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博士兒子幫媽媽打工:孩子懂感恩,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成就

博士兒子幫媽媽打工:孩子懂感恩,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成就

父母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其實最好的東西就是良好的教養和優秀的品格,

而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會讓ta獲益良多……

——虎媽

作者 | 李核桃

來源 | 男孩派(洞見旗下百萬親子賬號)

眼紅這位媽媽!

她有一對雙胞胎兒子,大兒子李國平被保送到北京大學直讀博士,小兒子李國安被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碩博連讀。

然而,這不是最令人羨慕的。

這對優秀的雙胞胎,放假期間,頂著烈日,穿著破舊的工裝,前往媽媽工作的腳手架工廠,幫媽媽抬鋼管、抱配件,專挑重活幹,一干就是幾個小時,工裝都被汗水溼透了。

很多人不理解:憑你哥倆這智商、這能力,完全可以靠腦力勞動賺更多錢貼補家用,何苦到工地掙這份辛苦錢呢?

如果僅僅是為了錢,當然有更多選擇。

哥倆卻說:掙錢是其次,主要是想感受媽媽的辛苦。

博士兒子幫媽媽打工:孩子懂感恩,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成就

哥哥李國平能吃苦,不嬌氣,中午休息的時候還幫媽媽按摩。

弟弟李國安說:“媽媽一直在後面默默支撐我們整個家庭,剛開始我們小的時候,有兩倍的撫養壓力,導致她的腰彎了,直不起來。對於這個事情,我們倆其實一直都很愧疚。”

所以哥倆一有空就到媽媽工作的地方,幫媽媽幹活。

這對雙胞胎,真得太懂事了。

身為父母,誰不想擁有這樣優秀又懂得心疼自己的孩子呢?

古語說:養兒防老。

話雖有一定的功利性,但誰不渴望兒女孝賢,自己能夠頤養天年呢?

我們養孩子,不求他報恩,但一定要讓他懂得感恩。

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成就。

不懂感恩的孩子,只是個優秀的“白眼狼”

美國亞特蘭大華人微信群曾廣泛傳播過這樣一條消息:“誰的媽媽叫Zhang **,在亞特蘭大國際機場已經停留三天。她女兒在亞特蘭大,請轉發。”

博士兒子幫媽媽打工:孩子懂感恩,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成就

這位媽媽已經81歲了,患有糖尿病,在機場兩夜沒睡覺,雙眼紅腫。

她唯一的女兒就在亞特蘭大,卻對她不管不問。

當年老伴過世後,她含辛茹苦把女兒養大,送她到清華大學讀書,支持她到美國留學。

之後又幫女兒帶孩子,在把外孫女撫養到12歲後,她才隨著外孫女一起到了美國。

在美國,女兒工作體面,收入頗豐,卻從不管她生活得怎樣,以至於她連華人超市才只去過一、兩次,多年來很少出門。

所謂“上行下效”,女兒冷漠,跟著外婆長大的外孫女也不會疼人,平常連“姥姥”都不叫,一聽說姥姥想走,提前三天就把姥姥送到機場,讓她獨自在機場候機。

辛辛苦苦一輩子,把唯一的直系親人養成“白眼狼”,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絕望的呢?

本應該兒孫繞膝,共享天倫,卻落得個晚景淒涼。為人父母,最悲哀的莫過於此。

孩子工作再體面又怎樣?

她不懂得感恩父母,全家都不體面。


養出一個感恩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福氣

最成功的父母,不是養出的孩子多有出息,而是孩子給了我們多少安慰。

就像不久前那個跪謝母親的安徽考生王恆傑。

高考考完最後一門英語,他大步邁到媽媽面前,“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深情地說:“媽,謝謝您,這些年您辛苦了。”

博士兒子幫媽媽打工:孩子懂感恩,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成就

圍觀群眾紛紛鼓掌,新聞發到網上,立刻就上了熱搜。

之所以有此舉,是因為王恆傑生長在單親家庭,媽媽撫養他很辛苦,媽媽的所有不易,他都知道。

媽媽不但承擔起了他的衣食起居、重視他的學習,還教他學做人,會疼人。

比如看見路邊乞討的老人,她會對王恆傑說:“你看這個老人多可憐。”讓孩子前去幫助弱小。

更看重孩子的品德教育,也許這才是王恆傑“跪謝媽媽”背後的真正原因。

事實上,懂得感恩的孩子,也更懂得努力的意義,更懂得為自己和家人負責。

高考成績公佈時,王恆傑以635分的優異成績被北京郵電大學錄取。

孩子優秀,固然令人驕傲;孩子既優秀又懂得感謝父母的付出,這豈不是更大的欣慰?

