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培育過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他是清華無法忘懷的教育人!

“真實是什麼?”

“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漫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這是電影無問西東里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對於真實的答案。電影裡的人物帶著濃厚的故事色彩,但現實中的梅貽琦也完全能契合真實二字。

培育過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他是清華無法忘懷的教育人!

無問西東電影片段

在清華大學的歡迎會上, 作為校長的梅貽琦曾對同學致詞:“我只希望大家能有勇氣去做一個最平凡的人, 不要追求轟轟烈烈……”

實際上, 這也是梅貽琦一生的追求, 默默做事, 嚴謹篤實,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清華。

他把平凡做到極致,推進一座世界名校攀登頂峰,從而推動了中國整個時代。

與清華結緣,起初不想為人師

梅貽琦生於1889年,正是中國風雨飄搖,生死存亡之際。

梅貽琦的父親雖然中了個秀才,但他只是做到鹽店的小職員,而且不久還失了業,並染上了大煙癖,家庭境況十分潦倒。

梅貽琦是這個家庭十個子女(五男五女)中的長子,從小他一邊照顧弟弟妹妹,一邊勉力勞作,多做少說的性格從那時就已經開始形成。

好在通過世交的關係,15歲的梅貽琦進了著名紳士嚴修(範孫)創辦的嚴氏家塾。這個家塾請了北洋水師學堂畢業生張伯苓做教師。張伯苓既教四書五經,也教英文、數學和理化。梅貽琦以優異的成績在這裡讀到了中學畢業。

培育過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他是清華無法忘懷的教育人!

青年梅貽琦

1909年,清朝政府開始在全國遴選優秀的在學青年,派送美國學習。梅貽琦參加了這項考試。603名考生只錄取47名,梅貽琦是其中之一,並位列第6。

這是中國近代由國家選送的第一批留美學生,人們把他們稱之為清華大學“史前期”的校友。梅貽琦和清華的淵源也是從這裡開始的。

從美國留學回國後,他應聘到清華學校任教,教英文,教數學,不久即專教物理學。他生性寡言,對教書沒有什麼興趣。

教師生涯的第一個假期,他借探家之時,把想調換一種工作的念頭告訴給他中學時代的老師張伯苓先生。

張伯苓先生對他說:“你才教了半年書就不願意幹了,怎麼知道沒興趣?青年人要能忍耐,回去教書!”

培育過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他是清華無法忘懷的教育人!

梅貽琦恩師張伯苓

當時僅26歲的梅貽琦聽從了恩師的勸誡,繼續回到清華任教,此後,他和清華的命運開始緊緊地連在一起……

赤子反哺,受邀擔任清華校長

梅貽琦在清華任教期間,清華兩屆校長羅家倫(清華首任校長)、吳南軒,因為“黨化教育”,受到了學生的強烈抵制,在1930年的“驅吳運動”後,清華1年間都處於無校長的狀態。而此時的梅貽琦被派往美國任職清華留美監督處監督。

當時清華師生對於清華校長人選,向教育部提出了5個條件:1、沒有黨派色彩。2、知識淵博。3、要有很高的威望。4、人格要高尚。5、能實實在在發展清華。

1931年物理學家、北平研究院副院長李書華接替蔣介石剛辭去的教育部長兼職,出掌教育部。並正式向國民政府行政院提議任命梅貽琦為清華大學校長,獲得了行政院院務會議的通過。

當梅貽琦收到清華校長任命邀請時,很多朋友也勸他還是留在美國好。但於他而言,有一種情結在他心裡無論如何解不開,那就是他與清華的“血緣”關係。

培育過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他是清華無法忘懷的教育人!

中年梅貽琦

“生斯長斯,吾愛吾廬”,他曾用此來描述他對清華的熱愛,是清華培養了他,加深了他的思想及認識,增長了他的能力及才華。

當清華最需要他的時候,他選擇面對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為清華服務,義不容辭。

1931年1月梅貽琦由美回國,12月3日在清華髮表了《就職演說》。

“本人能夠回到清華,當然是極其愉快的事。可是想到責任之重大,誠恐不能勝任,所以一再請辭,無奈政府不能邀準,而且本人又與清華有十餘年的關係,又享受到清華留學的利益,則為清華服務乃是應盡的義務,所以只得勉力去作,但求能夠儘自己的心力,為清華謀相當的發展,將來可能無罪於清華足矣。”

當後來人談起梅貽琦擔任清華校長時的演說,總覺得如談心,如話家常,語調平淡,套話全無,樸實卻又顯堅定,是典型的“梅貽琦風格”。

他就任清華校長之後,摒棄“黨政紛爭”,沒有建立自己的班子,沒有拉幫結派,不貪汙,而且潔身自好,有什麼事叫大家一塊開會,進行民主決策。

培育過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他是清華無法忘懷的教育人!

