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上一篇:

在布里斯托博物館與美術館的三層,是我們最想看的歐洲繪畫藝術,雖然展品不是很多,但也涵蓋了14-17世紀歐洲古典大師藝術、18世紀英國啟蒙運動、19-20世紀的法國藝術和英國維多利亞藝術,以及20世紀以後的現代藝術。

我們按照時間順序先欣賞古典大師藝術。在布里斯托美術館官網上的“館長之選”推薦的也基本都是這部分的展品,其中最早的一幅是意大利畫家塔德奧·加迪(Taddeo Gaddi,1290-1366)的《基督被釘十字架和慟哭》。加迪曾在喬託(Giotto di Bondone,1267-1337)的作坊裡工作,被意大利美術史學家瓦薩里稱為“喬託最天才的學生”。這幅畫繪製於1335年,十字架兩旁站立的是聖母和福音書作者聖約翰,吻耶穌腳的是抹大拉的瑪利亞。比較標新立異的是十字架上方畫的不是鴿子而是鵜鶘,象徵耶穌用自己的血救贖人類。下方聖母抱著自己的兒子,福音書作者聖約翰則捧著耶穌的手臂,捧著耶穌腳的依然是抹大拉的瑪利亞。下方這組畫面不由得讓人想起喬託的名畫《慟哭》,人物姿勢和表情都極為相似,體現了加迪對老師的模仿和致敬。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喬瓦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1430-1516)的《基督來到地獄邊緣》取材於《聖經》中的“地獄劫”,與我們在布里斯托主教座堂中看到的石刻一樣,描繪的是基督受難復活後來到地獄邊緣拯救那些尚未被分配去天堂還是地獄的靈魂。畫中背對觀眾的白衣者為基督;大門右邊的男女為亞當和夏娃;他們右邊捂住耳朵者是受不了上方的魔鬼吹響的喇叭聲,那聲音代表撒旦的力量,最終被基督所擊敗。喬瓦尼·貝利尼是威尼斯畫家、提香的老師,我在《情迷不列顛》中對他有較為詳細的介紹。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聖哲羅姆》是另一位威尼斯畫家曼蘇埃蒂(Giovanni Mansueti,1465-1527)1490年的作品。這位畫家是喬瓦尼·貝利尼的哥哥詹蒂萊·貝利尼(Gentile Bellini,1429-1507)的學生,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活躍在威尼斯。畫中是我們熟悉的聖哲羅姆,傳說他為一隻獅子拔去腳刺,此後得到獅子相伴。畫中的獅子簡直就像一條可愛的小狗,立在聖人身旁撒著嬌。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繪製於1510年,是意大利畫家蒂莫泰奧·維蒂(Timoteo Viti,1469-1523)的作品。維蒂出生在烏爾比諾,比拉斐爾(Raphael,1483-1520)大14歲。拉斐爾的父親去世後,維蒂接管了他父親的作坊,對培養拉斐爾起了一定的作用。畫面中的耶穌在被捕前夜來到客西馬尼園祈禱,弟子們都在睡覺。左邊遠方的路上,猶大正引著一隊士兵從耶路撒冷城中趕來捉拿耶穌。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1472-1553)是薩克森選帝侯的宮廷畫師,在薩克森公國的維騰堡工作了49年。他與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交往甚篤。這裡保存著一幅老盧卡斯·克拉納赫1525年繪製的馬丁·路德肖像,這一年馬丁·路德與他解救的修女卡塔琳娜·馮·博拉(Katharina von Bora,1499-1552)結為伉儷,老盧卡斯·克拉納赫作為他們最好的朋友之一見證了那場婚禮。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喬瓦尼·巴蒂斯塔·克里斯皮(Giovanni Battista Crespi,1573-1632)這個名字我們以前不太熟悉,但他的這幅《聖家族逃往埃及》卻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回來一查才知道,他被認為是17世紀最偉大的米蘭畫家。因為曾有一段時間定居小城塞拉諾(Cerano),又被人叫作埃爾·塞拉諾(Il Cerano,塞拉諾人的意思,類似人們稱呼來自希臘的西班牙畫家提托克波洛斯為埃爾·格雷柯,也就是希臘人的意思)。畫面中的約瑟夫牽著驢,聖母瑪利亞抱著小耶穌,在天使的引導下從伯利恆逃往埃及。據《聖經》所述,耶穌降生後,當時的統治者大希律王聽說伯利恆一帶降生了一位君王,下令殺死伯利恆及周邊地區所有兩歲以下的嬰兒。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旁邊是我們熟悉的西班牙畫家牟利羅(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1617-1682)的作品《Ecce Homo》。《聖經》中說,耶穌被帶到羅馬帝國猶太行省行政長官彼拉多面前,因為耶穌並未提出反對羅馬,彼拉多不想處死耶穌,於是他對眾人說:“Ecce Homo”,意思是你們看這個人。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揚·斯泰恩(Jan Steen,1626-1679)是17世紀荷蘭著名的風俗畫家,這幅《廚房內景》其實描繪的場景更像小酒館的外間,一個獵人打獵歸來,將獵槍和獵物扔在地上,調戲起經過的酒館女招待,旁邊的客人則對此哈哈大笑。