把孩子平安養大,未必就能苦盡甘來;

把孩子撫養成才,也未必能苦盡甘來;

那個長大的孩子,懂得心疼父母,感恩父母,這才是真正的苦盡甘來。

羊知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最有福的父母,不是孩子多優秀,而是孩子有多愛父母。

養出一個感恩的孩子,才是父母最大的福氣。

感恩教育,就藏在生活點滴裡

作家畢淑敏說過:“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從小教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不心安理地享受父母的付出。

1. 讓孩子看見父母的不易。

前兩天,山東濟南一個14的男孩邊看書邊賣菜,也登上了熱搜。

這個男孩5歲就跟著父母去菜市場,9歲就能獨立賣菜。國慶節期間,他上完輔導班就來幫父母賣菜,稱賣菜比去旅遊、打遊戲更有意義。

談及為什麼讓孩子賣菜,男孩的媽媽說: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在家沒人照顧,另一方面也是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他知道父母做生意確實不容易。

博士兒子幫媽媽打工:孩子懂感恩,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成就

她的教育很成功。男孩表示:今後要好好學習,考一個好的大學,找一個好的工作,不讓父母再賣菜,不讓他們太辛苦。

博士兒子幫媽媽打工:孩子懂感恩,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成就

孩子不感謝父母的付出,未必是他們不願意,而是他不知道父母養他不容易。

及時讓孩子看見、甚至親自感受父母的辛苦,孩子才懂得生活的艱辛,才會學著珍惜和感恩,不再任性索取。

2. 不溺愛,給孩子創造回報父母的機會。

現在的孩子嬌貴,父母竭盡所能讓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唯恐孩子受到一點委屈。

遺憾的是,他們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唯獨忘教孩子感謝父母的付出。

就像我的外甥順順,從小被爸媽寵著長大。

該吃飯了,媽媽端到跟前,爸爸把碗筷遞到他手裡,就差一口一口去餵了。

衣服髒了,隨手脫、隨手扔,反正媽媽會找到,並且洗乾淨收好。

房間亂了,爸爸給他收拾課桌,媽媽幫他收拾床鋪,整理房間。

上學了,看見同學用蘋果手機、穿八百一雙的球鞋,馬上央求父母買買買。

十幾歲的孩子了,一點不懂得心疼父母,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父母的付出。

前不久順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家裡和醫院兩頭跑,順順回家不問媽媽怎麼樣了,而是先問晚上誰給他做飯。

朱熹說:“溺愛者不明,貪得者無厭。”

習慣了享受的孩子,只懂得由著自己的性子予求予取,根本不懂得何謂辛苦、何謂付出。

父母疼愛孩子沒錯,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在日常的點滴小事中學著疼愛父母。

比如媽媽辛苦一天了,讓孩子過來捶捶背、捏捏肩。

比如爸爸奔波一天了,讓孩子幫忙倒杯水,洗個水果。

等等。

孩子付出了心思,才會更懂得父母養育自己的不易,從而懂得珍惜和感恩。

3. 父母做好示範,這是最好的感恩教育。

還記得央視那個讓人流淚的公益公告《給媽媽洗腳》嗎?

老人腿腳不方便,媽媽即使辛苦了一天,也要提一桶溫水,給老人舒舒服服地泡泡腳,讓她感覺更好。

博士兒子幫媽媽打工:孩子懂感恩,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成就

老人雖然腿腳不方便,但感覺很幸福,她欣慰地笑了。

孩子看到這一幕,二話沒說,端著一大盆水向媽媽走來。

他端得很吃力,眼睛被水濺得不敢睜,還奶聲奶氣地對媽媽說“媽媽,洗腳”。

博士兒子幫媽媽打工:孩子懂感恩,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成就

媽媽笑了,與老人的欣慰一笑如出一則。

愛心,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

感恩,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反哺迴流的。

《詩經》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父母生養我們子女不容易,這件事給孩子嘮叨100次,不如親身示範1次。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疼愛孩子,也教孩子反過來敬愛長輩。

最成功的父母,是孩子用優秀給我們“長面子”,也用感恩回饋我們“溫暖的裡子”。

被孩子溫柔相待的父母,才是真的有福氣。

願我們每一對父母,都擁有這樣純粹的福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