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實體店難維持,大型商超也“受傷”關店,該怪經銷商還是高租金?

曾幾何時,我們周圍目之所及的一些商超許多都在陸陸續續關店搬離。作為全國性品牌必爭的市場,商超是眾多品牌的展示窗口,很多商超受到商家和消費者的追捧,都賺得盆滿缽滿。但近年來隨著電商網購的茁壯成長,新業態的不斷湧現,傳統商超的發展出現了困境,經營開始放緩。大超關店、小超被擠、經銷商逃離商超……這究竟是誰的原因?

實體店難維持,大型商超也“受傷”關店,該怪經銷商還是高租金?

大商超不斷關店 海外巨頭撤離

縱觀一些國產連鎖超市,已經舉步維艱開始江河日下了,連那些從海外湧入的“洋超市”也無能為力,商超的關店風,自2017年以來越“刮”越猛烈,以洋品牌沃爾瑪家樂福超市為代表,關店家數越來越多,不少城市中的門店也已經停業整頓。

國內赫赫有名的華潤萬家,在近兩年也遭遇了發展瓶頸,營收和利潤均大幅下降,受此影響,華潤萬家不得不關閉了800家門店。紅極一時的人人樂超市也面臨著退市風險。國內超市巨頭新華都,兩年關閉48家門店,高峰期一百多億市值目前僅剩32億市值。

據納食大數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15家上市商超企業關門至少228家,較去年同期的208家,同比增長了9.62%。但這僅僅是冰山一角。2015年-2018年上半年,聯華商超分別關店612家、477家、492家、104家,三年半的時間關閉了近1700家門店。今年超級物種、盒馬鮮生等背景強硬的商超也關店,嚴峻的市場環境可窺一斑。在這種境況下,小型商超的生存更加困難。

歸因一:電商搶奪市場份額?

互聯網快速發展,便利了所有人,尤其是電商網購的出現,徹底結束了門店為王的時代。曾經一站式購物時商超最大的競爭力,今天也不適用了。超市的定位是便利,價廉物美,品種齊全,日常家庭用品首當其衝受電商衝擊最大。

實體店難維持,大型商超也“受傷”關店,該怪經銷商還是高租金?

現在隨便一個電商購物節日,動輒都是千億級別的營業額,商超在大型電商平臺面前,也只是小巫了。這些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的購物習慣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使得商超的營業額 ,客流量發生大的改變。沒有了銷售,就沒有收入,商超如果不能與時俱進,準確定位,差異化經營,關門是必然的。

歸因二:社區拼團、生鮮電商等新業態?

實體店難維持,大型商超也“受傷”關店,該怪經銷商還是高租金?

更為重要的是,今天新零售業態不斷出現,生鮮領域最受關注,社區拼團、生鮮電商等新業態,直接打擊商超最為賺錢的生鮮板塊。社區拼團通過低價促銷,捆綁小區消費者,直接截流商超流量,並且配送到家更為便利。電商讓銷售渠道透明瞭,中間商沒有利潤,顧客網上購物不管真假,只看價格。而且無人便利店基本上都是直接搶奪經銷商和終端店的市場份額,這樣,客戶就會產生分流,對經銷商和終端鋪貨都十分不利。

歸因三:高房租加重經營成本?

近年來房價的節節高漲,也推動了店租的上漲。同實體店一樣,商超一方面關鍵是銷售額下降太多,另一方面也要面對店租場地租金的上漲,還加上人工等其它成本的上漲,入不敷出,賺不到錢還不如關門,很多商超合同租期一到期就不再續約,索性關門大吉了。客流量下滑很容易就能看出來,現在很多超市基本上都是收銀臺十五六個,一般只開三,四個,而且每個排隊的顧客才三五個,與以前的盛況相比大相徑庭。

實體店難維持,大型商超也“受傷”關店,該怪經銷商還是高租金?

歸因四:經銷商撤走大賣場?

商超的經營管理方式也值得商榷,生意不行,有許多管理層不去反思自身營銷能力不足,生意差,就越壓榨經銷商,想將更多的風險嫁接給經銷商,形成惡性循環。國內的商超,有各種名目繁多的費用,各種條碼費、進場費、合同續簽費、返利、新店開張費等等,還有超長賬期,節日贊助費用等。如此緊張的市場環境,本應是利益共同體的大商超和經銷商卻關係越來越緊張。大商超不向市場要利潤,而是宰經銷商,不少經銷商在加速離開大賣場。

所有商超必須站在消費者角度經營質優價廉的商品,提供優質服務。優勝劣汰是永遠不變的市場法則,生意人要有靈敏的市場嗅覺,超市商場、實體商店紛紛關門、倒閉,與電商有關,與高房價有關,與市場蕭條有關,與經營管理有關,與國民購買力有關,沒有與時俱進的思想,被淘汰也屬正常。小編拋磚引玉,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各抒己見~


又一城,致力於新零售系統開發的全渠道零售服務商。要做新零售,就找又一城。

服務熱線:400-686-5530

實體店難維持,大型商超也“受傷”關店,該怪經銷商還是高租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