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雅各布·範·雷斯達爾(Jacob van Ruisdael,1629-1682)則是17世紀荷蘭最有影響力的風景畫家。這幅《洪水中的河流》繪製於1660年,畫面中稠密的棕綠色的樹與高聳的明亮的雲形成鮮明的對比,左下角牧羊人趕著羊群正準備跨過奔騰的溪流。整個畫幅雖然不是很大,但場面壯闊、動靜有序,令人印象深刻。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館長之選”中有一幅作者不詳的作品,能獲得特別推薦說明其精湛的筆法值得讓大家關注。這是佛蘭德斯畫派某位畫家創作的《鮮花》,完成於1675-1700年左右。需要說明的是畫中插在同一只花瓶裡的玫瑰、冬青、鳶尾花和鬱金香等並不在同一季節綻放,由此可以證明17世紀佛蘭德斯畫家的靜物畫並非簡單地寫生,他們會把不同時間開的花畫到一起,形成一幅理想中的畫面。畫家還有意畫了一支折斷的鬱金香,暗示美好的事物常常轉瞬即逝。鬱金香是16世紀剛從奧斯曼帝國傳到尼德蘭地區的,屬於既美麗又珍貴的物種。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18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首先在英國誕生,隨後才傳到法德俄等國,直至影響整個歐洲大陸。這一時期我們最熟悉的兩位畫家,一位是庚斯博羅、一位是他的競爭對手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首任院長雷諾茲。首先看一幅庚斯博羅1763年繪製的《雷博妮肖像》。雷博妮女士身著華貴的藍絲綢長裙,領口處裝飾的絲綢擰繩非常獨特,服裝歷史學家都無法說出這種裝飾的準確名稱,而且它幾乎沒在其它繪畫作品中出現過。胸前的花束也很特別,它們插在一支盛有少許水的小瓶中以保持花朵的新鮮。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雷諾茲的這幅《霍尼伍德太太和她的女兒》創作於1784年,是他送給霍尼伍德夫婦的禮物。畫家對母女二人在形象上做出鮮明的對比,母親的臉龐白皙、眼神堅毅、塗著白粉的頭髮一絲不苟;女兒則是臉龐紅潤、表情頑皮、一頭金髮閃著亮光。母女之間的這個姿勢也是特意安排的,表現出母親對女兒強有力的支持。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緊隨上述兩位大師之後的是第四任皇家藝術學院院長托馬斯·勞倫斯和浪漫主義畫家康斯特布爾。前者就出生在布里斯托,這幅《波特蘭公爵》完成於1792年,是受布里斯托市政府委託所繪,因為波特蘭公爵時任王室總管大臣,布里斯托市政府為了拍馬屁,特意出資請勞倫斯畫了這幅畫像掛在市長官邸。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19世紀法國成為歐洲藝術的中心,這裡專門開闢一片區域展示那一時期法國畫家的作品。喬治·修拉是新印象主義的倡導者,這幅《日落》是他1881年創作的一幅小畫,體現了他對互補色理論的研究成果。他在近景中使用藍色和深橙色描繪樹木和房舍,在遠景中使用淡藍和淺橙色勾勒夕陽中的藍天和白雲。用色大膽,但一點兒都不覺得失真。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這幅《騎驢》是法國印象主義畫家伊娃·岡薩雷斯(Eva Gonzalès,1849-1883)的作品。她是當時比較少見的能夠成名的女畫家,整個大不列顛公共美術館中目前也只收藏有這一幅女性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畫中騎驢的女士是畫家的妹妹,伸手扶她的男士是畫家的丈夫,岡薩雷斯34歲英年早逝,她死後畫中的兩個人結成了夫妻。實際上這幅畫並沒有完成,至少男士的夾克還沒有畫完,可是它所表現出的效果卻出奇地吸引人。評論家普遍認為她的筆法受到她的老師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的影響。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相比於法國的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我更喜歡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拉斐爾前派。尤其這幅愛德華·伯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1833-1898)1894年繪製的《花園庭院》,簡直百看不厭。這幅畫取材於童話故事《睡美人》,在格林兄弟1812年的版本中叫《布瑞爾·羅絲傳奇》。伯恩·瓊斯以《布瑞爾·羅絲傳奇》為題創作了四幅大型畫作,這是其中的第三幅。布瑞爾·羅絲是公主的名字,譯成中文是野薔薇的意思,因此畫中背景就是大片的野薔薇。六位姑娘倒在花園的長廊裡安靜地沉睡,優雅的睡姿和起伏的組合,使整個造型彷彿五線譜上六個律動的音符。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另一幅引入注目的畫作是弗蘭克·迪科塞爾(Frank Dicksee,1853-1928)1902年創作的《無情的妖女》,取材於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Keats,1795-1821)的同名詩歌。詩歌描述一位騎士在山中受一名妖女的誘惑,被迷倒在山洞中,最終做了敵人的俘虜。但是畫家並不想表達悲慘的結局,而是選取了其中最浪漫的段落:

