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同行“剎車”盒馬“加速”前置倉並非生鮮電商唯一解

盤點2019年的生鮮電商行業,似乎一片哀鴻遍野。上半年,美團小象生鮮、順豐優選以及永輝超級物種等多個項目相繼縮減了經營規模。進入下半年後,社區生鮮電商平臺“妙生活”、呆蘿蔔、阿里資金加持的易果生鮮等多家知名企業經營出現危機,尤其是第四季度,“爆雷”之聲不絕於耳。

同行“剎車”盒馬“加速”前置倉並非生鮮電商唯一解

就在行業悲觀情緒蔓延之時,連續狂奔的盒馬依舊保持著增長活力,2019年盒馬開出超過100家門店,2020年春節在即,盒馬再次迎來開店高潮。1月13日,盒馬發佈新一輪開店計劃,預計元旦至除夕期間將新增13家盒馬鮮生門店,全國總數將達到220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盒馬新一輪開店計劃中,盒馬mini將走出上海,並完全替代前置倉。前置倉被認為是生鮮電商的“標配”,盒馬以mini替代前置倉,似乎已經找到了生鮮電商新的突破口。

盒馬緣何“加速”

在討論盒馬如何在生鮮電商風口遇冷的逆境中保持住高速擴張態勢之前,首先必須認識到一點,那就是盒馬不僅是生鮮電商的入局者,同時也是新零售的標杆業態之一。“ALL IN生鮮”的玩家們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盒馬卻可以生鮮電商與便利店雙線作戰。

雙線作戰意味著可以相互協同。在新零售的眾多業態中,永輝雲創、蘇寧小店等相繼進入調整期,但這並不妨礙盒馬系的高歌猛進,盒馬鮮生12個月以上門店EBITDA已經轉正,部分門店已經盈利,盒馬鮮生的坪效達到4萬多,遠超過普通商超的1.5-1.8萬水平。

永輝和蘇寧小店線上訂單佔比較低,不超過5%,而盒馬系線上訂單佔比超過5成,龐大的線上訂單量攤薄了門店的費用,大大提升了門店的坪效。同時盒馬線上訂單佔比持續走高,表明線上線下雙線融合的服務能力能夠觸達更多用戶,有助於提升線上到線下的轉化率,而用戶只有到店才能對服務有最直觀的感受,進而帶動消費。

同行“剎車”盒馬“加速”前置倉並非生鮮電商唯一解

其次,盒馬"餐飲+生鮮"模式雖然與永輝超級物種、蘇寧小店大同小異,但盒馬創新推出倉店一體的服務體驗,疊加雙線融合的服務能力,能夠更好的引起市場反響。在創新能力上,盒馬似乎也高人一籌,短短几年時間,盒馬鮮生、盒馬mini、盒馬小站、盒馬菜場、F2、Pickn go和盒馬裡相繼問世,滿足各種消費場景。

生鮮零售的本質依然是零售,需要精細化運營,盒馬系的各種業態能夠契合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而一大批倒下的生鮮企業,幾乎都是在盲目追求規模化,導致活力不足,盒馬能夠靈活安排適合的業態應對不同場景,富有創意的同時盡顯機智。

此外,盒馬進軍生鮮電商是站著阿里的肩膀上,得益於阿里系電商用戶消費習慣和收貨地址的大數據優勢,盒馬在店面選址、商品結構和價格定位等方面能夠做到更加精準,遠非同行們可比。

背靠阿里這棵大樹,盒馬入局生鮮市場的起點和品牌知名度比同行們高了不少,自盒馬入市開始,很多人慕名而來。阿里以其強大的賦能助力盒馬站穩腳跟,阿里系電商平臺的忠實用戶與盒馬無縫銜接,能夠很好的形成轉化和復購,帶動盒馬各業態獲得快速擴張的資本。

