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非瘟洗盤養豬業?中國的散養戶為何經久不衰?

一、國內生豬養殖和供應狀況

年出欄近7億頭生豬的中國,中國有2600多萬生豬養殖戶,年出欄50頭以下的養殖戶比例達95%,年出欄500頭以下的養豬戶佔比達99%。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屬於傳統養殖方式的中小散戶。

2018年,中國規模養豬20強生豬出欄合計約6770萬頭,約佔中國生豬出欄總量的10%。中國的豬肉消費總量約為5500萬噸,進口豬肉的量在200萬噸左右。可以看出,保障我國的生豬供應主力正是這些數以萬計的中小養豬戶。


非瘟洗盤養豬業?中國的散養戶為何經久不衰?


非瘟面前,無數散戶倒下,人們開始懷疑散戶的防非能力。部裡會議一度指出,生豬養殖是產業發展和市場保供的基礎,保護規模場和種豬場的生產能力,對於穩定生豬生產發展、保障肉品市場有效供給至關重要。

國家竭力保護“兩場”,認為他們更有可能被保護下來,希望兩場為中國養豬業留好根、留好種,也希望兩場為非瘟防控做好示範,帶動中國養豬業的復甦。

有的省份要求:排查清理存欄5000頭以上的規模化豬場周邊3公里範圍內的小散養豬場(戶),保障生豬基礎產能安全。這觸動了散戶的神經。

隨著非瘟發生和蔓延,許多偏遠的規模場也被非瘟擊破,引來一片譁然。讓我們感覺到,非瘟面前人人平等。

非瘟至此,我們已充分認識到當前嚴峻的疫情形勢,也充分認識到非瘟防控的重要性、複雜性和長期性。

二、散戶發生和存在的原因

自人類馴化野豬在家飼養以來,無不是從一兩頭開始飼養,散戶就開始誕生。人類和豬有著密切的聯繫,特別是在中國,豬在中國人蛋白質來源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的散戶存在數千年,並且會大量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其他國家難以有的事情。這種獨特現象的發生,有其獨特的原因。其存在和發展,亦有相當的條件。

目前,養豬業面臨著低迷的形勢,國家以規模化養殖場為主,各個方面給予補助,而散養戶呢,大家就有目共睹了。現在環保高壓下,很多養殖戶都被拆遷或者清退,但是農村很多人還是得靠養豬為生。現在世界面臨著金融危機、失業、等幾大難題,散養戶雖然沒有得到國家的補助,但是照樣自力更生共創養豬大業。

如果散養戶全部撤出,那麼中國將會增加多少失業和待業者呢?又會增加多少貧困的低保戶呢?豬肉價格又會上漲多少呢?所以中國的養豬業仍然需要散養戶的存在。

散養戶存在的合理性

在現行土地政策條件下,農村勞動力過剩及農產品的相對低收入使散養戶的存在具有其合理性。

自給型的飼養資源及經營上的靈活性使副業養豬的長期存在成為可能,存在技術上的合理性。

農戶以自產的穀物飼養生豬,現金的支出只有仔豬費和防疫費用等,而生豬出欄卻可以帶來現金收入,所以生豬飼養可以作為儲蓄的一種手段,具有經濟的合理性。


非瘟洗盤養豬業?中國的散養戶為何經久不衰?


生豬散養模式的優勢

生豬散養的生產成本低。

其一,飼養成本。農戶利用簡易的豬圈及自產的穀物或農產品對生豬進行飼養,對精飼料的使用量比規模養豬少。其二,勞動力成本低。對於就業渠道很窄的農戶而言,其閒暇時間的收入可視為零,因而這種經營方式下生豬的生產成本最低。

有利於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戶在生豬飼養過程中,把副業養豬作為耕種農業的補充,一方面耕種業為養豬提供了“絕對飼料”,另一方面養豬為耕種業提供了有機肥料,以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符合現代經濟發展觀。

緩解糧食偏緊的矛盾。

農戶一方面利用大量青貯飼料代替精飼料,另一方面以糧食副產品餵豬,能夠有效節約飼料糧食。

調節市場上生豬供給量

散養戶對生豬供給總量起到了庫存調節作用,當價格跌至非盈利區、供過於求時,農戶會延遲出欄期或留作消費,而在生豬供不應求時,農戶會及時拋售生豬,以獲取高利潤。

中國養豬業在堅持以規模化養豬為主的同時,不能忽視散養戶養豬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應該給予一定的扶持,促進期其健康發展,從而使企業養豬和農戶養豬經營方式互相取長補短,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

散戶的存在有其歷史原因。

散戶養殖水平落後,但非瘟並沒有完全擊垮他們。雖說散戶豬場建設、養殖觀念及防疫水平相對滯後,在非瘟來臨時,的確沒有什麼抵抗能力,但是他們對場地要求不高,山上隨便建個柵欄,只要還留有一頭母豬就是星星之火,隨時可以燎原。

後非瘟時代,靈活的散戶在中國依然有立足之地。一是資金方面,當前是有不少豬場中招,靈活的散戶能夠快速資金回籠,造成破產現象的並不很多。只要機會成熟,隨時有資金可以重新殺回來。

雖說散戶在面對規模豬場顯得比較弱小,但是他們身上承擔的卻是一家人的經濟來源,他們也在通過努力給家人,給自己創造更好的未來,希望政府能把更多的資源用在散戶身上,幫助他們建設更環保的豬場雪中送炭,而不是補貼那些不需要錦上添花的巨頭企業。

三、未來一段時期生豬供應主力還得靠散戶?

