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向47年“盟友”說再見 英國“脫歐”是終點亦是起點

中新社北京2月1日電 題:向47年“盟友”說再見 英國“脫歐”是終點亦是起點

中新社記者 吳旭 張碩

一次公投、兩次大選、三任首相、數輪談判……倫敦時間1月31日23時,歷經三年多,英國終於正式結束了自己的歐盟成員國身份,成為歷史上首個退出歐盟的國家。

“並非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開始。”英國首相約翰遜當天在“脫歐”時刻,特別引用了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這句名言。從上世紀60年代三度努力“入歐”,到如今幾經波折堅定“脫歐”,英歐之間的“故事”仍然未完待續。在接下來為期11個月的“脫歐”過渡期,“剪斷了、理還亂”的英歐關係將何去何從?“後脫歐時代”又會給英國、歐盟乃至世界帶來怎樣的選擇題?

英歐關係重新站上“起跑線”

在歐盟60多年的歷史中,英國是第一個選擇離開的國家。隨著幾面英國國旗徐徐降下,位於布魯塞爾的歐盟大廈在深夜迎來重大而平靜的時刻。

“戀戀不捨”的也許是歐盟。“你們離開了歐盟,但你們仍是歐洲的一部分。”歐洲議會議長薩索利說。法國總統馬克龍對此也表達了遺憾,稱英國“脫歐”的日子是“悲傷的一天”,對歐洲來說這一結果是“失敗和教訓”。

相較之下,英國對於脫離歐盟後的未來更充滿期待。英國“脫歐派”領袖、歐洲議會議員奈傑爾·法拉奇揮著英國國旗向歐盟說再見。英國政府則特地準備了唐寧街10號政府大樓前的燈光秀、發行“和平、繁榮和與所有國家友好”字樣紀念幣等豐富的慶祝活動。“這是一個黎明破曉的時刻,是新行動拉開帷幕的時刻,是真正的民族復興和變革的時刻。”約翰遜說,英國會在“脫歐”之際確保整個國家的團結。

“團結”在這段時間的英國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求”。從議會喋喋不休的爭論到民間從未停止的遊行,反對“脫歐”的聲音不絕於耳。英國《衛報》評論說,冗長的“脫歐拉鋸戰”結束了該國曆史上爭吵不休的一章,但卻開啟了“有人歡喜有人憂”的新一章。

“沒有歐盟我們要去哪裡,我感覺很失望、很不安,我們應該留下。”支持“留歐”的示威者深夜在英國多地舉行燭光守夜,向歐盟做著最後的“深情告別”。

“後脫歐時代”劃重點

“英國終於‘脫歐’,但也開始邁入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英國前議員喬治·加洛韋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1月31日成為了英國的正式“脫歐日”,但這並不是“脫歐”歷程的“全劇終”。因為英國將立即進入長達11個月的過渡期,期間英國依舊受到歐盟法律的約束。這意味著在過渡期結束前,大多數事情將保持不變。

過渡期內,沒有歐盟成員國資格的英國仍需繳納歐盟預算費用。與此同時,英歐雙方將就未來貿易關係進行談判。有分析指出,英歐貿易談判將成為主導雙方關係的重要因素。

“脫歐”這一重大地緣政治事件無疑會給英國人的生活帶來改變。雙方此前約定,過渡期內雙方貨物與人員流動均按現有規則進行,因此短期內英國民眾將基本不會受到“脫歐”帶來的影響。但過渡期結束後,英國人生活會如何改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英歐在金融、貿易、安全等一系列領域的談判結果。

歷史性地退出歐盟,對英國外交關係也是一次重大考驗。雖然英國強調“脫歐”後歐盟仍是英國的主要夥伴,但過去幾年出現的“脫歐”危機或多或少都影響到了英歐之間的信任。“英國外交政策的基礎建立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歐盟有影響力的成員國,但同時也是以北約和美國為核心的跨大西洋聯盟的一部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分析認為,在“後脫歐時代”,英國是與歐洲鄰國保持一致,還是尋求與美國外交政策“相對契合”是一個關鍵問題。

留給世界的思考

自2016年6月“脫歐公投”以來,“脫歐”進程始終牽動各方神經,成為觀察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窗口。

英國“脫歐”是英國主動調整自己與歐洲及世界關係,和重新規劃自身定位的一次嘗試。這背後是英歐關係問題,更是英國自身發展與民生問題。

全民公投決定是否“脫歐”是英國政客政治博弈的開始。起初公投,許多人投票並非投給英歐關係,而只是要用選票表達對現狀的不滿。“脫歐”談判啟動後,保守黨內、執政黨與反對黨間、聯合王國各部分圍繞“脫歐”都出現了爭鬥,英國政壇、民眾和輿論被“脫歐”問題嚴重撕裂。

這不禁讓人反思,在加入歐盟40多年後,英國為何對歐盟失去興趣?債務危機重創歐元區、失業率居高不下、難民危機引發爭論、民粹勢力抬頭……歐洲一體化遭遇的困境可能都成為了英國“脫歐”的誘因。

英國“脫歐”不僅是歐洲一體化同時也是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雖然英國多次強調“脫歐”不是要關閉大門,而是為了更好地擁抱世界,但不可否認的是,“脫歐”已經為英國和世界的經濟與政治帶來不確定性。

回顧三年多來的“脫歐”歷程,英國和歐盟社會“心很累”。人們期待,伴隨著新未來的啟幕,英國和歐盟能為這些問題找到答案。(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