“我在草坪上遇見了一個妖女,美似天仙

她輕捷、長髮,而眼裡野性的光芒閃閃。

我給她編織過花冠、芬芳的腰帶和手鐲,

她柔聲地輕輕太息,彷彿是真心愛我。

我帶她騎在駿馬上.她把臉兒側對著我.

我整日什麼都不顧,只聽她的妖女之歌。

她給採來美味的草根、野蜜、甘露和仙果,

她用了一篇奇異的話,說她是真心愛我。”

迪科塞爾是維多利亞時期誕生的著名畫家,17歲考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習,38歲成為院士,71歲擔任院長。從這幅畫可以看出,他的心中一直充滿了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流行的騎士精神。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這裡我們又看到一位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他就是1878-1896年任院長的弗雷德裡克·雷頓(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這幅《漁夫與塞壬》繪於1857年,表現的是希臘神話中的海妖塞壬誘惑漁夫的情景。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是拉斐爾前派的創始人之一,他是我們今天在這座美術館看到的第五位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雷頓去世後繼任院長職位的就是米萊。他的這幅《拉美莫爾的新娘》創作於1878年,取材於蘇格蘭歷史作家沃爾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的同名戲劇。畫中的這對新人身著18世紀的蘇格蘭服飾,站在蘇格蘭林地裡。在司各特創作的這出悲劇中,男女主人公所在的兩個家族互為仇敵,但是因為愛情兩人走到了一起,不過最終仍以悲劇結局,有點兒類似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也是拉斐爾前派的創始人之一,這裡有一幅他1858年創作的《路易莎·露絲·赫伯特》。赫伯特(Louisa Ruth Herbert,1831-1921)是維多利亞時期出生在布里斯托的一位女演員,曾為羅塞蒂做過兩年模特。她微撅的嘴唇、捲曲的金髮和粗壯的脖子被羅塞蒂認為是美女的理想特徵。不過我怎麼覺得這個脖子有點兒太粗了呢?尤其是對於一位女性而言。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最後我們欣賞一幅20世紀的作品,哈利·沃森(Harry Watson,1871-1936)於1920年創作的《假日》。在一個輕鬆的假日裡,四位身著夏日休閒裝的女士來到山間溪旁享受一段悠閒的時光。兩位年長些的女士坐在石頭上休息,而兩個年幼些的姑娘則抱在一起玩耍。這裡沒有傳統的宗教、神話、詩歌或戲劇題材,也不刻意表現陰雲密佈的天空或宏偉壯闊的山巒,沒有任何的情節或隱喻,完全是一種放鬆的狀態,這可能就是現代人所追求的一種方式:迴歸生活的本質。

這幾幅畫有點仙有點妖,迷倒萬千拉斐爾前派粉絲:布里斯托美術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