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支援湖北醫生給女兒的信:“春暖花開,我和叔叔阿姨一起回來”

支援湖北醫生給女兒的信:“春暖花開,我和叔叔阿姨一起回來”

武漢前線,王小文(左一)和同事們。


支援湖北醫生給女兒的信:“春暖花開,我和叔叔阿姨一起回來”

王小文的女兒和兒子。

一個女病人不止一次對王小文說:“我要快點好,我家還有兩個孩子在居家隔離,他們只有一歲,不能讓他們沒媽媽。”

這是王小文第一次給女兒寫信,“更多的是我對她的情感抒發,裡面有些東西,她現在還看不懂。”

王小文翻看自己前面的日記才發現,筆調確實是越來越輕鬆的,“也是因為我們在這邊的工作越來越順手吧。”

昨天,一封信在網絡上廣為流傳。

這封信是重慶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重醫附一院胸心外科主治醫師王小文寫給自己的女兒的。

在信中,一段他教育女兒的話讓許多人動容:“你喜歡被照顧,就要先去照顧別人,你喜歡被溫柔對待,就要先去溫柔對待別人。要有體貼愛護、幫助別人的熱情,互相關愛、互相尊重、互相包容才是一家人。爸爸跟來自全國各地、四面八方的叔叔阿姨來到武漢,就是來幫助和照顧千千萬萬個家的。”

從重慶到武漢

信中寫下對女兒的情感

“電話中,你問過我武漢有什麼?武漢是個美麗熱鬧的城市,跟重慶一樣有江、有橋,還有絢麗的夜景。這裡的人說話和性格跟重慶人有點像,這裡有爸爸的同學、朋友還有老師。武漢還有美麗的櫻花、巍峨的黃鶴樓、秀麗的東湖、清靜的歸元寺,還有很多很多好吃的。”

“媽媽打電話說,你最近一段時間表現得特別好,在家裡每天堅持打卡,完成了幼兒園老師佈置的任務。練舞也越來越能堅持,就算痛也學會了咬牙堅持。這是對的,一定要學會堅持和堅強。隨著你慢慢長大,人生中會有很多事情等著你用堅持和堅強去面對。”

在這封信裡,王小文並沒有過多描述自己在武漢的生活,更多的是回憶和女兒在一起的點滴,回答自己到武漢支援後,女兒的一個個小小的問題。

王小文的女兒今年5歲了,她還有個一歲多的弟弟,這是王小文第一次給女兒寫信,“更多的是我對她的情感抒發,裡面有些東西,她現在還看不懂。”

從動容到動筆

病人的故事打動了他

2月13日,重慶市派出的第八批醫療隊馳援武漢,整建制接管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病區,王小文就是其中之一,到武漢以後,他和女兒的聯繫就很少了,很多時候他從病區出來已是深夜,女兒已經入睡。有時抽空給家裡打電話,女兒問得最多的是:“你什麼時候回來?”而女兒說得最多的則是:“你在那邊不要生病!”

在武漢的這些天,王小文有許多話想和女兒說,但接起電話,聽到孩子稚嫩天真的聲音,又覺得不知道怎麼開口表達,“每一天都越來越想孩子,以前在家,因為工作原因,和孩子的相處也不多,但當時不覺得有什麼。”但在武漢一線抗疫的這些天,許多關於親情的場景,讓他對父女感情有了認識。

王小文說,醫療隊接管的病區是重症病區,裡面的一個女病人,入院以後就一直很配合,每天都問醫生什麼時候能治好?但又害怕治不好非常焦慮,她不止一次對王小文說:“我要快點好,我家還有兩個孩子在居家隔離,他們只有一歲,不能讓他們沒媽媽。”

同樣也是一位母親,重症入院前曾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她對醫生說:“我死了,病毒就沒法傳染給我的孩子了。”在王小文所在的病區裡,這樣關於親情的故事還有很多,這也讓他越來越思念自己的孩子,最終寫下這樣一封信。

從緊張到輕鬆

已能感知到勝利的曙光

王小文的這封信,是以日記的形式寫在自己一個網絡博客裡的,從出發前往武漢的那天起,他就會把在武漢的所見所聞用日記的形式寫下來。日記的很多讀者,都是一起前往武漢的同事。

王小文最近的一篇日記,寫的是自己在武漢遇到的、關於武漢方言的趣事,有同事看了日記跟他說:“最近的日記比原來輕鬆了不少!”王小文翻看自己前面的日記才發現,筆調確實是越來越輕鬆的,“也是因為我們在這邊的工作越來越順手吧,剛來的時候,大家都是一種緊繃的狀態。”

王小文回憶,進入武漢市的時候,之前還有說有笑的同事們在看到按下“暫停鍵”的城市時,不約而同地都沉默了,從那時開始,緊張感就一直圍繞著大家。

醫療隊接手重症病區時,呼吸機等器材很缺乏,大家只能一步一步從無到有重新改造病區,並在困難重重的基礎上建立該病區的重症ICU,“那幾天,好多同事都失眠,吃安眠藥才能睡著,為此,我們還專門為醫護成立了心理干預小組。”

隨著病區改造一步一步完成,各種工作也走上了正軌,疫情慢慢得到控制,大家的心態才慢慢放鬆下來,在王小文沒有察覺的情況下,這種差別在日記中表現了出來。

王小文和他的同事們都明顯感受到,雖然工作還是很忙,疫情還需要進一步控制,“但曙光越來越近,近到我們可以感知到它就在不遠的前方。”

從食言到承諾

“我們很快就會回家”

最近一段時間,王小文的女兒每一次打電話,都會問同一個問題,“你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王小文一開始說:“等春天來了,爸爸就回來了。”

前幾天,女兒又說:“小區裡的桃花開了,你還要多久回來?”