從公開數據可以看出,國內的規模豬場豬肉供應量佔全國比重不足20%,絕大多數還是靠散戶供應。俄羅斯規模豬場生豬存欄比例從非瘟前(2007年)的56%提高到目前的89%(2018年),讓人覺得未來中國豬業是規模豬場的天下。然而,後非瘟時代的較長時間裡,生豬供應主力依然得靠散戶。這背後有其中的原因。

第一、中國人的飯碗只能端在中國自己人的手中。非瘟之後,我國加大了生豬的進口。從全球歷年主要豬肉生產國家和歷年出口量來,中國龐大的豬肉需求和巨大的豬肉缺口,全球豬肉世界各國的出口量總量都難以彌補。

第二,規模豬場短時間難以挑起生豬供應的大梁。非瘟洗劫之後,規模養豬場的生豬供應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船大掉頭難。和散戶相比,規模豬場在技術水平、基礎建設、防疫水平、防非經驗等方面的優勢使其抵抗非瘟的能力要強,但其大量的生產資料、頻繁的車輛運輸、複雜的人員管理等方面因素使得規模場比散戶感染非瘟的風險要大很多。即使規模豬場能成功快速復產和擴產,短時間內,依然填補不了巨大的生豬供應缺口。

第三、還有就是雖然散養戶規模不大,但是散養戶的優勢就是豬少好控制,當生豬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散養戶開始大批量養豬,行情不好的時候散養戶又會大面積退出,這樣就對生豬價格的變化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近幾年養殖戶反映豬價格越來越沒有規律,豬週期也是越來越不明顯了,因為環保、生豬價格等因素導致的農村散養戶大量退出。

在豬瘟疫情的防控上,散養戶比規模化豬場可以將小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一旦豬場發生疑似疫情可以將豬群全部清空,進行仔細消毒之後還可以快速進行復養,而規模化豬場要做到這一點很難,短時間內規模化豬場擔心豬瘟疫情風險,很難大面積進行復養,這就非常不利於我國生豬養殖戶的快速恢復,可能導致國內生豬長時間處於短缺狀態,也難怪有專家說:我錯了,未來是屬於農村散養戶的。

只要國內豬瘟疫情一天不清除,那麼國內生豬養殖散養戶就更有優勢一天,前提是一定要做好疫情的防控,那麼這樣看來農村散養戶比規模化豬場更符合當下的養豬國情。

也藉此呼籲,我們的散戶不要再汙染環境了,要聯合起來堅決打擊隨意亂扔病死豬,特別是要杜絕將病死豬馬路邊、池塘裡及河流裡,要堅決打擊“炒豬團”等人惡意扔病死豬行為,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養豬環境。

當然,屠宰場、冷庫裡及菜市場的陽性肉的加工和流通,也期望早日杜絕。

下面再介紹幾個可以讓小散在這一輪的狂風暴雨之中如何靈活運用,巧妙規避低價風險的必勝法則,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和規模豬場那些個有奶的孩子們鬥一鬥,拼一拼:

一、 如果30頭母豬以下的豬場可以抽出一人打點零工,賺點日常開銷,留一人在家照看足矣,等豬價飆升那一天就可以揚眉吐氣的告訴全世界:我是養豬的,我又躲過了一劫!我是小散我自豪!

二、好多養豬人由於各種原因在家出不去,那麼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超低成本餵豬模式,大部分養豬小散都是農民,那麼你就多付出點勞動力,讓豬多吃點免費的點心,豬本身就是雜食動物,只不過是迴歸的它的本性罷了。比如青飼,比如菜市場蔫吧了的剩菜,比如水果市場的賣不掉的水果,比如豆渣……

三、把你手裡的老弱病殘全部處理掉,這也是一種超讚的降低成本的妙招,在合適的時候再選後備留母,到那時您就是前輩了。

四、如果你的豬問題多多,如果你家的治療針劑多多,那麼我建議你從你自身找原因吧,這樣下去你的豬不可能養好。當你大把的精力研究如何搞好豬病時,不如把心思稍微改變那麼一點點:如何不讓豬生病,除了給豬做必要的防疫時,沒必要動針。當你能想到這一點並能付諸於行動,一定能在下一個週期輪迴裡笑傲江湖!

我是小散我怕誰?養豬這條賊船是上船容易下船難,全力以赴推著往前走,待到風平浪靜,順風順水時,又可以坐著船兒慢慢搖了!所以我不贊成你倉皇逃竄,靜下心來細想一下這又何嘗不是一道風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