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聊天技巧:上堆、下切、平移法

聊天技巧:上堆、下切、平移法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聊天的時候經常把話題“聊死”?說著說著就開始“尷聊”了?

自己總是像“面試官”一樣,

問一大堆問題?對方不但沒什麼回應,還感覺自己被查了戶口一樣?

聊天技巧:上堆、下切、平移法

今天我就來教大家一個萬能的聊天方法,讓你徹底擺脫“話題終結者”!

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套路”的,只不過掌握這項技能的人都不願意主動和你說...

底下這個問題是我們剛認識陌生人時,經常聊的話題,看看三種不同的回答

A:你平時都喜歡幹嘛呢?

B:就看看書,跑跑步,什麼的。

A:看來你平時一定很注重生活質量。

A:你平時都喜歡幹嘛呢?

B:就看看書,跑跑步,什麼的。

A:我也是誒,那你喜歡看什麼類型的書呢?

A:你平時都喜歡幹嘛呢?

B:就看看書,跑跑步,什麼的。

A:嗯,跑步很鍛鍊人的意志把,那你平時喜歡健身嗎?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

這三個場景中,A的應對,其實就是我們日常溝通時的三種模式。

無論A如何應對,都逃不開這三種模式。(「我去洗澡了,再見」不算……)

第一種,叫做「上堆」。

「上堆」是什麼意思?簡而言之,就是把對方所講述的話題,進行總結、歸納,往更高一級的層次去提升。

如同上文的例子。B說「我喜歡看看書,跑跑步」,A說「看來你一定是一個注重生活品質的人」,這裡,「看書,跑步」到「高生活品質」,就是一個「上堆」——這中間隱含了一個邏輯:喜歡跑步,看書的,往往是注重自己生活品質的人。換句話說,「高品質的生活」是「看出,跑步」的上升結果。

再比如:B說「我今晚10點前得回家」,A說「你家教真嚴」——這也是一個「上堆」。因為,晚上10點前必須回家,是家教嚴的一種表現。或者說,前者是後者的一個子集。

可以看到,上堆模式,一定是一個總結。它要麼是歸結到話題的原因,要麼是從一個較小的集合,轉移到它的父集裡。

總之,它所關注的,是把話題從現實、具體的對象上抽離出來,轉而去關注它背後的共性和規律。

它的方向是「普適的」

第二種,叫做「下切」。

跟「上堆」相對,下切,就是把話題細分。從一個集合,轉移到到一個更小、更具體的子集(或者元素)。

我們看第二個例子。從「我喜歡看書」到「你喜歡看什麼類型的書?」,就是一個下切,因為「類型」是「書」的一個屬性,是「書」這個概念往下細分的結果。

同樣,如果把「類型」繼續下切——比如說小說類——能得到什麼結果呢?A就可以繼續問:

「你喜歡看小說,還是名人傳記類的?」

或者「我很喜歡喬布斯的個人生平,你呢?」

諸如此類。

這就是下切。它的基本模式,就是把話題細化,聚焦於某個具體事物、場景上面,探討對其的感受、認知和理解。

它的方向是「個體的」

第三種,叫做平移。

這種是最簡單的,顧名思義,就是轉移話題,把話題移向與之相關的新話題上面,企圖打破僵局,開始新的交流。

還是看前文的例子。如果A對「跑步」所知無多,沒有很深的見解,就可以利用「平移」的模式,將話題移到自己更熟悉的「健身」領域去。

它的作用,是開闢一個新的話題,探尋其他的可能性。

這三種模式,就是NLP(神經語言程序學)領域中,最基本的三種人際溝通模式。

也是今天要講的背景知識。


那麼,瞭解這幾種基本模式,對我們的日常聊天,有什麼幫助呢?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在溝通中,女生會傾向於使用「下切」,而男生會傾向於使用「上堆」。

說實話,95%的兩性溝通障礙,其實都源自於此。

舉個例子:針對同樣一個問題,男生會去想:這個問題怎麼定性?它的普遍原因是什麼?它有什麼解決方法?接下來可以做些什麼?

而女生會去想:這個問題是怎麼發生的?我有什麼樣的感受?它對我造成了什麼影響?我有什麼想法?諸如此類。

簡而言之,男生更喜歡把問題抽象化,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而女生更加細膩,更喜歡關注問題的細節和個人感受。

顯而易見,這樣的兩個人撞到一起,能聊得下去嗎?

自然就會話不投機。

譬如說,「多喝熱水」,為什麼會成為一個經久不息的梗?就是因為,對於男生來說,「肚子痛」→「多喝熱水」是一個十分自然的「上堆」,因為這的確就是一種普適的解決方法嘛。

這就是男生的思維:一個問題,問出來,就一定是要被解決的。不能給出解決問題,那要討論它幹嘛?

