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1955年,農民挖出一國寶,無私上繳國家,卻被冤枉私吞國寶,可憐

1955年,農民挖出一國寶,無私上繳國家,卻被冤枉私吞國寶,可憐

文 | 韋爵爺

1955年,農民挖出一國寶,無私上繳國家,卻被冤枉私吞國寶,可憐

古代的香囊是佩於腰間的裝飾品,有驅邪避災之意。在文物界,有些香囊質地華貴、製作精美,變成了一件珍貴的藝術品,在安徽省博物館內,就藏著這樣一件雙龍金香囊,被視為國寶級文物。據說這件文物是一位農民發現的,曾因為上繳時沒留手續,而一度被誤會私吞了國寶,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讓小編給您講一講。

這件香囊長約八釐米,寬約氣釐米,為雞心形狀,它由兩塊金片組成,中間微微鼓起,旁邊接口處較薄,金片兩面都刻著龍形狀的花紋,這兩條龍首尾相對,形象生動,毛髮和鱗片都絲絲可見,立體感十足。香囊裡面是填香料的,上面有一個孔,應該是穿線後用來佩戴的。

1955年,農民挖出一國寶,無私上繳國家,卻被冤枉私吞國寶,可憐

雙龍金香囊與普通的香囊一樣,可以是佩於腰間的裝飾品,也可用作鳳冠霞帔的裝飾品。我們都知道,鳳冠霞帔是古代的女子出嫁時必須穿的吉服,不過這金香囊可不是系在嫁衣上的,而是掛在嫁衣的外面,當做披肩一樣使用。

但是這個披肩不是誰都能使用的,由於它的貴重,只有古代貴族女子或者有誥封的婦人才可以穿戴它,是貴婦禮服的一種。所以說只有貴族的女子才有資格擁有佩戴這樣的香囊,它既是裝飾品,也是精緻的藝術品,工藝之精湛,為研究宋代的金飾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1955年,農民挖出一國寶,無私上繳國家,卻被冤枉私吞國寶,可憐

每一件珍貴文物背後都有其不平凡的經歷,這件雙龍金香囊也有著相當曲折離奇的經歷。據說,它是一位農民無意間發現的,上繳國家後卻沒有留下手續,人們一直以為他自己貪汙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據資料記載,在1955年的時候,安徽一位村民在窯場挖土時,不小心挖出了一樣寶物,只見那個金子的寶貝上面刻著兩條龍,但是該農民不認識這樣的好東西,就知道這是金子。這位農民雖然沒有學問,但也知道這肯定是國家的東西,於是二話不說便上交給了村裡,輾轉交給了博物館。

1955年,農民挖出一國寶,無私上繳國家,卻被冤枉私吞國寶,可憐

有人會說,他是不是太實誠了,居然上交了,可能那時的農民思想單純,沒有歪心思,說明他真的是個好人。但是後來,這位農民的行為不僅沒有得到人們的稱讚反而被誣陷他把國寶佔為已有了。

原來,當時農民啥都沒想就直接上交了,由於當時文物收繳的捐贈手續還不完善,也沒有收據、證明什麼的,所以他的這一行為變成了空口白話的謊言,沒人相信他真的上交了,而他也拿不出證明。當地人認為他把寶物藏在了家裡,而這位農民也真的百口莫辯,白白背了黑鍋。

1955年,農民挖出一國寶,無私上繳國家,卻被冤枉私吞國寶,可憐

直到七十年代,事情總算真相大白了,因為農民心裡一直想要找到這間寶物,所以特意去省裡的博物館尋找真相,終於,在一次展出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捐贈品。

後來,農民找到博物館,去翻找了當時的上繳記錄,真的是自己當年捐的那個寶物,於是要求博物館為他開了捐贈證明,這也證明了他的清白。二十年後的今天,他的冤屈終於洗刷了,之前被人的誤解也終於明瞭了。後來媒體也為他報道,證明了他的捐贈行為。

雖然沒有等到任何獎勵,但是這位農民卻已經非常知足,總算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可見這是多麼樸實可愛的農民啊,這種無私的情懷在現代可能很少見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