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怒江指揮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裡搬遷群眾過大年

怒江指揮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裡搬遷群眾過大年

搬遷群眾過大年。供圖

鮮豔的燈籠和彩旗交相輝映,文藝匯演和篝火晚會齊上陣,熱鬧喜慶的氛圍為即將到來的春節拉開了序幕。日前,怒江州福貢縣指揮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舉行了搬遷群眾過大年的活動。

指揮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於2018年底實現搬遷入住,建築面積30337.46平方米,總投資12097.93萬元,共安置搬遷戶319戶1204人,共建安置房340套,安置戶覆蓋福貢縣子裡甲鄉和匹河鄉沙瓦村、瓦娃村、棉谷村、架究村、普洛村、果科村、知子羅村、老姆登村8個村的群眾。

怒江指挥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里搬迁群众过大年

阿那言與兒子、兒媳在新家裡。記者勞學麗/攝

“新房子乾淨寬敞,住起來很舒適。”65歲的怒族婦女阿那言一家6口,在2019年9月從距安置點六公里多的老房子搬了過來。

“以前的房子是建在在半山腰上的石頭房,房頂蓋的是石棉瓦,很容易發生滑坡等災害。”阿那言用流利的普通話向記者介紹他們一家今夕生活的變化。除了容易發生地質災害,他們家原來所在地交通還非常不方便,到有公路的地方最近也要走半個多小時。

如今搬進了新家,他們一家6口住進了4室兩廳1廚兩衛的新房子裡,不僅房子寬敞明亮,入住時政府還為他們提供了電視、沙發、廚具、烤火器、熱水器等傢俱家電。“現在我們自己住了兩個房間,親戚來的時候,另外兩個房間也能住。”阿那言笑著介紹新家的情況。

怒江指挥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里搬迁群众过大年

福貢縣指揮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記者勞學麗/攝

阿那言的丈夫因為意外事故致殘,已臥床多年。儘管如此,如今的阿那言卻不覺得生活還那麼苦。她的兒子和兒媳大部分時間外出務工,兩人每月能掙七八千塊錢,而阿那言留在家照顧兩個孫子和臥床的丈夫,還獲得了安置點保潔員和護林員的公益性崗位,每個月工資收入1300元。他們家原來的山地還種了11畝草果和一些核桃樹,掛果之後每年也能帶來不少收入。

“以前出門全靠走,現在出了家門就能坐車。”“以前流血流汗也掙不到什麼錢,現在既能在家照顧老小,還能賺錢。”這是阿那言對今夕生活變遷的感慨。

剛搬到新家時候,阿那言一家多少有些不適應,但是漸漸的,他們也開始適應並更樂意在新環境裡生活了。特別是閒暇時候,還可以到微菜園裡種種菜、澆澆水,讓阿那言找回了熟悉的感覺。

根據《雲南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意見》安置點50個有工作目標和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十有標準,指揮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完成了水、電、路、信等基礎設施和幼兒園、衛生室、公共衛生廁所、綜合服務樓等配套設施的建設。

在就業扶持方面,指揮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勞動力有591人,務工就業181人,安排公益性崗位264人。建設指揮田竹編(福貢鄉音竹器加工)、指揮田棒球、福貢相宜民族用品3個扶貧車間,解決就業60人。

怒江指挥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里搬迁群众过大年

福貢縣指揮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扶貧車間。記者勞學麗/攝

為滿足安置戶生活、生產現實需求,在新家住得有歸屬感,過得有幸福感,指揮田安置點在基礎設施“十有”標準前提下,針對後續產業、就業扶持問題,採用“黨支部+合作社+安置點農戶”管理模式,成立“福貢碧秋蔬菜種植農名專業合作社”。

怒江指挥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里搬迁群众过大年

福貢縣指揮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微菜園。記者勞學麗/攝

安置點有微菜園15畝,分為330塊,分配給搬遷群眾使用,由合作社統一管理,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安置點農戶”模式經營微菜園,助力搬遷群眾掌握科學管理技術,轉變農戶思想觀念。(昆明信息港 記者勞學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