王小文又回答:“你什麼時候回去上學了,我就回來了。”但看看時間,已經進入3月,重慶的疫情控制得很好,王小文覺得,自己又要食言了。

這一次,在這封信裡,王小文又給出了新的答案,“電話裡你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回來,爸爸現在還不能給你具體的承諾,但肯定快了,我們馬上就要勝利了,春暖花開時,我會跟所有的叔叔阿姨一起平安回來。”

重慶支援湖北醫護日記

“女兒的信讓我淚目”

3月2日 武漢 小雨

不知不覺,從金銀潭醫院轉戰到火神山醫院,算算日子今天已經是在武漢抗疫的第37天了。連軸轉的夜班打亂了我的生物鐘,睡眠呈片段式,1-2小時醒一次,所以只要不上班,隨時都感覺很疲憊。

今天上完“黃區”9點到13點的班,下班後和小夥伴們在“清潔區”一起、在肖利護士長的指導和陪同下補護理記錄至18點多,緊趕慢趕坐上了回宿舍的公交車。晚飯後打開手機看到了女兒班主任老師發過來的一個主題為“點贊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的鏈接,點開往下翻看,竟然看到了寶貝女兒思思給我寫的一封信,心裡一陣驚喜、驚訝!瞬間忍不住淚目。

從信中,我看到了女兒對我的思念、擔心、心痛,短短一個月時間,感覺女兒似乎長大了、懂事了、讓人放心了、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變得有擔當了……再回看前幾天女兒發過來的關於“怎樣預防病毒感染”的兩幅畫,上面寫有“媽媽加油!”“武漢加油!”“中國加油!”此時此刻,就像一劑強心針注入,連日的辛苦疲勞煙消雲散,給我帶來了繼續戰鬥的力量!

女兒,媽媽的小棉襖,我一定不讓你失望,會和叔叔阿姨們一起共同戰勝病毒!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 彭靜

“我們的隊伍裡沒有孬種”

3月3日 孝感 晴

我是我們醫院一起出徵孝感7個同事裡,唯一的“70”後,年資最長的那一個,出征前,醫院領導讓我做了我們7個人的隊長。

到孝感市後,按照重慶總指揮部的安排,我們被指派到孝感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展支援救治工作。隊員曾笑著說:“我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是的,我們隊員中沒一個孬種!在國家需要時,我們都願挺身而出!

熊楚瑜是名女醫生,也是一對兩歲半雙胞胎的媽媽,剛到病房需有人進汙染區查房及熟悉防護流程時,她帶頭第一個報名;張浩是孝感當地人,是醫院第一批報名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顏俊峰安排患者CT、核酸檢測,身在最危險的一線卻說不過是儘自己所長;楊義換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在汙染區盡職盡責工作;李耿,辭別懷孕三個多月的妻子,只因“國比家大,有國才有家”;羅明武是隊裡唯一的“90”後,他說,17年前全世界守護90後,現在換90後守護這個世界。

目前,孝感新增病人逐日減少,病房收治病人從一天幾十例到1例,近3天0例。這樣的數據,無疑是對我們醫護人員所做努力的最大鼓勵。近1個多月全國醫護人員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中全力奮戰,最終戰勝疫情的日子指日可待!

給孩子的話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楊雪:

“兒子,希望你懂得,所有的歲月靜好,只因有無數人在負重前行!希望你能銘記,媽媽曾經披甲執銳與病毒有過一場殊死之戰!希望你能珍惜,疫情過後每一個陽光明媚的美好日子!兒子,我愛你,能和你一起並肩成長是我最大的幸福!”

重慶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梅枚:

“孩子,別怕,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信仰,你可以理解為樂觀,也可以理解為力量。這份樂觀、力量源於媽媽的專業素養,源於媽媽的醫者仁心。”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梅怡:

“兒子,春暖花開的時候,媽媽就回家啦!一路走來,是你們的理解、支持和滿滿的愛,讓我每天能夠微笑著、放心地走進戰場,義無反顧地去戰鬥!”

重慶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張晞:

“即將中考的兒子,相信孩子你會因為我的榜樣而儘快成熟;體弱多病的媽媽,相信母親你會因為我的顧大家舍小家而自豪。戰地黃花分外香,不是春光、勝似春光,不要為我擔心,我會讓你們為我驕傲!”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石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