長,而是讓隊伍在戰爭中學會戰爭,這就是“責權利”機制。

2.“大業務員”向“管理者”轉型

成長中的企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業務員”向“管理者”(更確切地說,應該是領導者)不僅僅是現實的需要——人多了,需要有管理者帶領大家去奮鬥,而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在奮鬥。也是未來能夠培育出領軍人物的蓄水池。

那麼業務員向管理者轉型,到底轉什麼呢?

其實就是很簡單的兩點:“目標管理”和“文化管理”,按此兩點去做,就實現了“大業務員”向“管理者”轉型。

目標管理且不說,文化管理就太神秘了,容易做嗎?其實,都不神秘,非常容易做。

任何組織的存在,都有一個目的和目標。任何部門和個人,在這個組織中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為實現組織的目標做貢獻。那麼,為了組織的目標,我們應該做什麼貢獻呢?做到什麼程度呢?要做哪些事情呢?我們整個團隊是怎麼理解這些事情的呢?

那麼,我將這些目標和任務如何分解到下屬員工呢?下屬員工理解嗎?他們行動過程中有什麼困難,應該如何克服?我應該做什麼指導,我們應該怎麼組織團隊人員碰撞智慧,討論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我應該組織相關部門的什麼人員進行討論,解決部門間的協調問題?

行動週期結束後,各成員的執行效果如何?有哪些做得不好的,下一步應該做何改進?有哪些做得好的,能不能總結出經驗,編成制度或操作規範,以方便未來大家沒必要走彎路?那麼經過評估,我們團隊的獎金應該怎麼分配?經過這段時間的實踐,我認為我的團隊應該做哪些培訓,更有利於他們未來的工作完成目標?有哪些人有潛力?

這就是目標管理的全過程,目標管理就是這麼簡單,就是上面的那些問題,這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因為無論企業還是企業中的每個人,都需要清楚應該創造什麼價值,如何去創造這些價值。

目標管理就是管理者如何帶領大家去明確、創造那些應該創造的價值,根據大家創造的價值,如何分配價值,以及根據大家創造價值的過程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制定如何提升創造價值能力的發展方案。

那麼文化管理呢?我們都說百年企業靠文化,文化有這麼神奇的魔力?那麼文化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是不是提煉出那幾個神秘的文化理念,就像是神秘的符號,只要把這些符號找出來,往牆上一貼,然後,我們就像打雞血一樣,個個奮不顧身,企業就“基業常青”了?既然是這麼神奇的東西,我們每一個管理者能夠做到“文化管理”嗎?

如前所述,如果把文化理解成一個神秘的東西,那麼不但不會起作用,而且會起反作用。

首先,我們來理解一下什麼是企業文化,簡單來講,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如何成功的系統指導原則。再具體點講,企業文化是做業務的追求,企業文化是做業務的方式,企業文化是為了做好業務如何進行責權利分配的原則。

大家發現這麼講的奧妙否?文化與業務是一張皮!文化是做業務的追求——我們如果做工作,是為了把企業做成世界級企業,或者追求職業的聲譽,敢於挑戰,精益求精,那麼有什麼做不好的?

文化是做業務的方式——如果公司倡導誠信、創新、團隊、質量第一、顧客至上等等,我們在做業務的時候,始終遵循誠信、創新、團隊、質量第一、顧客至上的方式行動,我們的文化不就起作用了嗎?文化是為了做好業務如何進行責權利分配的原則——如果我們鼓勵那些深入一線,攻克艱難,取得挑戰性業績的員工,我們不就更容易成功了嗎?

那麼,我們每一個“大業務員”如何進行文化管理,然後變成管理者呢?

其實也很簡單,第一就是自己按照我們的文化理念去做,第二,要求下屬員工按照文化理念去做。在這裡我舉兩個例子,大家就不難理解了。

比如說,廣西柳工股份提出企業的願景是做“世界級的工程機械企業”。那麼你怎麼運用呢?既然是世界級工程機械企業——那麼我們的競爭對手就改變了,我們的目標競爭對手不再是徐工,也不是廈工——那麼我們的質量競爭力和成本競爭力就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的工作標準就發生了改變——那麼為了完成這個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標準,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把6西格瑪管理作為戰略行動,人人要達到更高的要求——那麼對我們能力提出了什麼要求——我們又該做點什麼?

