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催收是定海神針嗎?

深度 | 催收是定海神針嗎?

摘要

催收是為了防止信貸類金融產品用戶的還款意願從正態分佈轉變為冪律分佈,將違約率維持在可控範圍之內。

金融機構為何要進行催收?一般從兩個角度回答。從法律視角看,是能不能的問題,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當然可以催;從市場邏輯看,是要不要的問題,也就是催收在金融產品邏輯鏈條中發揮著什麼功能?

顯然,第二個問題更值得我們刨根問底。

先做個思想實驗,在下面兩個場景中,假如你是決策者會怎麼決策?

1 場景假設與模擬決策

場景一:一個高利貸老闆L不催收的故事。

L經營高利貸,月息7%,逾期率高達40%。這麼高的逾期率,L不做催收,也不做風控。這種狀況他能賺錢

嗎?答案是,賺!

稍微計算下,就可以得出L一年的真實收益率是11.4%。這個生意幾乎沒有任何成本,錢貸出去,躺著睡覺就可以獲得年化11的收益。

如果是你,會像L老闆一樣不催收嗎?

決策過程:幾乎無成本放貸,年化收益還算不錯,儘管催收會獲得更高利潤,但面臨涉嫌黑社會性質犯罪的威脅,理性的高利貸老闆,應該像L一樣做個低調的富豪,悶聲發大財。但假如你不同意L這種保守的做法,決意去催收,按照目前打黑除惡的節奏,錢沒追回來,人可能先進去了。

場景二:一個無力還錢的借款人。

假設你是一家金融機構的老闆,催收團隊向你報告,一個單親媽媽借款逾期,名下幾乎沒有財產,上有老、下有小,唯一收入來源就是給人做保姆掙點生活費。借款原因是家裡老人生病住院,額度5萬元。

你會要求員工窮追不捨去追這筆債嗎?

決策過程:假設決策者已經超越了個人情緒,不被惻隱之心影響,完全按照經濟理性人行事,那麼在追償過程中,被生活重擔壓得不能喘氣的單身母親很可能崩潰自殺,留下一個上熱搜的新聞事件,供人們品評。這時,機構就會面臨一場巨大的形象危機,PR的費用可能會遠遠超過5萬元,更可能的是,花再多錢也恢復不了被損的形象。

催還是不催,真是一個問題?

2 假設不催收會怎樣?

理性的決策者既不會冒險去犯罪,也不會因為5萬元而讓自己和公司陷入道德危機。這麼分析,好像不催收倒是最終答案了,是這樣嗎?

我們繼續推演。

金融機構設計某款信貸產品,一般假設用戶信用等級呈現正態分佈,換句話說,各個用戶是獨立互不影響的,借款決策獨立,還款決策亦獨立

假如在信貸產品鏈條中,將催收這一環節去掉,這個模型會產生什麼變化?

不催收,意味著債務變成自然之債,借款人想還就還,不想還就不還。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極具傳染力,只需幾個好事者將消息散佈在網上,很快就會指數級別地刺激並影響到別的借款人,同時還會引來更多不想還款的人借款。

這種傳染,使得用戶決策互相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模型中用戶獨立決策的假設,後果必然是貸款壞賬率急劇攀升,業務不可持續,最後致使信貸產品整體上崩潰。

用數學模型解釋來講就是,用戶的還款意願從正態分佈轉變為冪律分佈。冪律分佈的特點之一即是用戶決策相互影響導致結果呈現出極大的反差,比如明星的收入,城市人群的聚集等,這點與正態分佈恰恰相反。

深度 | 催收是定海神针吗?

3 催收是違約率的穩定器

為了信貸產品能夠健康持續,催收環節必不可少。

催收行為可以有效剪斷借款人予以建立聯繫的紐帶(借錢可以不還的消息)。即便是部分催收,效果也非常顯著。無規律隨機性催收致使其他借款人處於對後果不可預知的狀態,即使他得知有人沒有被催收,他也無法判斷是暫時不被催收,還是有特殊原因不被催收。總之,他人狀態的不穩定性,無法對其行為起到指引作用,其還款的決策最終還是獨立做出。

只要借款人還款決策是其獨立做出,則整體上看,借款人還款的狀態就會呈現正態分佈,違約率的比率會處於一個比較穩定的區間,壞賬率可控,信貸產品就會良性循環下去。

可見,催收的本質是為了維持信貸產品模型中的假設前提,防止信貸類金融產品用戶的還款意願從正態分佈轉變為冪律分佈,將違約率維持在可控範圍之內

那為何高利貸老闆L可以不催收,又過得那麼滋潤呢?

關鍵在於高利貸產品的私密性,借款人與貸款人均不可能對高利貸業務高調張揚,因此借款人之間產生影響的可能性極小,所以L的模式可在一段時期內穩定運行,但是正所謂沒有不透風的牆,L的生意在幾年之後也會變成人盡皆知的秘密,不催收的做法也會被拋棄,最後還是迴歸到有債必催的狀態。

近幾年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因為“打黑除惡”專項行動的影響不敢催收,直接後果就是逃廢債比例大幅攀升,最後國家又不得不出臺打擊逃廢債的文件予以糾正。

4 如何避免暴力催收?

瞭解了催收的本質,這個問題就迎來了徹底解決的可能性。

信貸產品主要分兩大塊,風控和貸後。如果風控能力薄弱,將利潤率的提升寄希望於貸後,甚或催收環節,則必然會加大催收力度,暴力催收也就順理成章了。當然也有一些經營者,對催收的理解存在偏差,唯利是圖,注重短期利益,一樣也會將賺錢的源泉放在催收環節,暴力催收難以避免。

然而,一個健康、可持續的信貸產品,應當是各個鏈條都穩定發揮其核心功能的產品,風控環節嚴把准入關,催收環節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將違約率穩定維持在合理水平

把風控的鍋甩給催收,或錯誤理解催收的功能,都會致使信貸產品陷於惡性循環,直至崩潰。

至此,我們再回到“不還款單身母親”的決策困境。

作為決策者,明瞭催收的兩個核心要素後,就不難做出決斷。一是,催收是違約率的穩定器,不是追求利潤的工具;二是,選擇性催收即可起到穩定違約率的功能,不必執著於個別案件回款與否。

所以,理性的決策者,要慷慨地做出對單身媽媽不催收的決定,這樣不僅可以將其個人從道德困境中解救出來,也可以避免企業陷入PR危機,關鍵還不會破壞信貸產品的健康存續,一舉三得。

催收原本並無惡名,錯的是我們誤解並錯誤運用了它。

參考文章:

《模型思考者》3:三種分佈模型——萬維綱·精英日課³,邏輯思維APP。

深度 | 催收是定海神针吗?

注:文章來源於餘英傑律師的個人公眾號“餘律筆記”《金融機構為何要進行催收?》(點擊藍字可跳轉至原文)

餘律師是颯姐五年的老搭檔,專注於金融科技的商事服務和股權結構設計,靠譜法律人!

深度 | 催收是定海神针吗?深度 | 催收是定海神针吗?
深度 | 催收是定海神针吗?肖颯,垂直“金融科技”的深度法律服務者,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產業金融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金融科技與共享金融100人論壇首批成員、人民創投區塊鏈研究院委員會特聘委員、工信部信息中心《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編寫委員會委員。被評為五道口金融學院未央網最佳專欄作者,互金通訊社、巴比特、財新、證券時報、新浪財經、鳳凰財經專欄作家。

讓金融科技人遠離“囹圄”!!

辦公郵箱:sa.xi[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