新零售追求千店千面,目前來看,盒馬正穩穩的走在這條大道上,即使換到生鮮電商的賽道上,也仍然是在新零售的大背景下,盒馬能夠加速狂奔也就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同行“剎車”盒馬“加速”前置倉並非生鮮電商唯一解

盒馬mini挑戰前置倉

盒馬雖然在生鮮電商的“寒冬”裡活的相當滋潤,但並不是唯一的幸運兒。有一家生鮮電商平臺在2019年12月首次進入最具價值的中國品牌200強榜單,僅憑這一手就足以體現其實力,它就是創立於2014年底的每日優鮮。

每日優鮮的殺手鐧是其首創的前置倉模式,為用戶提供最快30分鐘達的購物體驗。據《電商報》瞭解,目前每日優鮮已在全國20個城市開設了1500多個前置倉。根據來自第三方數據機構Quest Mobile及TrustData的數據,目前每日優鮮在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分別擁有近6成的用戶佔比。從成立時間和相關數據來看,盒馬都要叫每日優鮮一聲“前輩”。

前置倉之所以受到生鮮電商追捧,是因為離消費者的距離多在3公里以內,配送環節能夠在保證生鮮產品新鮮度的情況下極大的提升時效性,同時相比線下門店可以節省運營成本。盒馬並非沒有嘗試過前置倉,其此前曾提出盒馬小站的業態,但只提供外送服務,也就是所謂的前置倉到家模式。

盒馬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發現物流和營銷成本較高,於是及時止損,通過大店覆蓋的方式逐步關閉盒馬小站。大店模式雖然讓盒馬成為行業領頭羊,但似乎擴張速度仍比採用前置倉模式的同行們慢了許多,此時,可以快速複製的盒馬mini走到了舞臺中央,成為盒馬對抗前置倉的利器。

2019年下半年,盒馬mini已經在上海佈局了5家門店,已營業3家門店營收持續增長,坪效已經超過普通大店,模式優勢開始顯現。在盒馬的規劃中,盒馬mini將從上海走向全國,快速覆蓋盒馬大店還未覆蓋的區域。

目前,盒馬大店雖然擴張速度相對較快,但220家的絕對數量在全國的覆蓋面顯然不夠,與擁有上千前置倉的每日優鮮相比在數量上也有差距。這是盒馬的不足之處,卻給了盒馬mini一個良機。盒馬mini具有更低的成本和可快速複製的優勢,能夠迅速佔據盒馬大店尚未觸達的廣大區域,直面前置倉的競爭壓力。

同行“剎車”盒馬“加速”前置倉並非生鮮電商唯一解

前置倉並非生鮮電商唯一出路

前置倉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生鮮電商市場的“香餑餑”,但業內質疑的聲音從來都是如影隨形,盒馬總裁侯毅近期在公開場合表示前置倉是個偽命題。

起初外界對於前置倉能夠解決行業痛點的確充滿了期待,但進過實踐之後,行業普遍認為前置倉規模較小,品類結構並無突出優勢,想要提高用戶黏性是有難度的,此外,高損耗也是前置倉痛點之一。

簡而言之,前置倉模式存在一定的風險,生鮮電商企業不能一條路走到黑。前置倉模式的弊端似乎讓盒馬看到了突破口,去年12月,盒馬與中化聯手推出了“葲葒草莓”,由此開始試水生鮮產地直供模式。利用反向定製農產品,並藉助於盒馬mini未來遍佈全國的網絡,盒馬能夠做到滿足需求的同時大幅降低損耗成本。

如此看來,從源頭開始對整個生鮮供應鏈進行把控似乎已成為盒馬乃至整個生鮮電商行業新出路。只不過,這是一盤大棋,只有大玩家才有能力對弈,有阿里做後盾的盒馬應該無壓力。

盒馬掀起春節開店潮背後,預示著生鮮電商之戰出路已現。與前置倉玩家們積極對抗的盒馬,或將領銜突圍。盒馬背後有阿里,每日生鮮背後騰訊的身影同樣若隱若現,生鮮電商賽道最終仍是巨頭之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