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寶寶這四大正常行為,最容易被家長誤解,你中招了沒

寶寶們那些看似無聊、或在成人眼裡被認為是不良的行為,很多時候是寶寶們成長的表現。所以對待寶寶,父母要有更多的耐心。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寶寶最容易被家長誤解的4個行為吧。

寶寶們有一些行為,在家長眼中看似無聊或被認為是不好的,卻往往是他們成長的標誌。所以父母應該對孩子更有耐心,如果看到他們有以下行為,千萬別再誤解了,對他們負面影響很大,甚至會耽誤一生。

寶寶這四大正常行為,最容易被家長誤解,你中招了沒

第一種誤解:追求完美的孩子很笨。

媽媽發現玲玲每次把玩具放進櫃子時,玩具的邊沿都要和櫃子的邊沿整齊。有一次奶奶幫玲玲收拾玩具後,玲玲很不滿意,然後自己又清理了一遍。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完美主義,在許多家長看來,他們很笨。真的如此嗎?事實上,寶寶之所以一直做這些瑣碎的事情,是因為他有自己的秩序感,也就是俗稱的“完美敏感期”。這是一種從最初建立的計劃意識和做事意識,到掌握較強的思維能力的過渡。

在這個階段,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寬容,如果他有自己的規矩,就讓他自己去做,儘量不要催促或責罵他。父母可以對孩子的行為給予更多的指導,讓他做他能做的事。寶寶在行為上有一定的規律,其實也有利於寶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寶寶這四大正常行為,最容易被家長誤解,你中招了沒

第二種誤解:粘父母的孩子不會自理。

珠兒的父親非常重視女兒的自立能力的培養,所以珠兒很小的時候,就讓她自己穿衣服吃飯,而不是讓媽媽幫她。儘管如此,珠兒還是很粘媽媽,每天都像小跟屁蟲一樣跟著。父親覺得媽媽太溺愛孩子了,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黏父母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要階段。他們從對父母的依戀中感受到愛,來了解世界。其實,自理和對父母的依戀並不矛盾,雖然孩子喜歡和父母在一起,但這樣的寶寶不一定是不獨立自理。

因此,如果父母想培養寶寶的獨立性,就不需要刻意疏遠寶寶,這反而很容易讓寶寶不安全,影響健康人格的建立。

寶寶這四大正常行為,最容易被家長誤解,你中招了沒

第三個誤解:愛破壞的孩子是在犯錯。

小明真是個搗蛋鬼。他家裡的東西在他手裡很容易就毀了,玩具被拆開,媽媽的化妝品扔得到處都是……每次媽媽都得為他的惡作劇“擦屁股”,忍不住罵了他好幾次。

寶寶對外界充滿好奇,寶寶的創造力實際上包含在他的“搗蛋”行為中。這些行為不僅是孩子們的娛樂,而且他用一些奇妙而獨特的方式去探索和了解世界。

在成年人眼中,這些的惡作劇行為是魯莽的。事實上,寶寶通過調動手、眼、耳等感官來獲取所需信息。 因此,家長不應粗暴地阻止寶寶的行為,而應有意識地引導他,讓孩子去冒險和創新。

如果寶寶喜歡塗鴉,家長可以適當地給孩子一些繪畫指導,比如在圓圈的基礎上隨意畫各種小動物,在魚的輪廓的前提下用各種線條和圖形裝飾。 讓寶寶在活動中開闊眼界,鼓勵他積極創新。對於孩子們奇怪的問題,試著引導他們思考,鼓勵他們用手和大腦尋找答案。

寶寶這四大正常行為,最容易被家長誤解,你中招了沒

第四種誤解:發呆的孩子有問題。

媽媽發現,有時候女兒蘭蘭會坐在沙發上,一個人什麼也不做。媽媽問她在做什麼,她也回答不出來。媽媽很擔心,女兒的行為是否有錯。

寶寶可能會發呆,因為他只是玩累了,稍微休息一下;也許他在思考,或者他在心裡獨白。有時寶寶會自言自語……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這是寶寶在休息、整理一些想法,或者在逐漸形成自己的內部語言,這也是一種學習過程。

因為,寶寶的學習也需要時間去思考和安定下來,在發呆的時候,可以讓寶寶“安靜”下來。父母可以在遠處忙自己,不要太在意他,讓他玩玩具,為自己著想,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父母不要輕易打擾他!

歡迎留言、評論和轉發!我是長脖子媽咪,家有兩寶,熱愛教育,請隨時交流,多多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