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五種珍稀乾隆通寶 價值不高,卻很精美

第一、【乾隆通寶(雕母) 背滿文(寶浙)】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五種珍稀乾隆通寶 價值不高,卻很精美

乾隆通寶,就是由於清高宗乾隆皇帝於公元1735年即位,在位的60年裡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國策略,創造了封建社會里最後一個輝煌盛世,之後民間便盛傳佩帶“乾隆通寶”銅錢可驅災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諧音“錢隆”而備受後世藏家所喜愛的錢幣。該錢幣鑄於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背面的滿文比較複雜,上面有很詳細的價格和錢幣拓片。乾隆通寶錢徑約2.2-2.5釐米,重約2.4-4.8克。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雕母錢文精美,字口深峻,每個字的筆畫都非常清晰,絕無粘連模糊,而且筆畫比同版本的流通錢要細瘦,從細部看還保有手工鏤刻的痕跡。清代錢幣數量之多、版別之複雜,遠遠超過了以前的各個朝代。清代的雕母錢,我們常見有“乾隆通寶”、“嘉慶通寶”、“道光通寶”、“同治通寶”等。清代錢幣的特點:一個皇帝只用一種年號錢,雖然鑄量大但形制比較簡單;除個別例外,所有的年號錢均稱通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第二、【乾隆通寶(雕母) 背滿文(寶蘇)】


五種珍稀乾隆通寶 價值不高,卻很精美

從乾隆時開始,清政府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有效的控制,對於當地用錢形制也作出了規定。新疆錢幣以紫銅(紅銅)為原料,錢呈紅色,因而稱之為“新疆紅錢”,背文用滿文,還有用維文的。自乾隆朝開始,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到宣統都鑄行過年號“紅錢”。前後有150年的歷史,鑄造的時間不短,但鑄量都不多,其中珍品也不少,其中葉爾羌局所鑄“乾隆通寶”是新疆最早的“新紅錢”,(相對於舊普爾紅錢而言)。 新疆位於祖國的西北邊陲,歷代中央政權對該地區的統治和管理都在逐步地改進和加強。早在康熙年間,準噶爾部貴族噶爾丹等就勾結沙俄,製造分裂,破壞統一,康熙帝曾多次用兵,平息叛亂,到17世紀中葉,準噶爾部再度叛亂,乾隆帝派兵平定在新疆設立伊梨將軍衙門,乾隆二十四年,清廷接受當地軍官的建議,首先在葉爾羌設立鑄錢局,鑄行“乾隆通寶”紅錢,葉爾羌本身不產銅,是靠銷燬舊普洱錢鑄的,錢正面漢文“乾隆通寶”,背文穿右是維吾爾文“葉爾羌”,穿左為滿文,因當時譯音不準,而鑄成“葉爾奇木”兩年後改鑄為“葉爾羌”。背滿文“葉爾奇木”錢文高隆清晰,錢體厚重,銅度純淨,色澤滋潤,極罕見,是為珍品。乾隆二十六年,再設阿克蘇錢局,三十年時,阿克蘇局遷到烏什,立烏什局。四十年時,設立伊犁寶伊局,都鑄有“乾隆通寶”紅錢。阿克蘇局,烏什局所鑄,背文左為滿文,右為維文局名;寶伊局錢,背文不用維文,而用滿文“寶伊”,在穿左右,與內地制錢相同。此後,在嘉慶,道光、咸豐、光緒等年不定期鑄有“乾隆通寶”紅錢,但統稱為後鑄“乾隆通寶”紅錢。這些後鑄乾隆紅錢大多比乾隆時期鑄造的輕薄,錢文也因鑄時,鑄地不同而有異。有維文錢,“阿克蘇”“庫車”等,有滿文“寶伊,寶庫”等,還有的在背文穿上下鑄“喀十、庫十、阿十、九”等字和星月紋的。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第三、【乾隆通寶(雕母大樣) 背滿文(寶泉)】

五種珍稀乾隆通寶 價值不高,卻很精美

乾隆通寶錢徑約2.2-2.5釐米,厚0.1釐米,重約2.4-4.8克。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乾隆通寶連寶泉、寶源在內先後有22局開鑄,多用黃銅與青銅,也引進國外洋銅澆製法。新疆地區新用方孔圓錢,開設伊犁、阿克蘇、烏什、葉爾羌、喀什葛爾、庫車等局,因用自產紅銅鼓鑄、故稱為“新疆紅錢”或“普爾錢”(“普爾”維語即錢的意思)。乾隆通寶只少數錢背文看見星號或漢字。乾隆通寶還有合面錢、吉語錢以及私鑄劣質錢、鵝眼錢等,品類不下百種,存於世上的有雕母數種,至為珍貴。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第四種、【乾隆通寶雕樣】

五種珍稀乾隆通寶 價值不高,卻很精美

清乾隆通寶雕樣錢:錢幣為平錢,象牙質,手工雕刻而成。錢文正面用漢文楷書書寫,背面用滿文書寫“寶浙”兩字從左至右。錢徑22.3毫米,穿為圓孔型2.4毫米,厚1.6毫米,重1.5克。此錢幣,前譜未載。只見有“咸豐通寶”牙質雕樣錢,為寶泉局和寶源局兩種,一般均為中央所制。而“乾隆通寶”錢為寶浙局刻制。特別是“乾隆通寶”的隆字右半部夂下“生”字寫成了“正”字,俗稱:“正字隆”。(此種書寫方式在“乾隆通寶”銅鑄行用錢幣中也有發現)。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第五種、【寶泉局雕母

五種珍稀乾隆通寶 價值不高,卻很精美

藏品特徵:這是一枚銅質錢幣,錢幣是內圓外圓形。錢幣的外圓直徑是2.8釐米,厚度0.18釐米。在錢幣的正面刻 有“乾隆通寶”四個楷書字,錢幣的背面有滿文“寶泉”兩個字。 相關背景資料:雕母又叫祖錢,經審核通過後,作為鑄造母錢之用。

我國自宋以來就採用翻砂法鑄錢,每當出新錢,就用銅塊或錫、鉛塊直接雕刻成錢模也就是雕母或祖錢,鑄錢時用祖錢作模,翻鑄母錢。雕母錢文精美,字口深峻,每個字的筆畫都非常清晰,絕無粘連模糊,而且筆畫比同版本的流通錢要細瘦,從細部看還保有手工鏤刻的痕跡。清代錢幣數量之多、版別之複雜,遠遠超過了以前的各個朝代。清代的雕母錢,我們常見有“乾隆通寶”、“嘉慶通寶”、“道光通寶”、“同治通寶”等。清代錢幣的特點:一個皇帝只用一種年號錢,雖然鑄量大但形制比較簡單;除個別例外,所有的年號錢均稱通寶。普遍做法是把皇帝的名號以漢文鑄在正面,而將各個錢幣鑄局的字名以滿文鑄在錢幣的背面。雕母錢是不參與流通的,存世量很少,因此很具有收藏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