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華為已簽訂50份5G合同,讓美國急紅了眼

華為已簽訂50份5G合同,讓美國急紅了眼


11月1號,#央視主播點贊中國5G彎道超車#的消息上了微博熱搜,主持人剛強說,中國5G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5G正式商用,大家心心念唸的5G服務馬上就能上手了。

隨後,華為、小米、OPPO、vivo等國內品牌紛紛推出5G智能手機,雷軍透露,小米2020年會推出的5G智能手機將超過10款;而“老大哥”蘋果卻沒能趕上5G的“首班車”。

中國之所以能在5G上彎道超車,離不開華為這家公司,要知道,手機的基帶、系統、芯片技術,以及進行信息傳遞的基站技術,是實現5G的基本條件。

這對每年投入1000億研發經費、擁有自主研發芯片、全球超過20億人每天使用其通訊設備的華為來說,簡直是“天時地利”。

華為已簽訂50份5G合同,讓美國急紅了眼

回過頭來看看美國的蘋果,蘋果手機無論是在銷量和創新上都再也掩蓋不了華為的鋒芒,芯片制裁事件中被華為自主研發的芯片“啪啪”打臉,華為以29%的研發投入增長率成為非歐盟國中增長最快的企業。

從底層系統到App(應用程序)生態,從架構授權到芯片設計,從手機到5G,華為儼然一名“全優生”——全產業鏈佈局、全產業鏈名列前茅

若是在過去,迫於美國的威勢及3G/4G技術的長期“霸凌”,很多國家不可能會在5G的事情上輕易站邊華為。

可在大通信、全面智能化、數字化的信息經濟時代,美國拿不出任何一家企業可以提供與華為相媲美的5G通信設備。

別說美國在5G研發投入上被華為趕超,中國利用其特色的“舉國體制”大批量搞基站建設,更是羨煞美國。

截至2019年6月底,華為已在全球範圍內簽訂了50份5G的商用合同

,成為全球最大的5G設備供應商,同時5G基站的累計發貨量達到了15萬套。

華為已簽訂50份5G合同,讓美國急紅了眼

需要認識到的是,作為一個系統性的商業服務,只是能造5G還不夠,能不能有足夠大的消費市場去兌現5G產業鏈的價值和產品的價格才是關鍵。

換言之,華為能夠帶著5G和芯片一往無前,除了順應天時、地利,關鍵還在於人和,即中國龐大的消費人口托起的穩定且不可替代的超大規模市場

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首席執行官洪曜莊在2018年互聯網大會上稱,現在全球有超過33億人在使用移動設備訪問互聯網,僅在中國就有8億人正在使用移動互聯網,而美國只有1.8億人使用互聯網。

以此來看,真正在應用4G/5G的消費市場,中國也要遠大於美國。

再者,雖然歐洲信息消費市場總量要比美國大一倍,卻是一個極度碎片化的電信通信市場。在歐洲市場上,至少有26家電信運營商,洲內電信市場的碎片化必然會導致5G網絡推出延遲、網速降低。

反觀中國,頂多“3(移動、聯通、電信)+1(廣電)”個通信運營商來分8億消費者。而這“3+1”個運營商又都接連出手支持華為,騰訊、奇虎360等科技圈巨頭都宣佈全力配合鴻蒙系統的適配工作。

華為已簽訂50份5G合同,讓美國急紅了眼

中國8億人的5G市場托起了華為鴻蒙系統互聯互通的生態,也意味著谷歌將與其失之交臂。

如此來看,背靠巨量信息消費市場,還有穩定完整的通信生態支撐,不只是華為,就全球來看,中國也將處於絕對領先,在5G時代彎道超車

眼瞅著無力再與中國5G相抗衡,急紅了眼的美國居然寄希望於埃隆·馬斯克的“星鏈”計劃,試圖通過1.2萬顆衛星開建太空互聯網,直接跳過5G部署6G。那麼,6G又是什麼?

6G顧名思義指的就是第六代移動通信標準,其最大的作用將是促進物聯網的發展。根據埃隆ž馬斯克的說法,6G就是能在5G基礎上集成衛星網絡來真正實現全球無死角覆蓋,保證世界上的任何角落都能通信。

如果說5G是為了解決人與人、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無線通信、無線上網問題,讓物聯網成為現實,使AI得到更廣泛的應用。那6G則能夠連接萬億移動設備,而不僅僅是5G網絡所提供的“數十億”。

不單如此,相較於10GB/s的5G而言,6G技術理論上的通信速率至少在5G的基礎上提升100倍,網絡的延遲將從毫秒級降至微秒級。6G的目標將是將全世界連接,致力實現“天地互聯”。

華為已簽訂50份5G合同,讓美國急紅了眼

通信頻率越高對硬件設備的要求越高,需要更好的性能和加工工藝。這些技術難題短時間內很難解決。6G的確是個好東西,但目前仍然只是一種前沿性的概念技術而已。

實現6G的基本條件都不成熟,更何況以衛星做基站、捆綁式構建6G還存在著天然的侷限性。

華為餘承東曾表示,6G在10年後才會到來。

在5G還沒有落地之前就談論6G的實現,多少有些“鏡花水月”的意思。無論是基礎常識還是技術手段,都不足以支撐“6G衛星”落地。美國想借6G彎道超車,有待時間的驗證。


本文出自藍獅子圖書《中國經濟20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