梅貽琦先生

在戰亂炮火中,他帶領清華逆境崛起

清華大學在1930年前原是一所“預備學校”,是建立不久的新校。但清華大學在1930年代初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級的學府,而這個階段正是由梅貽琦擔任校長。

“所謂大學者, 非謂有大樓之謂也, 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認為,辦大學,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才。而無論研究學術還是造就人才,最具決定性的條件是教授。

梅貽琦在禮聘教師方面,唯才是用,憑真才實學說話,而非只重學歷。

梅先生任教務長時,就力排眾議,使布衣之身的陳寅恪成為清華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之一。

當時的華羅庚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被破格召進清華,破格從系資料員轉升助教,破格送到劍橋大學“訪問研究”,最後又破格未經講師、副教授階段而被聘為教授。

培育過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他是清華無法忘懷的教育人!

梅貽琦與清華同事留影

為了給教授們提供發揮各自專長的天地,梅貽琦上任之初,即大力調整、擴大院系,改組、新建研究所。至1934—1935年,清華有4個學院16個系,3個研究所10個學部,僅文科研究所就有中國文學、外國語文、哲學、歷史學四個學部。

在梅貽琦擔任校長期間,清華的教師隊伍一直保持著名流薈萃、大師雲集的局面。當年先後到清華任教的各學科傑出人物無以數計。

其中聲名最為卓著者如:錢三強、錢偉長、貝聿銘、梁思成、陳省身、華羅庚、熊慶來、錢思亮、馬約翰、陳寅恪、錢穆、吳晗、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劉文典、吳宓、俞平伯、沈從文等等。

培育過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他是清華無法忘懷的教育人!

梅貽琦與胡適留影

當清華在讀的學生參加愛國運動被抓時,當地方軍警當局開列名單到學校裡拘捕學生的時候,梅貽琦則以“校長佈告”的形式,把捉人的名單悉數公佈於全校,然後對有關當局說:所列名 單,哪幾個已經畢業,哪幾個已經休學,哪幾個已經自行離校,哪幾個並無其人(指名單有錯別字者)⋯⋯而在此之前,學生中一些著名活動分子,早已分別到一些教授家裡躲藏起來……

據說,在那些年頭,地方軍警從未在清華抓走過學生。梅貽琦長期以這種態度和辦法,保護了學生,儘可能保持了大學的獨立性。

1937年“七七事變”突然爆發,還好正值暑假學生多不在校內。清華地近宛平,最早受到炮火殃及,校園也很快陷入敵手。教職工則臨時移居城內或往南疏散。

當時梅貽琦與北大校長蔣夢麟、南開校長張伯苓一起在南京辦事。教育部即令三校緊急南遷,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並由三校校長主持其事。

1938年初,長沙臨時大學奉命再作數千裡跋涉,分數路(走湘西過貴州、走廣西轉道越南、走廣州出香港過越南)彙集昆明,易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繼續辦學。

培育過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他是清華無法忘懷的教育人!

西南聯大校門

在抗戰八年期間,梅貽琦就這樣一頭紮在昆明,主持西南聯大的全面工作,把三所歷史背景、學術風格以及經費來源都有相當差異的學校,團結在一起,使之水乳交融,合作無間。

在主持西南聯大那段生活艱苦的時期中, 他不僅要在國民黨內部的矛盾鬥爭中, 微妙地維持學校的安定, 還要考慮如何進行有效教學, 如何安排職工生活, 千頭萬緒, 任何一件事都要躬親操勞。

在當時,西北聯合大學、東南聯合大學都因為矛盾重重跨掉了,而西南聯大卻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大師級”的人才。

培育過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他是清華無法忘懷的教育人!

被日軍轟炸後的西南聯大校舍廢墟

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西南聯大得到穩步健全的發展,成為一所有5個學院(文、理、工、法、師範)26個系,學生3000人的當時全國最大的綜合大學。那時確實一所大樓也沒有,但卻是大師如林,精英遍地。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兩彈一星”功勳獎獲得者鄧稼先、郭永懷都是當時西南聯大的學生。還有在文、史、哲和社會科學方面也出現一大批突出人才,一大批政治家、革命家,人才濟濟。

培育過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他是清華無法忘懷的教育人!

