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海航圖之里根循環


1982年的美國,一方面,里根總統通過減稅力求削弱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經濟學家的嘲笑、國會的阻撓、經濟形勢的惡化,都沒有動搖里根的意志和信念。他堅信自己的邏輯是對的:稅率越低、政府管的越少,人民的積極性越高,經濟就越繁榮;可在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能夠擺出一副軍事力量強大的姿態,以對抗他所謂的共產主義的威脅。這樣兩個目標是不可能在一個平衡的預算框架中同時實現的。償債負擔的增長最終註定要破壞大循環所賴以維繫的那些基本關係,而利率變動的趨勢也將走向逆轉。到那時,償債負擔和投機資本的逃逸再加上貿易逆差將引發災難性的崩潰。當大循環崩潰的時候會出現的後果(該國匯率大幅下降,經濟陷入衰退),和大循環崩潰前的先兆。(償債負擔過度增加、投機資本的逃逸和貿易逆差過度增加。)“強有力的經濟,強勢的貨幣,龐大的預算赤字,鉅額的貿易逆差相互加強,共同創造了無通貨膨脹下的經濟增長。”喬治.索羅斯將這一環形聯繫命名為里根大循環。


  1980年在里根競選總統時,當時正是美國通貨膨脹和銀行利率急速高漲的時期,失業普遍將近800萬人處於失業狀態,經濟成長遲緩,不穩固的石油市場使加油站前大排長龍,更讓選民察覺到美國在國防上的弱點。在談到經濟時里根如此說道:“我告訴你們我不能使用蕭條這個字眼。讓我來告訴你們這些定義,經濟的衰退是指你的鄰居失了業,經濟蕭條則是指你也失了業。而經濟開始復甦指的則是-卡特已經失業的時候。”

  里根能減稅還是源於美國從原本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轉變為世界最大的借債國,向國外的借債總額超過了國內。而當時民間所持有的國債已經從1980年佔GDP的26%大幅提升至1989年的41%,是從1963年以來最高的紀錄,也就是赤字經濟的平衡,關鍵有人借錢給他花,減稅和債務是對沖的,也就是居民加槓桿國際加槓桿。關鍵的時候,超強的軍事實力給了當老大的資本。

  點評:1974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和黃金脫鉤(尼克松第37任美國總統(1969年-1974年),曾於1972年和1976年兩度訪華,是第一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美國總統。)後,世界經濟處於一次失錨狀態。

  索羅斯是這樣描述的“由於彌補預算赤字的努力被侷限在嚴格的貨幣供應目標以內,利率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結果是經濟非但沒有增長,反而因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對立而陷入了嚴重的衰退。意料之外的高利率加上衰退,1982年8月放鬆了貨幣供應,終於導致了1982年的國際債務危機。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只不過被擠出市場的首先是外國政府,而不是國內的貸款使用者。”

  利率即使降低到負值,邊界效應也不夠,就象一個病人,針頭插滿了!疼,但爬不起來。

  在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資本市場出現了一種新型的併購方式--槓桿收購。所謂槓桿收購,是指主並公司只拿出少量現金進行併購,大部分資金其實是用目標公司的未來現金流作為還本付息資金來源,並將目標公司作為抵押資產來進行融資。這樣,主並公司並不會承擔債務卻達到了收購的目的。這種方式勢必會提高目標公司的槓桿率,所以被成為槓桿收購。80年代的併購浪潮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垃圾債券的盛行。但是,80年代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可以算作垃圾債券盛行的又一大推力。KKR收購Nabisco就很有名。80年代美國金融管制的放鬆,美國80年代槓桿收購的廣泛運用,即小公司通過高負債方式收購較大的公司。高負債的渠道主要是向商業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籌到足夠資金後,便將不被看好而股價較低的大公司股票大量收購而取得控制權,在鼓搗好公司基本面拋售。1987年股災給了一大棒之後就換總統了。美國80年代由於高速通貨膨脹的影響,這一時期,美國企業資產的歷史成本通常遠低於其實際價值,致使企業的託賓Q值(指企業市場價值與其資產重置成本的比率)大幅下降,當然,高收益債券即垃圾債券市場的發展與繁榮,為併購提供了較為充足的資本子彈。

