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王羲之蘭亭序石頭刻字和尚寺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在紹興雲門寺出家為僧,身後自然沒有子嗣,就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蒐集王羲之書法珍寶,經常臨習,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果。後察出《蘭亭序》真跡在會稽永欣寺(即現在的雲門寺)一個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從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騙取《蘭亭序》的傳奇故事,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蘭亭序》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

王羲之蘭亭序石頭刻字和尚寺

王羲之蘭亭序石頭刻字和尚寺
王羲之蘭亭序石頭刻字和尚寺王羲之蘭亭序石頭刻字和尚寺
王羲之蘭亭序石頭刻字和尚寺​​​​​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