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最早的反應堆嚴重事故 事故清理耗時2年

功率最大的研究堆

當突然接到搶險任務的時候,28歲的海軍上尉卡特(JimmyCarter),後來的美國第39任總統,正在紐約州的斯克內克塔迪海軍基地裡,在里科夫領導的海軍核推進項目中工作。讓他有點意外的是,之前學習掌握的核汙染治理專業技能,不是在將來的“海狼號”核潛艇,而在鄰國的反應堆派上用場。

卡特率領部下乘坐火車,緊急趕赴加拿大。那裡的一個反應堆,發生了一起嚴重事故。

最早的反應堆嚴重事故 事故清理耗時2年

海軍上尉卡特

話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和加拿大政府在蒙特利爾大學建立了一個秘密的聯合實驗室,在之前英國的重水研究項目基礎上,主要從事重水慢化鈈生產堆的設計工作。作為美國曼哈頓工程的一個分支,這個秘密項目由加拿大國家研究院負責,對外稱為“蒙特利爾實驗室”。所以,毫不奇怪,對於重水的研究,加拿大科學家從一開始就獨領風騷。

戰後,跟盟友美國和英國走的路子不一樣,加拿大沒有繼續開展核武器研發,而是潛心於研究反應堆的和平利用,並在後來設計出一種獨特的核電堆型——加拿大重水鈾反應堆(CANDU)。

1945年9月5日,作為美國之外的第一座反應堆,零功率實驗堆(ZeroEnergyExperimentalPile,簡稱ZEEP)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恰克河實驗室首次臨界。

最早的反應堆嚴重事故 事故清理耗時2年

ZEEP零功率實驗堆

在此基礎上,恰克河實驗室隨後設計了一座多用途研究性反應堆,國家研究實驗堆(NationalResearchExperimental,簡稱NRX),並於1947年7月22日建成投運。

最早的反應堆嚴重事故 事故清理耗時2年

1945年的恰克河實驗室

熱功率10MW的NRX,是當時世界上功率最大的研究堆,也是最強的中子源,可以用於核燃料和材料輻照考驗、中子束應用研究、同位素生產等用途,讓加拿大一躍成為世界核科學研究的前沿。比如,加拿大物理學家布羅克豪斯(BertramBrockhouse),1950年代曾在這個反應堆上開展研究工作,後來因為在凝聚態物質領域的中子散射探測與分析技術貢獻,獲得199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最早的反應堆嚴重事故 事故清理耗時2年

加拿大物理學家布羅克豪斯

壓力管式重水鈾反應堆

NRX是一座利用重水慢化、輕水冷卻、天然鈾作燃料的研究堆。反應堆坐在一個叫作排管容器的大型鋁桶裡,直徑8米、高3米。排管容器中裝有14000升的重水,上部空間填充氦氣。在排管容器裡,呈六角形垂直佈置了175根鋁製的壓力管,每根壓力管直徑均為6釐米。

最早的反應堆嚴重事故 事故清理耗時2年

反應堆大廳

絕大多數壓力管裡裝載有燃料棒,有時根據實驗需要,可插入其他輻照材料,剩下的壓力管用以安放控制反應性的控制棒。另外,通過調節排管容器裡重水的水位,也可以控制核裂變鏈式反應的速率和輸出功率。在緊急狀態下,可以通過快速排空重水,來達到終止裂變反應的目的。

最早的反應堆嚴重事故 事故清理耗時2年

NRX堆芯示意圖(圖中只畫出一根壓力管)

裝有天然鈾的燃料棒,直徑3.1釐米、長3.1米,大約55公斤重。燃料棒為雙層鋁包殼設計:在燃料棒內外層包殼之間,輕水冷卻劑以250公斤/秒高速流過,帶走裂變反應釋放的熱量;在燃料棒外包殼與壓力管之間,則是一個環形的空氣間隙,空氣以8公斤/秒的速率流過,以隔絕壓力管內由燃料棒產生的高溫。

最早的反應堆嚴重事故 事故清理耗時2年

燃料棒和壓力管截面示意圖

反應堆一共設計有12根填充碳化硼的不鏽鋼控制棒。只要其中的7根完全插入堆芯,反應堆就會停閉。控制棒通過電磁裝置控制,在失電狀態下,控制棒將依靠重力下降,在3-5秒內插入堆芯底部。同時,控制棒還設計有氣壓驅動系統,可以在空氣流的作用下快速插入堆芯,或者從底部緩慢地抽出堆芯。

在運行方式上,12根控制棒被分成2組:

一組叫作安全棒,包括4根控制棒,一起上下運動,通過主控室控制檯上的1號按鈕操作,旁邊還佈置有每根安全棒的位置指示燈。

另一組為剩下的8根控制棒,由控制系統以自動序列方式提升或插入堆芯,通過2號按鈕操作。

控制檯上還有一個3號按鈕,用以操作控制棒電磁裝置。控制氣動系統的4號按鈕,則位於控制檯不遠處的牆上。

最早的反應堆嚴重事故 事故清理耗時2年

控制檯上的中心控制盤佈置圖

後來的嚴重事故,正是由這套控制棒控制系統的故障所引發。

誤操作與機械故障

1952年12月12日,研究人員打算在NRX上進行低功率狀態下反應性測量實驗,主要目的是比較新入堆燃料棒與已輻照燃料棒的反應性大小。

值得一提的是,反應堆中每根燃料棒的冷卻能力,可以單獨控制和隔離。按照實驗方案,新入堆的1根燃料棒,在低功率下無需用輕水冷卻,依靠空氣冷卻即可帶走熱量,剩餘的燃料棒則通過軟管連接到一個臨時的冷卻水系統。

