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我國城市化應該加速發展

本報記者 周雪松

6月5日,第十五屆藍籌地產年會在北京舉行,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教授,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教授,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馮俊應邀出席並聚焦經濟領域熱點發表了主旨演講。

黃益平表示,中國經濟金融新格局正在形成,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系統性的風險上升。蔡繼明指出,我國城市化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大城市人口集聚不可抗拒。而馮俊則表示,住房發展總體還是處於供應不足的狀況。

預防系統性風險

黃益平說,過去通過對要素市場的干預,實現了資金由居民不斷地補貼企業的機制,導致的直接結果:一是增長速度越來越快;二是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出口、投資佔GDP的比例越來越高,但同時消費佔GDP的比例不斷地下降。過去不對稱的市場化改革,在一定意義上誇大了成本優勢,放大了經濟奇蹟,所以將迎來的就是中國的經濟奇蹟不能延續。

新時代,中國經濟即將從過去的經濟奇蹟走向常態化發展,在這個發展過程當中,有四個方面的改變可能會出現:一是增長速度不斷地會持續放緩;二是收入分配可能會改善;三是產業升級會顯著地加速,會有一些新經濟的出現;四是經濟結構會變得更加平衡。我們已經看到了,消費已經變成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的推動力量。客觀來說,這四個方面都已經出現,中國經濟出現了一個大反轉。

現在看到GDP的增長速度在不斷下降。有不同的解釋,有的是週期性的變化,有的是趨勢性的變化。黃益平認為要注重新舊產業之間的博弈。簡單來說,因為過去低成本優勢很突出,幫助構建了一個龐大的製造業,但是在過去十年成本高速上升,由於過去的扭曲政策在慢慢地退出,勞動力市場變得短缺,戶口、市場慢慢改革,金融、能源、土地,所有的要素市場都在不斷推進市場化改革,這意味著成本上升會遠遠快於很多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成本上升速度。成本上升的直接結果,要求產業升級換代必須加速。到目前為止還碰到了一個比較大的問題,生產效率沒有提高。邊際資本產出率一直在上升,而資本產出回報率在下降,效率在下降,經濟當中的投資回報在持續地下降,意味著想再要通過支持投資來保增長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國際清算銀行在幾年前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叫“風險性三角”,說的是三個事情同時發生:一是政策空間收縮,二是生產率下降,三是槓桿率上升。這樣一個格局對金融意味系統性風險在不斷地上升,這是今天要面對的一個重大的挑戰。這樣的風險點的釋放恰恰是支持下一輪金融整體保持相對穩定的很重要的條件。

住房發展總體上供應不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教授認為,我國目前的城鎮化不是太快了,而是不夠快。不是太高了,而是不夠高。2017年我國的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達到了58%,但是我們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要低14個百分點,所以二者之間的差額就是2.2億農民工和他們的家屬,他們是被城鎮化的,並沒有真正轉變成城市居民。城市化任重而道遠,不是已經完成了,不是城市已容納不了農民了,而是現行的有關政策在阻礙城市化進程,這就是逆市場化的人口和資源的空間配置。

這些年,有人說農民不願意進城,農民為什麼不願意進城?是因為政策似乎並不歡迎農村進城:你可以進城但不要落戶,你可以遷徙但不要定居。中國的城市化應該加速發展。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從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來看,人口在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聚,這是不可抗拒的普遍的規律。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馮俊認為,現在主流的思想認為中國的房子多了,供需平衡了,甚至供大於求了。我們在談供需關係的時候,有一個誤區,就是把短期的市場平衡作為長期的市場平衡了。

馮俊說,講市場需求平衡的時候,它並不代表人民生活的需要被滿足了,需要跟需求是不同的,需求和滿足跟支付能力有關係,而我們現在的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果以人有地方住來衡量中國的房子夠了,中國從幾千年前就可以不發展住房了,住房發展已經供求平衡甚至供大於求這個結論很荒謬,所以總體上我們還是處於供應不足,局部過剩或者相對過剩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