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瑞幸的「危險遊戲」


瑞幸的「危險遊戲」

​新品發佈和融資同一天進行,瑞幸在打什麼算盤?

文 | Tech星球 王琳

瑞幸咖啡似乎沒有邊界。

今年7月以來,瑞幸不斷推出小鹿茶、堅果系列,並且將自己的經營範圍涉獵到圖書、報刊零售、音像製品零售、電子出版物零售等多個領域,如今,瑞幸將自己的觸角伸到了無人零售——推出了無人咖啡機和無人售賣機。

在推出新產品的同一天,瑞幸則計劃增發1200萬股美國存托股,並表示將發行4億美元的可轉換優先債券。

邊融資,邊擴張,是瑞幸過去常用的運作方式,靠著這樣的方式,瑞幸伴隨著質疑,用2年多的時間開出4507家門店,登陸了納斯達克。如今,瑞幸想從單一的咖啡擴展到更多品類,爭議也從未停止,瑞幸的故事到底能不能講通,還需要更多時間驗證。

無人零售背後

瑞幸咖啡的無人零售版圖初現端倪。

1月8日,瑞幸咖啡發佈智能無人零售戰略,推出無人咖啡機“瑞即購”和無人售賣機“瑞划算”兩大終端設備。

瑞幸的「危險遊戲」

前者,提供的是與門店無異的現磨咖啡及小鹿茶、熱巧、牛奶等, 瑞幸將其描述為“國內最豪華的智能無人咖啡機”。後者,繼續延續瑞幸的“低價策略”。

具體而言,瑞幸通過與全球產品供應商合作,大規模採購和定製化獲得優惠的採購價格,然後藉助瑞划算壓縮渠道成本、部分商品給予補貼,使得消費者可以在無人售貨機買到電商價格的商品。

瑞幸咖啡CEO錢治亞表示,無人零售終端機將覆蓋辦公室、校園、機場、車站、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務區和社區等各個場所,藉此,瑞幸咖啡組成了由無人零售、線下門店、電商渠道這樣的全渠道自有流量體系。

錢治亞表示,瑞幸無人零售的目標是成為現代企業辦公室的標配,而對於終端機具體鋪設數量的預期,則是“越多越好,越密越好,不設上限”。

這看上去又是一個快速搶佔市場的故事。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相較於需要更多人力成本、房租租金的線下門店,造價更低的自助咖啡機和自助售賣機是一個更經濟的選擇。

這釋放了一個信號,瑞幸開始在意擴張成本。一位自助咖啡機創業者向Tech星球表示,瑞幸這樣的自助咖啡機成本在6萬元左右。

瑞幸的「危險遊戲」

但線下無人零售並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瑞幸現在想抓住自助咖啡機的稻草,大規模擴張,數量第一,用錢就可以堆出來。”一位咖啡行業創業者向Tech星球表示,“雖然成本低,但大零售的環境複雜,點位的選擇,消費能力和品類的不同都不是短期內可以打磨出來的,成立9年的友寶至今還要不停靠融資輸血”。

外界不乏看好的聲音。“假如你每個工作日需要喝一杯30塊錢的星巴克,那你一個月需要喝20杯就600塊錢的星巴克,請問你的收入多少錢才能合理的負擔起這個星巴克的錢呢?”一位自助咖啡創始人向Tech星球分析到。

他堅持認為,更便宜的自助咖啡才是未來的趨勢,“德國人均收入稅後是3000歐元,喝的咖啡店的咖啡只是三歐元一杯,所以月收入1萬塊人民幣的人,如果經常喝咖啡,他只能喝10塊錢的,便利店級的,這樣的人在中國的整體用戶群中小於15%”。

瑞幸的「危險遊戲」

無論市場反饋聲音是正向還是不看好,瑞幸都在堅定地推進錢治亞口中的“無限場景戰略”。從咖啡、奶茶到商務午餐等,不難發現,從上市以來,瑞幸一直在進行品類擴張。

2019年7月至今,瑞幸先後推出小鹿茶,堅果系列,同時,近期企查查工商信息顯示,瑞幸咖啡主體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經營範圍包括圖書、報刊零售、音像製品零售、電子出版物零售。而就在小鹿茶推出當月,瑞幸也將紡織品針織品零售、服裝零售、鞋帽零售、鐘錶、眼鏡零售等納入經營範圍。

