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讓蘇軾百思不得其解的神祕物體,疑在八百多年以後又被人圍觀

蘇軾,北宋大文豪,創作出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他的詩往往富含哲理又有趣味,他的詞高昂澎湃又飽含深情。

讓蘇軾百思不得其解的神秘物體,疑在八百多年以後又被人圍觀

蘇軾

《遊金山寺》這首詩在蘇軾眾多作品裡也許不是最出名的,但卻可以算是最有趣味的。

詩中原文:“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有些人賞析這首詩時,認為這段比較詭異的內容是作者產生的幻覺,但如果我們對蘇軾此時的身體狀況給予一些信心,那他就只不過是講述了一段奇特的經歷——二更時分,一片漆黑,江心突然有一團火焰騰空而起,火光照在山上,把已經睡著的鳥都給驚醒了。

蘇軾是有知識文化的人,寫這首詩的時候三十六歲,當了很多年的官,有著豐富的閱歷,所以,能讓他這樣的人產生“非鬼非人竟何物”這樣的疑問,也不是件易事,由此可見他看到的東西不是孔明燈、“鬼火”之流,是他以前從未見到過的。

讓蘇軾百思不得其解的神秘物體,疑在八百多年以後又被人圍觀

金山寺

金山寺位於江蘇省鎮江市長江邊的金山上。

821年以後,金山寺上游約七十公里的長江支流處,人們又目睹了類似的事件,這一事件被吳有如以圖文的方式記錄了下來。

吳有如,清朝人,畫報編輯,他畫的《赤焰騰空》圖非常生動的記載了當時群眾目擊神秘“火球”事件。

讓蘇軾百思不得其解的神秘物體,疑在八百多年以後又被人圍觀

赤焰騰空圖

《赤焰騰空》畫於1892年,發表於《點石齋畫報》。

圖中原文:“九月二十八日,晚間八點鐘時,金陵城南,偶忽見火毯一團,自西向東,型如巨卵,色紅而無光,飄蕩半空,其行甚緩。維時浮雲蔽空,天色昏暗。舉頭仰視,甚覺分明,立朱雀橋上,翹首踮足者不下數百人。約一炊許漸遠漸減。有謂流星過境者,然星之馳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遠,自有而無,甚屬濡滯,則非星馳可知。有謂兒童放天燈者,是夜風暴向北吹,此球轉向東去,則非天燈又可知。眾口紛紛,窮於推測。有一叟雲,是物初起時微覺有聲,非靜聽不覺也,系由南門外騰越而來者。嘻,異矣!”

文中詳細記載了事件的時間、地點、火球的形狀,又通過火球的特徵,否定了是流星、天燈的可能性。

蘇軾看到的神秘“火球”,與吳有如記載的“火球”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也許兩者之間真的有某種關聯,也許那真是一種還未被發現的神秘物體,但在科技時代的今天,人們對待一些神奇的事物有了科學的眼光,有了理性的思考,然而,在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上,不妨展開大膽的想象,那至少可以產生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