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上週,CDPR旗下的遊戲平臺GOG宣佈更新了他們的退款政策,只要是在購買遊戲30天內玩家就可以自由申請退款,不論這個遊戲是否被下載、啟動或遊玩。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此時距離CDPR宣佈《賽博朋克2077》會給所有購買Xbox One版遊戲的用戶免費發放一份Xbox Series X版遊戲的消息只過去了兩天,波蘭蠢驢的良心之舉接踵而來,毫無疑問地俘獲了一大片玩家的心,成為了“永遠滴神”。

要知道,GOG在2018年時還因為經營不善上了新聞,那一年他們的年盈利為7800美元,只能算勉強自負盈虧,一年多的時間根本不足以讓GOG發財,玩家們都擔心新退款政策會被濫用,最後GOG入不敷出,波蘭蠢驢無以為繼,最終砍掉這個項目,因此在評論中大家都希望CDPR能夠撤回這個決定,“賺點錢吧”。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但我們似乎都忘了一個群體,另一個可能因為GOG退款政策而遭受經濟損失的群體——遊戲廠商(包含了開發商與發行商)。

Rami Ismail是獨立工作室Vlambeer的創始人之一,他表示在GOG公佈了那項修改退款政策的消息之前,他並沒有從GOG那邊提前得到任何消息。而且在他看來用30天來評估一款遊戲是否值得購買實在是太“奢侈”了,畢竟對於絕大多數遊戲來說,即使每天只玩一個小時,一個月也足以通關了,這一點可以說是玩家和廠商的共識了。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Mike Rose在發行商No More Robots工作,相比於小作坊的Vlambeer工作室,他們的公司已經在Steam、GOG上發行了數款遊戲,而他同樣沒有從GOG那邊收到任何一點風聲。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Ragnar Tørnquist是獨立開發商Red Thread Games的編劇和設計師,他對GOG新政策的想法更加激烈一些,“不論是Steam還是GOG在修改他們的服務條款時,他們都不會和開發者商量。他們在賣我們的遊戲。他們靠我們的遊戲賺錢。為什麼我們對自己的遊戲怎麼賣沒有任何話語權?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很顯然,絕大多數廠商得知GOG修改退款政策的時間是和玩家們一樣的,不論是現在的GOG還是幾年前就推出2小時無條件退款政策的Steam,此前都沒有和廠商(至少大部分廠商)做任何溝通,這些廠商心有不忿也是理所應當的。

那麼GOG的新退款政策會給廠商們帶來怎樣的影響?

外媒Gamasutra在2016年對Steam上獨立開發商進行了一次採訪,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得知在Steam開啟2小時無條件退款之後,這些開發者收到的退款申請比例佔到了總銷量的1%-7%,這個比例並不高,完全在大廠商的可承受範圍內,但對於一些小型開發商來說,他們獲得利潤本來就低,還要再額外扣掉退款的那部分,這就更加捉襟見肘了。


Mike Rose表示他向GOG反饋之後得到的回覆是“在我們的內部測試中,新退款政策下游戲的退款率從0.49%提升到了0.51%,影響微乎其微。”但內部測試放到整個平臺上顯然是兩種不同的情況,根據GOG對外媒Eurogamer的解釋,他們非常看重合作夥伴的營收以及開發者應得的尊重,所以會採取多種措施來保護這些廠商的遊戲,措施之一就是人工審核退款申請。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雖然對GOG的人手數量存疑,但考慮到他們在2019年剛剛進行了一波重組,或許在客服團隊建設上有了不小的進步,所以GOG實行新政策後的情況我們還需要等數據來說話。

