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趙腦村:蝦稻共作成“完美搭配”

“土地流轉破藩籬,搬離農村進社區。蝦稻共作顯奇蹟,鄉村振興看這裡。”日前,記者跟隨百鄉萬戶湖北調研組走進潛江市熊口鎮趙腦村時,村民們這樣評價現在的生活。

趙腦村是熊口鎮最偏遠的村,地勢低窪,有“水窩子”之稱。以前種植棉花、水稻、油菜、小麥等傳統作物,群眾收入有限,如何儘快實現生活富裕是鎮村幹部群眾長期思考的問題。

調研組發現,2013年是趙腦村的轉折點,該村抓住了熊口鎮作為湖北省“四化同步”試點之一的機遇,全村615戶將8900畝土地流轉給當地的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華山水產公司,企業通過坑塘復墾佔補平衡、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國土整治項目籌集資金,實施土地集中連片整理,改造成標準蝦稻共作單元后,再反租倒包,實行標準化經營,成為潛江展示蝦稻產業的一張名片。趙腦村則整體遷入熊口鎮上的華山趙腦綜合社區。

華山水產公司董事長漆雕良仁告訴調研組,機械化、社會化服務讓農民從純勞動者向半勞動半管理者轉變,這也是很多老齡農民仍能幹蝦稻共作的原因。而且,小龍蝦屬於完全競爭市場,價格比較透明,當地龍頭企業也會託底收購,起到了引導市場的作用。小龍蝦的殼可製作甲殼素,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生物醫藥高新產業的跨越。

調研組發現,蝦稻共作最神奇之處在於形成了生態種養的“完美搭配”:小龍蝦疏鬆表層土壤,排洩物補充稻田養分,稻茬、雜草、敗葉滋養幼蝦,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在趙腦村,綠色生產、清潔生產正日益成為村民自覺。

潛江市副市長嚴義高介紹,經過18年的探索、創新和發展,潛江小龍蝦產業不斷壯大,產銷兩旺,蝦稻產業從業人數已超10萬人,2017年全產業鏈產值已達到230億元,“一隻蝦”“一袋米”正逐步成為潛江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抓手。

趙腦村已具鄉村振興雛形,下一步,趙腦村還要大力發展龍蝦垂釣體驗、油菜花觀賞等鄉村特色產業,以產業促進村民自主創業、就近擇業。調研組建議,要抓緊出臺將耕地佔補平衡及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籌集資金用於鄉村振興的政策;持續抓好縣域產業發展規劃編制與實施,持之以恆做大做強小龍蝦產業;加強鄉村黨組織建設,發揮好戰鬥堡壘作用,充分發揮好科研單位和企業積極性,循序漸進推進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