梅貽琦與同事留影

在炮火連連,校舍屢遭轟炸的環境下,經過八年抗戰,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這個校名已經深深地鐫刻在現代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史冊上。而梅貽琦為清華、為西南聯大做出的貢獻,無人可比。

1948年,梅貽琦迫於形勢,離開祖國,但從沒離開過“清華”。寓居海外時,梅貽琦非常關注祖國的動態。

他先是在歐洲,後又到法國,手握鉅額清華基金,卻過得極其清貧。他一如既往地為清華訂了許多學術刊物,但收到這些刊物後,拆了裝,裝了拆,就是不知道還能不能把它們送到那些真正需要它們的清華師生手中。

培育過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他是清華無法忘懷的教育人!

梅貽琦在臺演講

他回到臺灣時建了一所大學,也叫清華。1956年10月,新竹清華第一屆研究生入學,57年9月新竹辦公樓啟用,在1965年,梅貽琦去世以後,在原子能研究所的基礎上發展成立了新竹清華大學,招收本科生,1969年第一屆學生畢業。

把平凡做到極致,其餘的交由時間來說

梅貽琦相比同時期的知識分子,在婚姻、學術研究、個人生活等方面都十分平凡。

梅夫人韓詠華回憶,在昆明“經常吃的是白飯拌辣椒,沒有青菜,有時吃菠菜豆腐湯,大家就很高興了。”

生活拮据,梅夫人不得不自謀生計,擺地攤變賣孩子舊衣服掙10元招待客人有之,提著籃子寄賣“定勝糕”,到醫院、首飾店、衣帽工廠、盲童學校打短工。

培育過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他是清華無法忘懷的教育人!

梅貽琦與夫人留影

在學校,梅貽琦在校時反覆強調大學的關鍵是“大師”(教授),而校長只是“王帽”。

他經常打兩個比方:一個學校有先生上課,學生聽課,這是主要的。為了上課聽課,就必須有些教具以及桌椅之類。因此也需要有人管這些方面的事。校長就是管這些事情的人。

“校長的任務就是給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的”,他尊師重教,雖所是一校之長,卻把自己放到了次要的輔助位置。

清華學生孔令仁回憶說:“聯大創辦了一個附中, 因教學質量高, 昆明市民無不想把他們的子弟送到這所學校讀書。雲南省主席龍雲的女兒龍國璧, 梅校長的女兒梅祖芬, 都想轉到聯大附中, 因此同時報考了這所學校。

得知龍國璧未被錄取, 龍雲很生氣, 就派秘書到梅貽琦那裡去疏通。但秘書卻躊躇不決, 囁嚅著說:`我打聽過了, 梅校長的女兒也未被錄取。' 這一下, 龍雲不生氣了, 對梅貽琦更為敬佩有加……”

因為自認是“平常人”,即使是清華校長,梅貽琦從未想過自己有什麼特權。

培育過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他是清華無法忘懷的教育人!

梅貽琦晚年

梅貽琦晚年健康不佳,住他病房對面的胡適勸他要記得寫遺囑,公事私事都應該寫。他不愛聽,也不願寫。夫人勸他,他也不寫;親弟弟勸他,他還是不寫。直到永訣,也沒有留下任何文字。

梅貽琦去世後,他的秘書立即把他的提包封存。不久,各方人士開會紀念梅校長,就把他的提包放在桌子上,要打開來看。他的夫人尤其擔心。因為他們相守幾十年,她總是見他到哪兒都帶著這皮包,但從來就沒有讓她看過。

梅貽琦從北平到昆明,從昆明回北平,到南京,到廣州,再到歐洲、到美國、到臺灣……關山萬里塵與土,卅年家國雲和月,濁浪翻騰幾曾歇。但他一身清風,纖塵未染,始終不忘帶的卻是這皮包。這必定是他此生最珍視、最重要的東西了。等打開一看,大家都呆住了:這皮包裡,全是清華基金的賬目,一筆筆,規規矩矩,分毫不差。

他一生埋頭做事,把平凡做到極致,剩下的都由時間來說罷。

培育過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他是清華無法忘懷的教育人!

紀念梅貽琦先生的梅園

在傳統媒體試過水,為新媒體賣過命,終而俯首碼字,甘為教育牛。

本文人物數據參考文章以及文獻:

《梅貽琦: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梅貽琦與清華之崛起》

《梅貽琦人格特徵的歷史心理學分析》

《懷念先父梅貽琦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