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合肥區域傳說多——孔探橋與晒書墩

——附會與雅趣的見證

中國人好“附會”,於是在很多的地方,都有著因附會而來的傳奇故事。進而也讓這些地方的地域文化,得以豐富多彩起來。

比如說我們的巢湖,雖然歷史也很悠久但喜歡附會的“雅恙”,則一如其他。諸如巢城的“洗耳池”與廬江的“冶父山”,好像都源於附會而給當地的歷史與文化,帶來了不一樣的韻致。

合肥區域傳說多——孔探橋與曬書墩

中國歷史上,孔子是個不可多得的名人。於是不僅他老人家的文章與思想為後人所崇拜,就是其生平事蹟,也讓很多的人津津樂道。由於巢湖人的“附會文化”很濃厚,所以孔子當年的“周遊列國”,便被安排了一趟柘皋之旅,而且還留下了一處名曰“曬書墩”的古蹟。

合肥區域傳說多——孔探橋與曬書墩

在巢湖以北約五十里的古鎮柘皋,由於歷史悠久而催生出許多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載體。比如古鎮的徽派建築特色,比如享譽一方的飲食文化,比如有趣的歷史傳奇故事等等。其所涉獵的歷史傳奇裡,除了有關曹操大軍南下時的遺蹟與典故,還有明太祖朱皇帝的傳奇故事,以及“附會專家”們分配給孔夫子的“孔探橋”和“曬書墩”。

合肥區域傳說多——孔探橋與曬書墩

有關這個“孔探橋”與“曬書墩”,其實根本就沒可考的遺蹟而僅限於當地人的口口相傳。

記得我曾於2008年,塗鴉過一篇題曰《柘皋趣聞》的隨筆。文章中有關孔探橋與曬書墩,我根據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參加全國地名普查時採錄的傳說,對其做過這樣描述的:柘皋鎮很古老,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傳說故事,比如說曬書墩。

合肥區域傳說多——孔探橋與曬書墩

曬書墩,位於柘皋東約一公里處。傳說當年孔子周遊列國路過柘皋時,因不知離巢湖還有多遠便請教路人。然而這人卻告訴孔子師徒:走慢一點興許大半天可到,如果心急則可能一天也走不到。

不明究竟的孔子師徒,只好繼續上路。走不多遠處,就有一條小河,河上架著簡易的木橋。這種橋,走人還能勉強,可是孔子乘坐的是一架牛車。由於心急趕路,弟子們便打著老牛想快速地通過,但慌亂之中則把車弄翻,車上的書簡也落入河中去了。

看到書都掉進河裡去,孔子便到河邊用手杖探查水的深淺。幸虧河水並不太深,弟子們便很快將落在河裡的書全部撈了上來,並曬在河邊的一處土墩子上。由於孔子曾在橋下以杖探水,後來當地人便把那座小木橋叫做“孔探橋”,並將孔子曬書的那個土墩子,叫做“曬書墩”。甚至還有人說,《論語·子路》裡的“欲速則不達”,就是從孔子的這次經歷中得來的呢。

合肥區域傳說多——孔探橋與曬書墩

其實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孔子從五十五歲開始直至六十八歲,都是在外奔波的。這就是歷史上的所謂“孔子周遊列國”。同樣依據相關的歷史資料,當年的孔子周遊列國,似乎沒涉足過現在的安徽巢湖流域。他老人家的足跡,基本是沿著魯國的周邊進行的。大概的路線應該是衛、曹、宋、鄭、陳、蔡、楚諸國。

合肥區域傳說多——孔探橋與曬書墩

至於我們的柘皋嘛,即使就是他人家的地理知識十分豐富,大概也只有神遊的份了。而之所以又以附會的方式把他老人家請來一遊,估計也大概是巢湖人的好客所致。雖不能當作歷史去傳播,但作為茶餘飯後之消遣,也不失一番“雅趣”呢。

合肥區域傳說多——孔探橋與曬書墩

只是前人的此番“雅趣”,不要被後人認了真而以訛傳訛,便好。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