實驗在準備過程中,反應堆處於停堆狀態。這時,在主控室裡,值班長通過控制檯上的紅色指示燈,發現4根安全棒提起來了。他判斷是正在反應堆下部的地下室裡的操縱員,錯誤地打開了控制棒氣動系統的旁通閥,使得控制棒頂部壓力小於底部,繼而導致控制棒自動提升。

值班長立即給地下室打電話,要求現場的操縱員關閉閥門。放下電話後,他離開主控室,衝到地下室,手動關閉了4個旁通閥,並檢查了氣壓。

隨後,在地下室的值班長,往主控室打電話,原本想讓助手按下控制檯上的4號和3號按鈕,以便安全棒在氣動系統的驅動下快速插入堆芯。然而,實際傳達指令的時候,出現了口誤,說成了“按下4號和1號按鈕”。幾秒後,他意識到說錯了,趕緊再打電話,然而助手忙著去操作,並沒有接電話。

主控室的助手,按照值班長的指令,在15:07按下了4號和1號按鈕,後面的事故進程以此為零點描述。

這樣做的結果是,原本已經離開堆芯底部的4根安全棒,並不是預想地插入,而是繼續被向上提起來了。此後,按照後來的調查分析,反應堆功率以每2秒翻倍的速率急劇上漲。

大約20秒後,助手意識到了問題,又按下了1號按鈕,實施緊急停堆。

隨後,主控室的人員以為安全棒完全插回堆芯了,因為他們看到控制檯上的紅色信號燈滅了。然而,事實上,只有1根安全棒完全插入堆芯,其他3根並沒有插到底,只是插入到足以關閉警告信號的位置而已。

由於氣動系統的故障,控制棒下插的速度比原設計的要慢得多,反應堆功率繼續上漲。30秒後,功率達到17MW;44秒鐘後,工作人員才發現異常,立即按下了緊急排空排管容器重水的按鈕;功率又繼續上升了5秒,達到80MW的峰值;大約68秒後,裂變反應才得以終止。

在此過程中,只依賴空氣冷卻的新燃料棒,冷卻嚴重不足,很快發生熔化;其他通過臨時冷卻水系統冷卻的燃料棒,也遭遇熱量導出困難的挑戰。部分燃料棒的內外包殼隨後破孔,並破壞了壓力管的完整性,所有的流體系統,包括重水、輕水、空氣和氦氣,整個貫通在一起了。

15:11,控制檯上的氦氣儲罐壓力錶指針突然竄到最高點,暗示著排管容器裡發生了氫氧爆炸。排管容器結構遭受部分破壞,廠房裡到處響起了輻射警報聲。

15:47,下達了撤離整個廠區的命令,人員開始撤離。

接下來,就是麻煩的汙染清理工作了。

參與汙染清理的卡特

為了移除堆芯的衰變熱,事故後不得不繼續投運冷卻系統。作為慢化劑的重水,本來沒有放射性,但是事故破壞了與輕水冷卻劑的隔離,大約1萬居里的放射性物質,洩漏到4000立方米的重水裡。

攜帶放射性的重水,通過排管容器的破口,流到反應堆廠房的地面。當晚18:00,地下室裡已經“水漫金山”了。接下來的幾天裡,水位漲到1米高,並分別流到氦氣儲罐和重水儲罐房間裡。

為了避免汙染旁邊的渥太華河,剛從國家研究院手裡接管恰克河實驗室的加拿大原子能公司(AECL),不得不臨時修建了一條管線,將廠房裡帶放射性的水排放到1600米外的一個沙池裡。

幸運的是,除個別工作人員受到較高的輻射照射外,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一些氣態的裂變產物,通過煙囪排放到環境中。根據隨後幾年裡持續的輻射監測情況看,事故對環境和公眾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

最棘手的,就是堆芯的拆除和廠房的汙染清理了。整個堆芯和排管容器,遭受嚴重損壞,已經無法再用了,只得整體拆除。由於遍佈放射性,拆除工作不能就地實施,只能遠程操作。為此,工作人員不得不事先進行反覆的模擬演練。拆除後的排管容器、熔化的燃料棒和其他設備,被當作高水平放射性廢物埋掉處理。

最早的反應堆嚴重事故 事故清理耗時2年

模擬拆除排管容器

面對反應堆廠房大面積的放射性汙染,加拿大政府力不從心,只得向美國求助。於是,包括卡特在內的150名美國海軍專業人員,和加拿大的軍人、工程師、建築工人等,組成了一支862人的隊伍,開始實施為期幾個月的汙染清理。

在一個網球場裡,加拿大按照當初的設計圖紙,製作了一個1:1比例的反應堆廠房模型。卡特上尉和他的部下,需要先在這個真實的模型上進行反覆操作,直至熟練為止。

“我們身穿臃腫的防護服,以最快的速度衝進去,手上拿著扳手和虎鉗。按照預先演練的那樣,快速卸下沿途的門栓和螺栓,然後又快速跑出來……每次進去的時間,不能超過90秒。”後來當上美國總統的卡特,在自己寫的一本書裡,簡短地回憶了這段傳奇的經歷。

經過2年的事故清理與處理,恰克河實驗室在原先的廠房裡,安裝了一套全新的反應堆堆芯及相關設備,在1954年重啟運行,熱功率增大到42MW。新的反應堆,一直運行到1993年才徹底停閉。

最早的反應堆嚴重事故 事故清理耗時2年

1966年的反應堆大廳

作為一個深刻的教訓,這起史上最早的反應堆嚴重事故,給後來的反應堆安全指引了改進的方向。自此之後,安全系統的獨立性和多樣性、冗餘的安全停堆能力等等,變成了反應堆設計的基本原則。(來源:核史鉤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