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我省新增兩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佈第五批27箇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我省吳中碧螺春茶果複合系統、宿豫丁嘴金針菜生產系統名列其中。

此前,我省已有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泰興銀杏栽培系統、高郵湖泊溼地農業系統、無錫陽山水蜜桃栽培系統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至此我省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已達6處,位居全國前列。

我省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有哪些獨特之處呢?讓我們一睹為快吧——

1、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我省新增两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

興化自古地勢低窪,湖蕩縱橫,歷來飽受洪澇侵害。當地先民在沼澤高地之處壘土成垛,漸而形成一塊塊面積不大、形態各異、大小不等的垛田,人稱“千島之鄉”。

興化共有6萬多畝這樣的耕地,分佈在垛田、缸顧、李中、西郊、周奮、沙溝、林湖一帶。垛田地貌先後入圍江蘇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和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重大新發現,2011年被公佈為江蘇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興化利用垛田這種獨特的地貌,從事大規模油菜生產,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萬島聳立,千河縱橫,可謂奇觀。中國興化千島菜花旅遊節已經成為享譽全國的新興旅遊亮點。

2.泰興銀杏栽培系統

(第三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泰興銀杏種植遍佈在全市境內,面積22萬多畝,其中銀杏圍莊林面積20.2萬畝,並擁有20多個百畝以上古銀杏群落。全市定植銀杏樹300萬株,常年白果產量1萬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1/3。

我省新增两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泰興銀杏栽培系統

泰興銀杏種植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泰興縣誌》記載,泰興銀杏栽培歷史已有1400多年,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馴化、選育、研發,逐步形成了銀杏嫁接、人工輔助授粉、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治等一整套完善的銀杏種植技術體系。先後制定了泰興白果江蘇省地方標準、雄銀杏生產技術規程、“泰興白果”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標準等系列生產技術規程, 2002年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授予“全國銀杏標準化示範區”稱號。

泰興把成片銀杏林保護列入全市整體建設規劃,對一級古銀杏樹編號掛牌,加裝構架,復壯維護。全市現有50年以上樹齡的9.4萬餘株,100年以上的6180多株,500年以上的34株,千年以上古銀杏12株。以國家級古銀杏公園為重點,發展了集休憩、觀光、度假、科普服務為一體的銀杏生態休閒觀光旅遊項目。

3、高郵湖泊溼地農業系統

(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高郵湖泊溼地農業系統位於揚州市高郵市境內,是以中國第六大淡水湖高郵湖溼地為生活和生產區域,以鴨、魚、蟹、稻為核心的農、林、牧、漁等複合型生態農業系統。系統總面積有6萬多公頃,由水域、灘塗和陸地構成。

我省新增两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高郵湖泊溼地農業系統

高郵湖泊溼地農業系統的核心技術是魚鴨蟹稻結合的立體式農作,即在湖區陸地和水陸交錯空間內實行稻鴨共作,在水體空間中實行鴨、魚、蟹混養。區域內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並在廣闊複雜的作業區上孕育了多樣而優質的農產品,其中“中國三大名鴨”之一的高郵麻鴨是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高郵湖大閘蟹和高郵雙黃鴨蛋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高郵湖泊溼地農業區歷經幾千年的自然變遷和人工雕琢,形成了完整而立體的農業景觀,讓人置身其中,流連忘返。

4、無錫陽山水蜜桃栽培系統

(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無錫陽山水蜜桃栽培系統位於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錢橋、洛社等鄉鎮,水蜜桃栽培面積3.2萬畝。

無錫水蜜桃種植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代。陽山水蜜桃有20多個品種,傳統代表品種有雨花露、銀花露、白鳳、陽山蜜露、白花等,鮮桃充分成熟時,香氣濃郁,桃肉柔軟多汁,皮易剝離,糖度高,酸度低,風味鮮美。

我省新增两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無錫陽山水蜜桃栽培系統

陽山境內的安陽山,山峰突兀,斷巖峭壁,三月間,6000畝桃花漫山遍野,競相怒放,爭奇鬥豔,絢麗多姿,把古老的陽山點綴成一個真正的“桃花源”。陽山已連續20多年舉辦“中國·無錫陽山(國際)桃花節”,桃花文化已深入當地民俗文化。每年桃花盛開之際,陽山百姓會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吃桃宴,賞桃花庵。

5、吳中碧螺春茶果複合系統

(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吳中碧螺春茶果間作系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區的區域範圍包括吳中區東山鎮和金庭鎮兩個鄉鎮23個行政村,2個社區,總面積178.6平方公里。這裡是我國茶果生長的適宜地區,當地先民從唐宋便開始探索把碧螺春茶樹和當地優勢特色果品枇杷、柑橘、楊梅等交錯種植,既節約集約利用了有限的土地,也有效提升了土地產出水平、改善了農民生計,逐步形成了獨特的碧螺春茶果間作制度。

我省新增两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吳中碧螺春茶果複合系統

如今吳中已形成特有的茶果生態系統和重要的茶果種質資源基因庫,茶果資源豐富,是碧螺春的原產地,擁有數量眾多的碧螺春原種茶,也較好地保存了洞庭紅桔、烏紫楊梅、白沙枇杷、西山板栗等系列當地特有的果樹種質資源。遺產地碧螺春傳統手工製作技藝已於2011 年5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碧螺春茶園、果園融為一體,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果木園中安放的一道道綠色屏風,一片片濃郁如蓋的果樹,吞雲吐翠。碧螺春茶果間作與山、與湖、與傳統村落、與歷史文化遺蹟等相映成趣,是遺產地最具特色的山水和人文畫卷。

6、宿豫丁嘴金針菜生產系統

(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宿豫丁嘴金針菜生產系統是以傳統金針菜品種選育、種植栽培、農田管理、收穫加工為核心的農業生產系統,覆蓋宿豫區丁嘴鎮轄區內全部14個行政村(居),核心區位於鎮西南登山村,這裡歷史上就是倉基湖一代的主要金針菜產區。據古籍和近現代文章考證,金針菜最早文字可考始於宿遷地方誌中。宿遷《萬曆志》(1577年)土產志蔬菜類中,就有金針菜種植的記載。

我省新增两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宿豫丁嘴金針菜生產系統

宿豫地區金針菜獨有的品種有6個,分別是早熟紫花、秋八尺、大八杈、小黃殼、大烏嘴及大菜。丁嘴金針菜的主品種“大烏嘴”具有高產優質的性狀,部分小黃殼品種抗逆性強,不僅是珍貴的植物資源,也是重要的種質資源,對優質金針菜品種選育、留存起著重要作用,在保持生物多樣性及百合科深入探究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丁嘴金針菜古時就被當作貢品沿古運河北上南下,如今更是作為出口商品,暢銷海外,被譽為金針菜中的珍品。金針菜作為丁嘴地區的民生產業,群眾對金針菜有著特殊的情節,不僅形成了許多有關金針菜的風情、習俗、食俗和禮俗,也形成了興盛而獨特的金針菜文化。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季宇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