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勢,乃立身之本,成事之基礎

勢,乃立身之本,成事之基礎

勢,不是一個普通的漢字,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是個非常重要的哲學概念,對政治、軍事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我們先來看看老子是怎麼說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語出《道德經》五十一章)。道與德,物與勢,一個是形而上,一個是形而下對萬事萬物的哲學解釋。在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中,人們重視道和德的多,而論述物與勢的少。其實,道德是理念的東西,而物與勢卻是對萬事萬物變化規律的考察和運用。物是有形的,而物的形起到什麼作用,自身又是怎麼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勢對物的作用。勢可以加快事物的生長,也可以加快事物的死亡,這就是勢對物的作用力。我們在觀察事物的變化規律時,並不僅僅是看事物本身發生了什麼變化,而主要是看是什麼使物體發生了變化,這可能就是勢成之的原意。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那麼,我們要做成一件事,靠的是外在因素的勢。最淺顯的一個道理就是狗仗人勢。一個想幹事的人,要幹成什麼事,要有這方面的能力,這個對應的能力就是做成這件事的勢。自身有勢力也不見的成事,還要看外在環境的影響,外在環境不利,也難成事,因而說,勢主要是外在的。外在的因素很有利,那麼成事就不難。

我們再來看看《孫子兵法.勢篇》是怎麼論勢的: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孫子以為,善於用兵打仗的軍事家,總是努力尋求有利的方面,而不是對下屬求全責備,並且能夠選擇有用的人才形成勢力。運用勢力如同滾動石木,而石木的特點是:在平坦的地方就靜止,在不平的地方就容易滾動;圓的滾動靈活,方的容易靜止。善於打仗的人,如同把圓石置於高山上,形成攻可進退可守之勢。這就是戰略的任勢思想。

我們再來看看法家人物韓非是怎麼論勢的,在《功名》篇,韓非開宗明義說:“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時,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勢位。”他在論述這四個要素時說:不順天時,即使十個堯也不能讓莊稼在冬天結一個穗子;違揹人心,即使孟賁、夏育(古代兩位大力士)也不能讓人們多出力氣;順應了天時,即使不很費力莊稼也會自然生長;得了人心,就是不督促,民眾也能自我勉勵;技能在身,即便不急於求成,事情也會很快完成;有了勢位即使不追求聲名也會大振。

順天時,得人心,有技能,居高位,這是韓非獻給君主的策略。其實,順天時,得人心和居高位,都是外在的勢,有能力是內在的勢。天時,人心,技能、勢位,韓非說的是成就功名的四個條件,但從勢的概念來看,這四個條件都是勢的範疇。

勢,古漢字作“埶”字,字形由“坴”和“丸”組成。字意是圓球置於斜坡即將滾落的情形。這種傾斜感就是勢。

從老子、孫子、韓非對勢的論述來看,勢,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礎。一個人要成事,不僅自己要有能力之勢,還要有外在環境的有利之勢。有能力,可以改變外在環境,沒有能力可以利用外在環境。勢不是自然形成的,完全在於一個人如何去把握。要知道,外在的條件是無限的,如何看出趨勢,如何以小博大,如何因勢利導,完全在於心機。(寫於2018年4月21日晨於濰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