但很多女生還真的不這樣想。

很多時候,女生問出一個問題,並不是期待它「被解決」——很多問題本來就沒法讓別人代勞——而是希望能從他人處獲取共鳴,得到認同,滿足社交的需求。

這個時候,你應該使用「下切」的溝通方式:把注意力從問題本身轉移開,轉而去關注: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它給你造成了什麼影響?你是怎麼想的?並適時地表示認同和理解。

比如, “親愛的,你一定很難受吧,真想多陪陪你”

同樣,跟女生聊某個話題時,最忌諱的,就是用「上堆」的方式,將話題終結。

為什麼?因為「上堆」的作用,本來就是總結歸納——你都總結了,還能聊些什麼?明擺著就是告訴對方「不要聊了,到此為止」嘛。

所以,男生們,如果有女生願意和你聊電影或者書籍,記住,多關注對方的感受、想法和經歷,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你喜歡這本書呀,哪一部分呢?噢,這部分我也覺得很贊,你是有過類似的故事嗎?難怪,那我想你一定能體會作者的心情——諸如此類。

或者,聊聊電影裡的某個鏡頭,為什麼喜歡這個場景,BGM怎麼樣,演員的表演怎麼樣,衣服怎麼樣,等等。

而不是去關注「這本書其實寫得不好」,或者「這部電影拍得挺一般的」——誰要跟你聊這個。

反過來呢,也是一樣的。

男生喜歡聊什麼?通常,他們不太喜歡談及具體的個人感受和事物細節,因為他們會覺得這太瑣碎,大腦記不住,也不屑於記住。他們更喜歡談的,是宏觀的、「格局更大」的東西。

所以,讓一個男孩子開心,莫過於在他熟悉的領域,聽他向你傾訴,他的學識、積累和見聞。

如果跟男生聊一本書,你要習慣,對方可能從情節聊到結構,再到作者生平,再到他的其他作品,甚至到流派、風格、歷史地位,最後再給你列出一個長長的書單出來。

嗯,習慣就好了。

當然,注意保持「安全距離」,不要變成查戶口,這樣會讓所有人討厭。

除了兩性差異,關於這三種模式,我們還能得到什麼啟示呢?

記住一個規律:一次良好的溝通,必然是這

三種模式交替進行的。

多下切,少上堆,話到盡頭就平移。

這對於所有日常溝通都適用。

為什麼呢?前文講過,上堆的本質是總結歸納,實際上,它起到的是一個「封閉」的作用,讓對方無從回應。

而下切則相反,它是從一個信息塊之中打開入口,開啟一個話題,起到開放的作用。

所以,下切可以適時地引導話題,讓雙方有話可說;上堆則可以作為緩衝,讓交流過程不至於步步緊逼,同時跟下切和平移結合,開啟另一個話題。

簡單來說,就是這麼三點:

1. 2-3個下切,接1個上堆

2. 上堆之後,緊接1個下切,開啟話題

3. 一個話題聊完了就平移。

大致按這種模式溝通,在日常生活中會很有用。

以企業諮詢來說。一個好的諮詢師,必然是深諳這幾種模式的應用技巧的。

他/既要通過「下切」,幫助客戶打開思路,引導客戶把注意力聚焦到某個具體問題上面,表述細節;又要適時地「上堆」,從高維度概括客戶的問題,用自己的話講出來,獲取客戶的認同,讓客戶感到「對方理解了我的意思」,建立起雙方的信任關係。

最後,當問題進入僵局的時候,他/她需要用「平移」,引導客戶思考其他的可能性,旁敲側擊,讓思維發散,以找到可能相關聯的因素。

所以,諮詢師很多時候,其實是一個「促進者」。他/她並不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通過引導,幫助你理清思路,自己找到答案。

最後,用一個例子總結:

A:HI,在忙什麼呢?

B:沒啥,剛在改一個PPT。

A:什麼PPT呀?(下切)

B:一個項目,比較急,所以加班趕一下

A:做得怎麼樣了,還順利嗎?(繼續下切)

B:還行,大致差不多了,明天改改就好。

A:那就好。我之前也是,遇到項目,就要熬夜趕方案(上堆)。是什麼項目呢,新品發佈會?(下切)

B:是啊,就是下週六那個發佈會,你看到消息啦?

A:對啊,這次還是某總髮言?(下切)

B:對,今天已經跟他排練過好幾次了……

A:辛苦辛苦。這次是在廣州吧?(下切)

B:對,已經定了酒店,就會場旁邊。

A:下週日著急回去不?不著急的話我找你吃頓飯(平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