相比於目前尚未可知的退款率,GOG在更新服務條款時沒有和他們的合作伙伴提前溝通才是更大的問題。

當然瞭解遊戲發展史的朋友可能會表示少見多怪——從雅達利開始,遊戲市場就已經被平臺牢牢掌握在了手中。

雅達利遊戲機的火熱讓無數人眼紅,想要讓自家的遊戲登陸雅達利遊戲機得先給雅達利“上貢”。而在雅達利大崩潰之後接過遊戲主機領頭羊大棒的任天堂,雖然對第三方遊戲的質量嚴格進行把控,但其“權利金”制度對於遊戲開發商來說仍然是在“吸血”,同樣的還有Steam那高昂的30%抽成。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即使被這些平臺掌握住了生死,但還是有無數廠商趨之若鶩,歸根結底還在於這些平臺掌握了大量的玩家,這些玩家對於遊戲廠商,尤其是獨立開發商來說就是最好的資源,即便他們需要為此被G胖狠狠吸一口血也不在乎。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但和雅達利、任天堂、Steam所不同的是,GOG並沒有這麼龐大的群眾基礎,雖然“FCK DRM”的口號贏得了玩家的好感,但實際會在GOG購買遊戲的除了CDPR的鐵桿粉絲之外,大多是為了在GOG淘一些其他平臺不賣的老遊戲,總而言之,GOG的用戶數量並不大。另一邊,“FCK DRM”的口號卻會切切實實影響廠商賣遊戲,因為這給盜版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兩個因素相互作用,就形成了“遊戲不多——玩家不買——廠商不上游戲——玩家沒遊戲可買”的惡性循環中。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比如說上面提到的Rami Ismail和Mike Rose就是因為這種惡性循環而“放棄”GOG的廠商縮影,前者開發的遊戲《Nuclear Throne(核王座)》在Steam上評價相當不錯,但在GOG上的口碑卻不怎麼樣,因為他從上架遊戲之後的四年裡就沒有再更新過GOG上的遊戲版本,直到Epic給了他一筆錢讓遊戲上架Epic商店,他才順手把GOG商店的遊戲版本更新了一下。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Steam上的好評如潮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GOG上的一星評價


而後者開發的《Not Today(今晚沒開)》在Steam上已經推出了一個DLC補完遊戲內容,但在GOG上卻沒法購買這個DLC,也就意味著在GOG上為這款遊戲付費的玩家永遠無法玩到遊戲完整的內容。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從他們放養GOG版遊戲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來他們對於GOG並不看重,此時會對蠢驢惡言相向也就不難理解了——換成G胖的話,他們可能還會抱怨,但該更新的,該賣的DLC一個都不會少,這就是兩者的差別。

那麼沒有用戶基礎的新平臺,該如何發展呢?Epic和谷歌Stadia不同的現狀就已經給出了答案——錢。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Epic在短短一年內就籠絡了一大批願意提供限時獨佔服務的廠商和超過1億的註冊用戶,靠的就是金錢的力量。

PC首發在Epic擔心影響銷量?別怕,我給你錢。

我把你的遊戲送玩家會影響正常銷售?別管,我給你錢。

你們都“FCK Epic”?我一天送一個大作,來叫爸爸。

不論在業界和玩家中的口碑如何,Epic已經成為PC上第二大的遊戲分發平臺,這是Epic無可置疑的成績。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反觀谷歌的雲遊戲平臺Stadia,去年信誓旦旦地表示2020年會有至少100款遊戲,但到現在為止能夠在Stadia上玩到的遊戲還不足30款,為什麼?廠商們表示“谷歌不給錢”,沒錢就沒有激勵,那麼與其勞心費力搞Stadia版,為什麼不去舔舔任天堂上架NS呢,那多香啊?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GOG身上,新退款政策可能會影響遊戲的銷售,而且CDPR事前還沒有進行商量,那麼廠商還有什麼理由支持GOG呢?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CDPR依靠自家的遊戲以及GOG寬鬆的退款政策已經贏得了在玩家中一致的好口碑,但想要做好一個平臺,單單隻靠自己的遊戲和玩家的口碑可支撐不起來,再鐵桿的粉絲,無非也就是放棄Steam轉而在GOG上購買《賽博朋克2077》,以確保遊戲的每一分收入都進了蠢驢的口袋,但在《賽博朋克2077》之外呢?

GOG的發展終歸離不開各類遊戲的填充,各個廠商的支持,已經贏得了玩家們尊敬的蠢驢,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贏得廠商的支持,但目前看來,他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因為新的退款政策,GOG贏了玩家卻輸了廠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