原因在於,目前來看,中國咖啡消費年增長率在15%-20%,遠高於全球市場2%的增長率。同時,申萬宏源2019年出具的報告顯示,美國人均每年要喝掉近400杯咖啡;日本、韓國人均每年要喝掉近200杯咖啡;而在中國,這個數字近20杯。

市場有足夠大的空間,但並意味著國外市場和國內市場對咖啡的消費潛力能夠劃等號。

申萬宏源最近出具的報告認為,現階段咖啡市場的快速增長來源於較低的基數,短期並不能判斷中國會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咖啡消費量。這就是說,文化風俗差異和飲食習慣對瑞幸咖啡來說,始終是一條不可跨越的壁壘,而這意味著市場規模和天花板。

這也就不難理解,今年開始為何瑞幸咖啡一直在進行品類擴張,從小鹿茶到、果汁系列、堅果、零食和周邊產品。

瑞幸必須要考慮的現實是,無人零售看上去是一個好故事,但點位的選擇關係到人流密度和消費潛力,如何覆蓋運營成本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話題,倘若再遇上較低毛利率的產品,那這樣的故事是否能夠講得通依舊未知。

資本故事可以講多久?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召開發佈會同一天,瑞幸咖啡週二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FORM F-1文件,計劃增發1200萬股美國存托股。與此同時,瑞幸咖啡還將發行4億美元的可轉換優先債券。

資本市場的反應最直觀。盤後交易中,瑞幸咖啡股價一度下跌近6%。一位二級市場投資者在老虎證券上評論,新品發佈會和提交增發報告在同一天,相當於消化利空於無形。

真實情況或許並非消化利空那麼簡單。根據Q3財報計算,新開一家店的開店成本在120萬左右,相當於每天投入1800萬擴張新店,而彼時瑞幸咖啡賬上有45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即短期內流動資金),照此計算(僅算開店成本),這筆錢最多花不過9個月。

另一方面,每一次大動作之前,瑞幸都會提前囤積糧草。2018年5月,僅有500多家門店的瑞幸咖啡公開叫板星巴克,陸正耀將手中持有的3530萬股神州優車股票作為抵押,從光大融資租賃公司獲得3.5億元的融資額度以購買咖啡機。

自此,瑞幸開啟了不斷融資,不斷擴張的路線。通過梳理招股書可以發現,成立兩年來,瑞幸咖啡通過股權融資籌集資金7.5億美元,通過各種借貸累計融資12.85億元。而如今,瑞幸已經從500家店擴張到4507家,幾乎相當於每天開7家店,瑞幸用2年的時間跑出了星巴克過去20年在中國的開店速度。

瑞幸想用這樣的方式迅速佔領用戶心智。但僅僅靠低價補貼是否能夠留住用戶,是互聯網行業一個一直以來的難題。過去的單車大戰已經證明,僅僅燒錢,往往最後留不住用戶,也沒有忠誠度。

目前來看,瑞幸的復購依然可觀,據其招股書顯示,2018年用戶復購率為54%,但是停止補貼後,復購率能否保持如此,依然是一個未知數。

另外,實體零售無論是有人還是無人,終歸與純粹互聯網業務模式的邊際效應遞增不同。瑞幸的無限場景遊戲,還是要回到生意(賣貨等)本身盈利,很難衍生出廣告和金融等“羊毛出在豬身上”的玩法。

即便外界對瑞幸的這種做法有諸多質疑,但CEO錢治亞在接受央視記者訪問時表示,未來3-5年,瑞幸咖啡依然會保持自己的“瘋狂補貼”的舉動,這樣才能夠漸漸培養用戶的消費者習慣和打破他們的固有認知。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上,2019年Q3財報發佈時,瑞幸宣佈本季度門店利潤率首次扭虧為盈,實現利潤1.9億元。但仔細看財報,不難發現,Q3季度,瑞幸依然在虧損,淨虧損為5.32億元,上年同期淨虧損為人民幣4.85億元。

所謂的門店利潤率則是瑞幸首創的一個指標,即門店利潤率=總門店收入(不含外賣費)-房租-原材料費用-機器待攤費用。而在這個公式中,並未計算人力成本、營銷成本、研發費用等等。

資本市場似乎已經相信了瑞幸咖啡的故事。從2019年5月17日上市以來,瑞幸咖啡股價相較開盤價已經上漲了40%,瑞幸咖啡的市值已經飆升至84億多美元。

沒人知道瑞幸咖啡的終局將走向何方。答案,或許只有錢治亞自己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