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防疫背景下應對中高考的策略分析


防疫背景下應對中高考的策略分析

01.疫情逼迫教育改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次疫情對於真正的教學效果而言,反而是利大於弊。

多年來,通過紙筆考試難以鑑別出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在這一疫情的逼迫下,意外的可能要實現了!而這也恰恰是先進的考試命題要測評出的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差異。“停課不停學”,此時學生學習效果的差異所反應出的正是真正學習能力的差異。理由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居家網上學習有更大的自由度,更有利於學生多方運用各種資源,查缺補漏,全面發展。

其次,更能考驗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我控制力和對時間的統籌安排能力等。

再次,把學生由教師從早到晚的耳提面命和威逼強制式學習誘導到自主學習的領域;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小天地誘導到與祖國同胞休慼與共的大舞臺。這實際上是疫情逼迫下的教育改革,是完全符合新課改要求的。

身處這樣的特殊階段,教學將朝向真正有價值的“教”和有意義的“學”的方向發展。學生將會開闊視野、涵養身心,學會思考、學會主動學習,實現自覺成長。

防疫背景下應對中高考的策略分析


02.紙筆考試的侷限性

要讓一個學生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內,在比較緊張的環境下,做完一定數量的紙筆考試試題;而如果他腦子裡事先沒有儲存一定數量的與該考題一樣或相似的舊題的答案,那他答對概率肯定不會太高!

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對於做過類似試題的學生來說,無論多麼簡單的試題,對於沒有做過該類型題的學生來說就是難題;反之,對於沒有做過類似試題的學生來說,無論多麼難的試題,對於做過該類型題的學生來說就是簡單題!這就是題海戰術一直是應對紙筆考試不二法門的根本原因。否則,衡水中學等所謂“名校”就不會長期靠刷題立於不敗之地。

一個學生的綜合素養、家國情懷和創新能力等素質,不可能通過紙筆考試的方式,在較短的時間內測定出來。雖然一些考試專家們企圖賦予紙筆考試一定高度的理想化的目標,“著眼於當學生走向社會之後,即使忘記了學科知識,仍然能留在他們身上的眼界、品格和思維方式等。”的考查,但所採用的方式卻是非常傳統的簡單粗暴的紙筆考試。正所謂理想雖然很豐滿,手段卻是很骨感!難以淡化由短時間反覆“刷題”、機械訓練所帶來的學科能力“虛假性”呈現。

防疫背景下應對中高考的策略分析



03.考生的應對策略

只要是限定時間內的紙筆考試,只要是有課程標準約束,只要是有一定難度的選拔性考試,其主要考知識儲備的功能就不會變化

;想從學生參與體驗的角度出發,指向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方面的考查只能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

說到底,只有符合課程標準的新題才能真正考出學生能力的好題。但新題過多,難度就會增加,必然會造成試題的區分度下降,就會變成不好的題。從近年來的中高考真題來看,儘管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的比例有所增加,跨學科試題也時有出現,但它也是有標準答案的,只不過是答案不唯一而已,考生只要考前有針對性的訓練,只要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對大多數考生來說,由於試題區分度不是在知識的深度和難度上做文章,而是主要體現在考查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推理判斷的能力、邏輯思辨的能力等有思維含金量的內容上,所以主要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複習備考:

第一、要夯實基礎。加強對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的梳理、理解和內化,紮實掌握學科主幹知識和關鍵能力。

第二、要注重閱讀能力的訓練

。即強調廣義的“大閱讀觀”,重視從各種類型的材料中獲得信息、分析信息、評價信息、綜合信息和表達信息的能力,在學習中要開展較為完整的“沉浸式閱讀”,把閱讀作為生活的常態。

第三、認真刷題。在做每道題時,都應該像正式考試一樣,儘量做到簡單題不失誤,會的就應該是對的,不斷提高自己認真仔細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多做一些符合考試要求的(歷年來的中高考真題及模擬題)中等難度的題目,多多益善,熟能生巧。(可點擊鏈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