看看,這就決定了我們的一系列的工作方向、目標、標準、主要任務和能力要求,這樣我們每一個“大業務員”這麼運用它,不就是在做文化管理嗎?不就是通過這樣的管理,讓文化理念落地了嗎?

再比如說,海爾有一個著名的案例砸“76臺冰箱”的故事。海爾把質量第一作為公司做事的原則,有一次,發現有76臺冰箱有瑕疵。在當時是賣方市場,大家還要拿著“票”才能買到東西,這些冰箱完全可以銷售出去,為公司賺取不菲的利潤。

但張瑞敏是怎麼做的,把大家召集一起,就說了一句話,我們決不能讓任何有一點質量問題的產品流入市場,然後揮起榔頭啪啪的砸個稀巴爛。大家就明白了,質量第一。

如果張瑞敏讓這些產品流入了市場,那麼質量第一就是一句騙人的鬼話,以後大家誰也不相信,誰也不會按質量第一去要求自己;再如果張瑞敏很氣憤,一個人在倉庫裡生著悶氣,啪啪把這些冰箱砸個稀巴爛,大家還是不知道質量是第一的。

看完上兩個案例,我們應該知道如何進行文化管理了。那就是“用”文化理念。根據我們的文化理念來思考我們的目標、任務;根據我們的文化理念來判斷是非,處理事件,教育員工,約束不好的,鼓勵正向的。這是不是很簡單?

綜上所述,“大業務員”怎麼向“管理者”轉型?一是做好目標管理,二是做好文化管理。

試想,我們經常說大業務員現管理者轉型,要懂得怎麼帶隊伍,那麼怎麼帶隊伍?不就是通過目標管理和文化管理嗎?要懂得不僅僅是自己做,還要懂得帶領大家做,那麼怎麼做到,不就是進行目標管理和文化管理嗎?目標管理是回答如何帶領大家把事做成,文化管理是回答如何帶領大家按照什麼樣的方式去把事做成。

3.“僱傭殺手” 解決“諸侯症”

企業為什麼會出現凌駕於組織之上,獨立於組織之中的諸侯呢?

企業在初期發展的時候,業務的突破是核心,“活下去”幾乎是所有決策的判斷依據。而對員工的管理,勝者為王敗者寇,能夠取得業務突破的是英雄,而在當時,為了確保業務的發展,往往會給與英雄很多特殊的地位和待遇,或者為了業務發展,會極大地放權,刺激突破,久而久之,這種“特殊”和“刺激”培育了“諸侯”現象。

確實,如果在企業需要經營突破的初期,制定各種制度,必然會束縛企業的經營野性,企業初期必須刺激經營突破,必須以“活下去”為核心訴求,那麼諸侯是一種必然嗎?

我們迴歸到原點來思考,要刺激經營野性在權限和待遇上進行特殊,但是不是我們在組織價值觀和基本紀律上也必須特殊和縱容呢?

其實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中國有句古話“先說斷,後不亂”。權限可以特殊,待遇可以刺激,但在組織追求、價值觀和基本規則上是可以在初期就要進行溝通,達成共識,形成同路人,這樣會極大的避免“諸侯”現象,即使出現了諸侯,整個組織會有判斷對錯的鮮明準則。

一開始不對基本價值觀達成共識,在山頭形成時再進行統一,就會“尾大不掉”,難度要大的多,甚至會出現“流血的革命”——人員動盪。

如果有的人就是一個“大俠”,不願意受任何組織的價值觀和規則的束縛,但企業又急需這個人才怎麼辦?很簡單,那就是一個“僱傭的殺手”,進行合作,負責專項的任務。

一般來講,絕大多數人需要一個“組織”,絕大多數人也願意去遵守組織的基本規則,只是管理者沒有“先說斷”,或者是企業的管理者將制度擴大化為企業的基本規則,將堅持原則僵化為刻板,反倒導致加大了制度與規則的執行難度。

因此,在企業初期,為了刺激突破和發展,權和利可以特殊,但應該明確組織基本紀律,如果能夠明確理想那就是更好,並對違反基本紀律行為進行及時批評和糾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同路人隊伍。這不會障礙業務的突破和發展,相反也會是一種促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