  里根大循環那本身也是一個極為出色的反身性觀念,我們的描述看著羅嗦,但能容納最多信息量的簡潔就是追求了(香農)。我們試圖在描述它。

  索羅斯是這樣描述的“美國的良性循環對於債務國家而言,卻無異一場噩夢。美國的貿易逆差反襯出其他國家的貿易盈餘。如果說,強有力的出口表現能夠幫助債務國家融通資金償付利息,也倒還可以說不失其為有益,然而,即令如此,利潤也還是流向了貸款國。至於其他的方面,債務國不得不承受高額實際利率以及苛刻的貿易條件的壓力。當他們借人款項時,美元是廉價的,而到了還本付息的時候,美元卻又變得昂貴了。市場的爭奪壓低了出口商品的價格,儘管債務國家對外出口商品的表現超過了預期,但其內部形勢則不容樂觀,有些國家的經濟並未復甦。即使那些成功一些的國家,其單位資本收益也並不理想;而當形勢稍有好轉時,貿易盈餘的局面卻又急劇地惡化了。某些最為脆弱的國家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國家的經濟滑入一個下降的螺旋形通道,國內經濟同償債能力競相惡化,墮入無底深淵。這中間包括了大部分的非洲國家以及某些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國家,如秘魯和多米尼加共和國。”


點評:2016年是資源和科技誰佔優的年份,美元加息剪羊毛開始了,已經開始了。高失業率和低增長是世界的硬傷,要不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資本市場要配合企業兼併重組也不能用穩妥字樣了。


海航圖之里根循環


  索羅斯是這樣描述的“擺在全球經濟面前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制動大循環而同時又能保住美元躲過突如其來的災難性崩潰。大循環的持續時間越長,美元攀升得越高,那麼下跌的危險也就會越大。問題在於,一旦美元的升勢發生了明顯的逆轉,那麼即使是在目前這個階段,它的後果也將不僅限於扭轉正在發展中的投資勢頭,投機資本所積累的存量投資也將因此而受到衝擊,而存量投資,我們知道,其金額要超過流入資本許多倍。”看時間循環特徵和標記物的高度,對中國來說,是人民幣有無貶值效應,當然也看美元的升勢或降勢,索羅斯描述的是一旦大的突變怎麼應付的問題。

  索羅斯是這樣描述的“預算赤字,它在短期內具有刺激效果,然而從長遠來看,卻可能是反生產性的,因為它藉助利率機制,將資金從更富於生產力的部門中分流出來”。

  美國的第四次併購浪潮出現在70年代末能源危機後美國的經濟復甦期,即我們說的里根80年代兼併潮。

  回顧下,1988年,亨利·克萊斯收購雷諾菸草公司時,儘管收購價高達250億美元,但克萊斯本身動用的資金僅有1500萬美元。在整個收購過程中,有99.5%的資金靠的是發行“垃圾債券”所籌,收購者所出的本金不足投資總額的0.6%。第五次併購浪潮(1991-2000)讓道瓊斯指數撒腳丫的跑上漲了約2.5倍。1999年3月,美國股票輕鬆突破萬點。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第四次併購浪潮,金融創新對併購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力。這次併購浪潮由金融財團推動,其中投資銀行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里根是幸運的,他的大循環崩潰的非常突然,但很快就被控制住了。歸根結底,當時的股市泡沫比較低,而且美國在經濟上沒有太多的競爭,只有日本還有點競爭。即便如此,美國仍然陷入了中期的經濟低迷,這種低迷持續到90年代初期,成為老布什下臺的主要原因。然而信息產業的崛起改變了一切。第五次併購浪潮(里根後的1991年後的)則伴隨著冷戰格局緩解,全球經濟進入穩定的增長以及互聯網興起推動經濟迅猛發展時期。

  90年代初,納斯達克市場超過5000家上市公司,市值超過當時5萬多億美元,這一切使得美國國內企業,特別是一些高科技企業擁有了足夠的資源和實力。

  點評:80年代的里根大循環,開始是出於反蕭條反衰退的目的。90年代前後蘇聯的解體,讓世界的經濟成本降低下來了。1987年的股災就是僅此於1929年的股災。美元雙高:高利率,高匯率;雙赤字:政府預算和經常項目。製造業企業喪失活力,導致失業率上升。經濟發展實際上完全依賴資本項目的盈餘。股市在利率不斷走高的情況下走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