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山東企業能不能救活樂天?

山東企業能不能救活樂天?

繼物美之後,樂天大甩賣大戲第二季開始。這次接盤的是利群,吞下的門店數量遠超物美。等待利群的,也將是更多的考驗。

山東企業能不能救活樂天?

▲2017年3月的江蘇樂天瑪特超市 圖@視覺中國

作者 | 劉雨錕

吞下72家門店

5月11日,利群股份公告稱,公司擬作價16.65億元,收購樂天購物(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的12家公司,以獲得其15處房產和華東地區的72家門店。

此次交易的72家門店中,有54家位於江蘇,另外18家位於浙江、安徽、山東、上海。此外,利群獲得的15處房產也主要集中於江蘇,合計土地面積14.94萬平方米,房產建築面積30.38萬平方米。

公告顯示,這筆交易涉及的部分公司自2017年3月來就處於停業狀態,利群股份在收購後打算恢復其營業。

山東和信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顯示,以持續經營假設為基礎,此次交易的全部標的模擬備考合併總資產22.54億元,負債45.75億元,淨資產-23.21億元。

市界(ID:newsseeker)梳理發現,標的負債主要集中於其下設的香港豐捷有限公司,而此次被利群接盤的72家門店正好全部在它旗下。

天眼查信息顯示,香港豐捷的子公司江蘇樂天瑪特商業有限公司從2017年7月起短短半年內,已有105次因未按時履行法律義務被法院強制執行。

山東企業能不能救活樂天?

豐捷在2017年境況可見一斑,數據顯示,公司負債高達45.94億元。與之相比,2017年利群股份合計負債為33.80億元。

同時,這筆交易估值被萬隆(上海)資產評估有限公司評估為-17.15億元。

一位會計師向市界(ID:newsseeker)表示,因此次交易為全資股權收購,12家子公司的債務未來將併入利群的資產負債表。

根據收購合同約定,樂天還需在交割日前豁免全部子公司債務,並通過增資歸還銀行貸款及關聯方借款,共計33.81億元。

前述會計師解釋稱,此番合同約定意為要求樂天在交割前解決子公司33.81億元的債務問題,方式為樂天豁免及增資。上述標的審計截止日期為2017年12月31日,如今5個月過去,預計目前上述負債已被解決。以此計算,交割後利群從樂天處收購得到的淨資產必將扭正。

樂天潰逃

入華十年,樂天瑪特不僅沒有實現當時的宏圖,反而變得步履艱難。

2008年,樂天瑪特以12.8億元吞下北京8家萬客隆門店,以100%獨資形式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當時的中國區CEO盧柄容曾稱,萬客隆店員手插在口袋,服務態度不佳,“除了保持原有專業客戶的優勢,我們還要加大對零散客戶的重視。”

在公司官網,還寫著樂天的宏願:2018年門店預計增長至300家,銷售額2000億美元,成為“亞洲零售業之最”。這句話正下方的促銷海報時間,停留在2017年7月。

樂天走向衰亡的時間之久,足以讓人忘記樂天是韓國第五大集團,位列三星、現代、LG之後,也足以讓人把企業失敗和近來的新聞聯繫在一起:樂天的退出原因為2017年來中國上下的強烈抵制。

韓國方面也這樣認為。根據韓聯社5月10日報道,韓國樂天2017年營業利潤下降幅度達31%,給出的原因為中國的抵制“薩德”運動。

山東企業能不能救活樂天?

▲薩德入韓

但實際上,樂天早在2012年就出現頹勢。2012至2014年,樂天瑪特的開店數量分別為11家、5家、1家,而關店數量則從2012年的1家變成2014年的6家。據《財經》統計,最近三年樂天的中國超市業務每年虧損額都達到了1000億韓元。


2016年12月起,因薩德事件影響,中國對樂天化學、樂天百貨店、樂天瑪特等所有生產工廠和流通賣場進行了稅務調查、消防及衛生檢查、安全檢查等。

這最後一根稻草直接導致其中74家因違反消防安全條例被勒令停業,還有13家經樂天決定暫停營業。

2017年3月,樂天方面遭遇供應商的數百萬元追債,韓國樂天集團同時期緊急輸血22億元維持經營。據媒體報道,當時還剩16家樂天瑪特在勉力支撐。8月,韓國產業銀行再向因“薩德”受損的韓企投入5500億韓元緊急資金,用於維持經營及轉型等。

但這筆錢也只是杯水車薪,遭遇滅頂之災的樂天開始尋求接盤者,據媒體報道,2017年3月國內共有114家樂天瑪特門店,在物美和利群相繼接手後,剩餘幾十家華中、東北等地門店依然在等待接盤,此前的詢價者還包括阿里巴巴、卜蜂蓮花和永輝等企業。

為何利群接盤?

關於為何接盤樂天部分項目,利群股份在公告中說,是公司進行全國性戰略佈局的重要舉措。“公司門店就此將輻射至江蘇、安徽、浙江、上海四個區域市場,實現公司從區域性到全國性商業集團的跨越。”

山東企業能不能救活樂天?

