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豐縣村莊志」樑寨:婁子寺的興衰史

豐縣東南邊陲的婁子寺是座落於徐州西北方一百餘里處的一座古寺,原位於今豐縣梁寨鎮夾堤村的后街中央。

相傳始建於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在彭城縣第五鄉的九圖村興建興臺寺的同時,在婁子村由胡氏族人捐資倡建了婁子寺,所以使其後來能夠成為胡氏家族的宗廟。

婁子寺自興建之始就香火旺盛,為蘇魯豫皖接壤地區的名寺之一。人氣的旺盛,帶來集市貿易的旺盛,因而“婁子寺”、“婁子集”在這一帶聲名遠播,以致於人們已不知道它原來的村名是何!

宋、元時代,故黃河一直在豐縣城南東流入海,這裡的黃水氾濫頻仍,婁子寺被沖塌,胡氏家廟亦不復存在。

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有山東金鄉縣胡氏宗親天官胡致遠主持在婁子寺原址恢復重建,佔地十餘畝,廟地百餘畝。

新建的婁子寺即胡氏家廟,整體建築古樸典雅,宏偉壯觀,有前後兩院、東西廂房。

後院五間,後樓正堂供奉“泰山奶奶”神像,二樓為藏經閣;前院的大雄寶殿則供奉佛祖及十八羅漢,均用檀香木雕成,神態迥異,栩栩如生;東廂房供奉道教的“三官”,西廂房則供奉觀世音菩薩。

「豐縣村莊志」梁寨:婁子寺的興衰史


可見,在那個時代人們把所有需要的神靈都集中在一起,或請到家中供奉,在那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代,人們也只能藉此寄託自己的希望和祈求了。(這時,小編想起了行政審批中心)

婁子寺院內置有“胡氏譜碑”、功德碑等,東西跨院設有僧房和食宿雜物間等;山門兩側有門當(石鼓)、旗杆,過堂內塑韋馱護法神像,幾進門廳上方分別懸有“婁子寺”、“安定堂”、“胡氏家廟”等匾額,莊嚴肅穆,氣勢恢弘。

每逢三、七為廟會,尤以每年臘月初八、二十、二十五日三個廟會最為隆重,進香者摩肩接踵,絡繹不絕,香火彌天,勢鬧非凡。隨之而來的是集市貿易更加繁榮,糧食、蔬菜、布匹、柴草、香燭、農具、牲畜、石器、日用百貨等一應俱全,商業店鋪應運而生,很快發展為遠近聞名的旺市,“婁子集”為之名聲大噪,繼而發展成“南婁子集”、“北婁子集”的繁榮景象。

時至明清及民國時代,胡氏族眾曾多次集資修葺作為胡氏家祠的婁子寺,數百年間的持續維護,使其保持基本完好,方圓百里享有較高的盛名,所以它所在的南婁子集也極為繁榮興隆。

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這裡有人倡導成立“字紙會”時,其會所就設在婁子寺內。

1938年5月,日本人侵至豐縣後,婁子寺的後樓被燒燬。此後,寺內的香爐、供案、神像及其它基本設施損毀殆盡,婁子寺遂成為國民政府地方機構的辦公所。

新中國建立後,這裡先後成為小學堂、夾堤鄉前進二社的辦公地點和後來的窯廠。由於此時的婁子寺已是隻毀不修的狀況,其間損毀嚴重。

至1964年,被當時的梁寨鎮政府完全拆除,所有磚石、木材等物全部拉到鎮上蓋會堂;之後,南集生產隊又將寺廟的基礎向下挖掘兩米有餘,把深埋地下的磚石取作他用。

現在,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一個殘缺的深坑,張著朝天的大嘴,是乎在向人們訴說著什麼!

“婁子寺”這個名稱已成為這裡的老人們記憶中的故事和《胡氏族譜》中的文字符號,遠播的名氣已成為了過去、成為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