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養魚高產關鍵之一就是“看水養魚”

第一線實踐養魚深知水產從業不易!

"水花魚"務實不誤導不誇大不炒作!

養魚高產關鍵之一就是“看水養魚”

魚塘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環境,其魚產量受很多因素制約。其中水體生態因子的變化關係到水質的好壞,最終影響魚產量的高低。產量越高,水質問題就越顯得突出,往往成為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掌握魚塘水質變化特點,並採取有效改良措施,是取得養魚高產的關鍵。

1.魚塘的水質特點

(1)透明度

透明度是光透入塘水中的程度,主要是隨著塘水的渾濁度而改變。渾濁度是由於塘水中混有各種微粒和浮游生物造成的。

養魚高產關鍵之一就是“看水養魚”

測定水的透明度,通常採用透明板。它用直徑20釐米的圓鐵片製成,在圓心處開設一個小孔,穿上一條有刻度標誌的細繩,並通過圓心,將圓鐵片分成四等份。把對角的兩等份油漆成白色,另兩等份油漆成黑色,使圓鐵片黑白分明。測量時手提小繩,將透明板緩緩沉入水中,當看到透明板的黑白部分隱約難分時,便停止下沉。這時,浸入水中的繩子長度即為塘水的透明度。

簡易的測定法是:將手掌與手臂垂直,掌心向上平放於水中,向下沉至剛看不清掌心時的這個深度,即為透明度。

透明度能大致表示水中浮游生物的豐歉和水質的肥瘦程度。

一般以透明度30~40釐米稱為肥水,塘水較濃,不太渾濁,無腥味,呈油綠色或黃褐色,給人以嫩翠之感,在這樣的水中,清晨魚浮頭,日出後即消失。

透明度經常為60釐米以上,稱為瘦水,塘水清淡,呈淺綠色或淡黃色。

透明度在20釐米以下稱為老水,塘水過濃,很渾濁,常有腥味,呈灰藍色、暗綠色或棕色帶黑,給人以老、濃之感,清晨魚浮頭嚴重,日出許久魚浮頭仍不消失。

魚塘要求在魚生長季節即4~10月透明度25釐米左右的水體最適於魚類生長。

(2)溶解氧

氧氣是魚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魚、蝦、貝、藻類的呼吸都要消耗氧氣,水中有機質、底泥的分解也要消耗大量氧氣,故魚塘水中溶解氧量少且多變。

高產魚塘內飼養密度大,魚類往往面臨缺氧,造成大量浮頭或窒息死亡。因而高產精養魚塘對溶解氧的變動有特殊要求。

有時魚塘表層水體下午在5毫克/升以上,但底層溶氧大多也只能在4毫克/升以下,凌晨時塘水的溶氧量最低,當接近魚浮頭的臨界值(2毫克/升)以下時那就要注意了。

(3)酸鹼度

養魚水體適宜的pH值範圍為6.5~8.5。如果pH值穩定在8左右的偏鹼性,水質的緩衝性就較好,有利於魚類生長。

(4)氮、磷營養元素

魚塘的三種無機氮總量為1~3毫克/升,其平均值為1.5毫克/升。可溶性磷酸鹽含量為0.1~1毫克/升,平均值為0.2~0.4毫克/升。氮、磷比為7∶2。“三氮”中銨氮佔60%~75%,硝酸鹽氮佔20%~24%,亞硝酸鹽氮佔1%~2%,這種情況下的氮、磷比例較為合理。

(5) 浮游生物

魚塘的浮游植物優勢種群有隱藻、藍隱藻、綠球藻、十字藻、衣藻、小球藻、柵藻、小環藻、直鏈藻、平列藻、裸藻等10多種。

養魚高產關鍵之一就是“看水養魚”

浮游動物優勢種群為輪蟲,主要種類為晶囊輪蟲、裂足輪蟲、疣毛輪蟲、萼花臂尾輪蟲、針簇多肢輪蟲等。枝角類、橈足類很少,其生物量不超過1毫克/升。

浮游植物個數在10 000萬~20 000萬個/升之間變動,生物量在30~110毫克/升之間波動,平均為60~80毫克/升。浮游動物量約佔浮游植物的1/4~1/3。

浮游生物量與魚產量成正相關。養魚高產關鍵之一就是“看水養魚”,故通常根據水色來鑑定水質,而魚塘水色主要由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來決定。

2.魚塘改善水質的措施

(1)根據水色和透明度靈活調節水質

若塘水透明度過低(20釐米以下),表示水質過肥,浮游生物繁殖過盛,遇天氣不正常時容易大量死亡和腐敗,使水質突變,繼而轉清、發臭(稱為“臭清水”)。這時水中溶解氧被大量消耗,塘水缺氧嚴重,極易引起魚類大量死亡。因此,當發現水質將要突變時,必須及時衝注新水或開動增氧機,增加水體溶氧量,防止水質惡化。

當透明度在40釐米以上時,表明水質過瘦,浮游生物數量偏少,應該及時施肥。速效方法是追施碳酸氫銨和過磷酸鈣,每畝水面各施用10千克。施肥後5天內若透明度未能恢復到35釐米以下,應再次施肥。塘水透明度就能保持20~40釐米。

(2)適時注水並提高魚塘水位

有條件的在魚類生長旺季,每月注水1~3次,既可補充池水溶氧量的不足,又改善了水質條件。

養魚高產關鍵之一就是“看水養魚”

(3)適時啟動增氧機

每畝水面產魚500千克以上的魚塘,原則上每15畝水面至少配備1臺(或多臺)功率1.5-3.0千瓦的增氧機,儘量加大增氧機的使用頻率。

養魚高產關鍵之一就是“看水養魚”

(4)施放石灰改善水質

大多水體偏酸性,可以每月用生石灰水溶液全塘潑灑1~2次,使每立方米水體含藥量為25~30克,有助於改善水質。

通過以上的措施,魚塘就能保持“肥、活、嫩、爽”的最佳水質。

“肥”,指水中溶解營養鹽分豐富,浮游生物種類多、數量大;

“活”,指水中營養物質循環快,上午水色較淡,下午較濃;

“嫩、爽”,指塘水肥而不濁。魚類在這樣良好的水質中,生長快,疾病少,產量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