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湖北省的「歷史文化名城」

《文物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

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並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市,由國務院核定公佈為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省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有:荊州、武漢、襄陽、隨州、鍾祥,其中鍾祥為唯一的縣級市。

荊州

湖北省的「歷史文化名城」

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又稱江陵。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先後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歷時515年。春秋戰國時曾為楚都城,秦置南郡,漢置江陵,唐為江陵府,明、清為荊州府治所,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城重鎮。江陵地理位置重要,水陸交通方便,三國時諸葛亮稱它“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江陵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是長江流域的重要商業城市。荊州城內的古物古蹟很多,著名的有楚紀南故城遺址、八嶺山古墓群、明代城垣以及元妙觀、太暉觀等古建築。1982年2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武漢 

湖北省的「歷史文化名城」

位於湖北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別稱江城。市區由隔長江和漢水鼎立的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龜山和蛇山雄踞大江南北,兩山對峙使武漢成為長江中游的咽喉,南北交通的樞紐,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武漢歷史悠久,自商周、春秋、戰國以來即為重要的古城鎮,盤龍城為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宋、元、明、清以來就是全國重要名鎮。武漢還是革命的城市。辛亥革命的開端武昌起義、“二七”大罷工、“八七”會議等都發生在這裡。現存的革命遺址、名勝古蹟有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二七罷工舊址、八七會議會址、向警予和施洋烈士墓及勝象寶塔、洪山寶塔、歸元寺、黃鶴樓、東湖風景名勝區等。1986年12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襄陽


湖北省的「歷史文化名城」


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遠在60萬年前,人類已在此繁衍生息。襄陽以地處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襄陽築城於漢初。自東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荊州牧劉表徙治襄陽始,襄陽曆來為府、道、州、路、縣治所。襄陽交通發達,自古即為交通要輳,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歷來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襄陽文物資源豐富,園林較多,城西的隆中山為“三顧茅廬”“隆中對”的發生地,現有鄧城、鹿門寺、夫人城、隆中諸葛亮故居、多寶佛塔、綠影壁、米公祠、杜甫墓、習家池等勝蹟。1986年12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隨州


湖北省的「歷史文化名城」


位於江漢平原與中原之間的過渡丘陵帶。是“西通宛洛,南達吳越,地當荊豫要衝,扼阻襄漢咽喉”的鄂北重鎮。傳為神農小牛耕耨之鄉,以烈山氏後代著稱。西周封為姬姓隨國,春秋時其地域為隨、厲、唐等國,戰國末楚滅隨,並厲、唐設置隨縣,秦漢因襲,隸屬南陽郡。西魏時升隨為州,唐、宋、元、明、清均置州,中華民國降州為縣。現存名勝古蹟有文峰塔、歲公橋(李公橋)、烈山神農洞遺址、烈山神農碑、陝西會館鐵旗杆。古城保存有一段土築城垣、漢東樓和護城河遺蹟。城郊保存大批古墓葬和古文化遺蹟,其中著名的曾侯乙編鐘等珍貴文物出土於城西郊的擂鼓墩。唐代李白、北宋歐陽修曾遊居於此。抗戰時期,新四軍第五師在隨南九口堰建軍。李先念等於此通電就職,保存有新四軍五師司令部舊址。1994年1月4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鍾祥


湖北省的「歷史文化名城」


位於湖北省中部,漢江中游,是楚文化發祥地之—,有文字記載歷史長達2700餘年,春秋戰國時稱郊郢,系楚國陪都,明朝時是全國三大直轄府之一承天府所在地。有“大地博物館”美稱。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光輝燦爛的楚文化,造就了楚辭文學家宋玉、楚歌舞藝術家莫愁女等一批在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人物;明嘉靖皇帝曾發跡於此,構築全國最大的單體帝陵——顯陵和氣勢恢弘的明代建築群。顯陵,原名獻陵,是明嘉靖皇帝的父親朱佑杬、母親蔣氏的合葬墓,是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旅遊資源豐富,有國家級大洪山風景區,國家級大口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特別是黃仙洞2萬餘平方米的喀斯特地貌為世界罕見。1994年1月4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