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誰將成為第一批死掉的造車新勢力?

第三次技術革命互聯網+徹底激活了傳統制造業。

但在日新月異的新技術和洶湧澎湃的資本大潮中,傳統制造業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可阻擋的挑戰。

誰將成為第一批死掉的造車新勢力?

特別是汽車製造業,作為資本、技術和勞動三重密集型產業,一直壟斷在少數企業手中。放眼全球,能夠真正稱得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汽車品牌也是屈指可數。後起之秀的中國汽車工業,更是長期受制於技術瓶頸,在發展的道路上也是步履維艱。

技術的全球共享、互聯網+和資本的紅利,讓汽車製造似乎變得更加容易和沒有邊界,巨大的市場潛力,刺激了一大批有野心的造車新勢力們摩拳擦掌。

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的時間內,僅在中國,就已經發布了超過20個全新汽車品牌。其中,已推出車型並貌似發展良好的品牌僅僅只有4個,平均月銷量在5000-8000輛之間。有兩個品牌已經銷聲匿跡,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4個品牌也即將消亡的邊緣。

造車真的誰都可以玩嗎?我看未必。

瘋狂之後,可能還要付出高昂的代價,甚至會帶來聲名狼藉、貽笑大方。

樂視賈躍亭的例子,還不夠讓人警醒嗎?

讓我們一起從市場、資本和技術幾個維度,來綜合分析一下,誰將成為下一個賈躍亭?誰將是第一批死掉的造車新勢力?

誰是造車新勢力的幕後推手?

2018年3月23日,科技部在北京發佈了《2017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及獨角獸企業榜單中,涉及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領域的企業共有9家:寧德時代、威馬汽車、蔚來汽車、北汽新能源、奇點汽車、小鵬汽車、知豆汽車、時空電動等,這其中除了北汽新能源依託於傳統汽車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以互聯網的概念和資本的力量為根基的造車新勢力。那麼,這些造車新勢力的幕後推手都有誰呢?

誰將成為第一批死掉的造車新勢力?

毫無疑問,互聯網巨頭是這些新勢力背後的核心推力。

比如風頭正盛的蔚來汽車,就是由李斌、劉強東、李想、騰訊、高瓴資本、順為資本等互聯網企業與企業家聯合發起創立,並獲得百度、聯想等數十家知名機構投資的造車新勢力。

和諧富騰,光聽名字,就能大概聯想到它的投資方:騰訊控股、富士康、和諧汽車(背後是電動汽車初創公司Future Mobility Corporation(FMC))。

拜騰汽車,也是由和諧汽車、富士康和騰訊的資本加持。其他諸如奇點汽車、小鵬汽車、知豆汽車、時空電動等,背後基本都有著互聯網和科技公司的身影。

生產資質是個大問題!

想法容易行動難,這是顛沛不破的真理。

原本想著能通過製造汽車,實現一把名利雙收,誰成想,在中國想要做成一件事,可不僅僅需要天時、地利,更需要人和。這個人和,就是需要和行業主管部門保持相當和諧友好的關係。否則,任憑你有齊天大聖的本事,終究也翻不過如來佛祖的手掌心。

生產汽車,生產資質是首要前提,否則,你所做的一切都是非法,就像是穿著皇帝的新裝在大街上裸奔,尷尬是遲早的。

誰將成為第一批死掉的造車新勢力?

但據我所知,在這麼多的造車新勢力當中,真正拿到生產資質的少之又少。2015年成立的前途汽車,算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拿到發改委和工信部批覆的“雙資質”的新造車企業。威馬汽車藉著行將朽木的中順汽車的殼,進行了產權變更,也算是間接獲得了造車資質。


對於其他像蔚來和拜騰等一票造車新勢力而言,生產資質將是真正制約其前行的絆馬索,可別十八般武藝還沒開練,就被陳咬金的三板斧給拿下了。

技術“裸泳”該怎樣讓用戶買單?

在整個汽車行業13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產品的研發已經有了成熟的標準和流程。就算是已經屬於業界領先水平的奔馳,在2017年推出純電動EQ概念車,但量產的車型仍需要在2019年才投放市場。

誰將成為第一批死掉的造車新勢力?

更為關鍵的是,汽車都是由數萬個零部件組成的精密複雜性產品,在產品上市之前,還需要經歷耐久性試驗、密封性試驗、NVH試驗、風阻係數試驗、碰撞實驗、電磁兼容性實驗等數十個大類的上千項的測試、檢測,路試的總里程也普遍要達到幾百萬公里。

在這些新興造車勢力們的眼中,汽車並不複雜,“好的設計+互聯網營銷”,當年“汽車狂人”李書福也說過類似簡單的話“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四個沙發”,但是,當真正深入其中的時候,李書福也終於變得低調務實了,吉利多年的粗糙劣質的教訓,讓他不得不首購沃爾沃、持股戴姆勒·奔馳…...自己技術不行,就去首購!這也叫師夷長技以制夷嘛!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汽車的品質不僅由設計決定,還有流水線生產能力、品質控制能力、材料加工能力等等決定,造車不是造手機,手機可能死機都沒問題,重啟之後一樣使用,而汽車作為日常生活交通工具來講,最需要讓消費者放心的地方恰恰是生產環節的一致性和產品可靠性。

放眼目前造車新勢力,雖然很多已經規劃了自有工廠的建設,但多數都是依託於傳統車企的代工生產。但是,汽車代工的模式,尚沒有成功的經驗可循,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技術“裸泳”的造車新勢力,僅靠互聯網思維想要贏得消費者,恐怕對於手機來說也許還能勉強行得通,但對於大宗消費品汽車來說,要讓市場和消費者買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投資人的耐心極限還能撐多久?

汽車製造是一個重資產的行業,“一個新興的車企走到量產至少需要200億元。”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曾公開表示。

2017年以來,蔚來汽車、威馬汽車、車和家、FMC、愛馳億維、零跑汽車的融資金額累計超過226億元。2018年1月,拜騰汽車就宣佈將新一輪融資4億美元;小鵬汽車也宣佈啟動22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

火爆融資的背後,考驗的是投資人的耐心。

誰將成為第一批死掉的造車新勢力?

因為資金鍊的斷裂,已經完全喪失昔日雄風的樂視汽車,成為了許多人口中調侃的對象,也不得不讓很多造車新勢力心有餘悸。

汽車是一個投資回報比較高的行業,但也是一個投資週期長、且需要持續投資的行業。“到現在為止,幾乎所有的造車新勢力還沒有把車賣掉或者交付。對於資本市場來說,跨過這個時間點之後,公司產生現金流,並擁有重資產,對於融資的結構來說會有很大的變化。新勢力造車之前更像互聯網公司,除了靠股權融資沒別的方法去融資。”一位資深的投資界人士坦言。

對於當下的造車新勢力而言,在完成建廠、量產之後,營銷、品牌、渠道建設也都需要持續的資金日益投入。也就是說,新勢力造車“燒錢”將是持久戰。而殘酷的現實考驗是,在這個過程中,資本是否對他們擁有足夠耐心,並且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