▲利群集團某地購物廣場

利群股份總部位於山東青島,其零售連鎖業務以百貨、超市和電器全品類經營為主,2017年4月在A股上市。根據一季度數據,利群股份擁有41家零售門店,47家便利店以及4家生鮮社區店。此外,公司還擁有批發物流子公司12家及3座大型物流中心。

資料顯示,利群在山東省外的首家大型商業綜合體剛剛在2017年9月落地連雲港,但依靠交易獲得的72家門店,利群的商業佈局瞬間拓展至華東多個省份,零售終端突破150家,省外佈局數量接近山東省內。

上市第一年,利群股份交出一份不錯的成績單。2017年公司止住連續三年的下跌勢頭,淨利潤上升9%,達3.94億元。與此同時,公司資產負債率41.98%,同比減少近20%,為近年來低點。

山東企業能不能救活樂天?

到了2018年1季度,利群股份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1.46億元,大幅增長30%,公司稱原因為加強毛利管控且自主供應鏈的優勢進一步強化。

此次交易中,公司自身的供應鏈優勢也被強調。公告稱,公司現有的物流配送優勢可以實現收購門店的快速開業。同時,未來公司還會建設江蘇區域的綜合物流中心,實現區域集中配送。

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告訴市界(ID:newsseeker),直接收購現有門店能實現利群的低成本擴張,而其供應鏈資源及物流配送體系能有更好規模效應,單位運營成本相應下降。

當然,除去72家門店,交易中的15處房產同樣顯得誘惑十足。“不說利群,很多企業即使做不下去店面關張,但因為有房產,隨著土地的資源的升值也能賺回來,”賴陽指出。

前述會計人士同樣表示,這些房產在收購中以歷史成本為評估基準,若收購後公司將其評估方式變更,則金額可能“一下翻上來”。

市界(ID:newsseeker)發現,利群在房地產上是一把老手,而且相比在省外門店上的“姍姍來遲”,利群集團的房地產觸角比零售早了整整十年探出山東。官網顯示,公司早在2007年就著力打造位於連雲港的一家高檔社區。截至目前,利群股份至少開發建設了27座一萬平米以上的商廈,7座星級酒店,總開發面積超過百萬平方米。

如果做好“接盤俠”?

接盤,只是故事的開始。如何盤活樂天資產,才是“講好故事”的關鍵。

曾有分析認為,樂天在中國的失敗應歸咎於經營管理水平較差和本地化不夠。但賴陽告訴市界(ID:newsseeker),樂天潰敗的本質原因更在於樂天守著一個即將沒落的舊業態,而大變局下,轉型不力的企業均無法倖免。

賴陽認為,綜合超市、大賣場等模式將難以為繼,企業應該在合適的場景裡轉型做社區生活方式中心,相應的,賣場面積也需要減少。“消費者出來購物,基本都是生鮮、熟時快餐,買完了直接最快的時間結賬。” 賴陽預測,未來賣場發展趨勢應是零時差、零距離、零渠道。

大浪淘沙下,各大企業已經開始嘗試不同探索。2017年,上海華聯將高級連鎖超市華聯精品的全部股權轉讓給凱大鉑川,轉型社區商超、步步高開始在長沙試水體驗中心、永輝超市也在2017年末推出類似“盒馬生鮮”的“超級物種”,採用“高端超市+生鮮餐飲+O2O”混合業態,並開出24小時營業便利店“永輝生活”。

這些新興業態目前尚未太多進入三四線城市。由此,利群此番收購的另一層邏輯在於,這72家新門店在山東依然擁有生存能力,能為利群轉化大量銷售額。

山東企業能不能救活樂天?

▲山東省內利群門店分佈圖

“利群並未認識到這種業態將來會消亡,因為在他的區域裡,競爭達不到北京上海這樣的激烈程度,”賴陽說。

賴陽告訴市界(ID:newsseeker),新業態轉型主要集中於傳統百貨企業,商超方面才剛剛開始。而不同於物美在北京獲得的小型新業態樂天超市,利群此次收購的72家樂天瑪特超市體量更大,更傳統,企業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轉型比較難,因為這一新業態的創新需要見識。

目前看來,利群也試圖調整發展方向。市界(ID:newsseeker)對比發現,利群在2018年一季度新開新開 1 家“福記農場”生鮮社區店,3 家利群便利店,並未開設任何新的零售門店。

此外,根據利群2017年報,公司的主營業務已經從招股書所描述的“以百貨、超市及電器為核心主業”變為“涵蓋綜合商場、購物中心、綜合超市、便利店以及生鮮社區店,並以百貨、超市和電器為主的零售連鎖業務,”此外還有商業物流配送業務和利群網商等線上業務。

但這些改變夠嗎?市界(ID:newsseeker)發現,上市首份年報數據顯示百貨、超市及電器三項業務在2017年的營收佔比分別為44.6%、40.6%和13.62%,與招股書披露數據尚無太大區別。

山東企業能不能救活樂天?

而據天風證券統計,利群股份IPO募集所得資金中的90%以上用於連鎖百貨、門店裝修和物流配送方面,用在電商平臺升級項目僅1.2億元。

利群也在今年3月擁抱騰訊“智慧零售”,公司公告稱與騰訊雲及深圳市啟明星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致力於推動形成基於互聯網平臺的零售業新生態。

在賴陽看來,用大數據和商業智能技術改造傳統零售,可以提升運營效率,這沒有問題,但並不能解決用戶對商超服務零時差、零渠道需求的本質困境。

由此看來,樂天不僅僅是在拋售難以為繼的店面,更多是在和一種舊的商業模式告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