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這個老行當很多年不見了,曾遍佈老北京大街小巷


隨著時代變遷,北京城裡不斷湧現出一些新鮮玩藝兒,也不斷消失一些老舊的現象或行當。眼下天氣很冷了,就有一個老行業看不到了——送煤球的。圖為2006年12月,“我是衚衕”在白塔寺東夾道拍的送煤球的工人,牆上寫著衚衕標牌,背景是白塔寺的白塔和紅牆,很老北京對吧?

雖然都“煤改電”了,老百姓不再燒煤球了,但煤球依然是老北京的一種特殊記憶。打煤球、送煤球、燒煤球,就在前些年,這樣的場景還可看到。圖為“我是衚衕”拍攝於2008年的東安福衚衕,沿衚衕邊牆根,一溜兒煤球。

記得有段回憶錄,講的就是老北京關於送煤球的故事,說是煤球是黑的,運煤的地排車是黑的,拉煤的人也是黑的,臉上黑的只剩下兩個眼球。這說明舊時這行當不好乾,又髒又累,再加上天冷,是夠受罪的。圖為2007年“我是衚衕”拍攝於北大吉巷。

衚衕在老城區,生活傳統,設施也落後,所以北京城早已很現代化了,可衚衕裡的煤球卻遲遲未能退出歷史舞臺。圖為2007年“我是衚衕”拍攝於大菊衚衕。

打煤球、買煤球、生爐子、清爐灰,這都是衚衕人家曾經的經歷。圖為2006年“我是衚衕”拍攝於抄手衚衕,住戶正在往院外清爐渣。

燒煤的過往,雖然說起來有意思,但衚衕裡的人家很不舒服,畢竟煤爐不如暖氣,而且伺候起來很麻煩。

還有儲藏的困難,衚衕裡本身院子就狹窄的很,冬天一到,煤球又要佔去不少角落,有的還要放到屋裡,櫥子角、床底下、牆旮旯等,都成了煤球倉庫。上圖是2006年“我是衚衕”在白塔寺東夾道拍的,想想小雜院本來就夠窄的,再放上一堆煤球,真是沒辦法。

倒是燒煤帶來了一系列老行當,送煤球的人曾遍佈大街小巷,之前還有專門搪爐子的、搖煤球的,後來又有打蜂窩煤的。

由於煤是冬天重要的生計資料,老北京也有一些煤市、煤廠,如今從現存的衚衕名字上就能看出來,比如前門西側比較有名的煤市街,今天已成了繁華地帶。

再如後海附近的東煤廠衚衕等,聽名字感覺又黑又髒,其實進去韻味還蠻不錯的,尤其是冬天一下雪,更有老北京的感覺了。

舊時靠煤過冬雖然生活條件不佳,但鄰里之間、包括買煤送煤的人之間,充滿了人情的溫暖和交易的誠信。今天的取暖,已與煤球告別,但傳統的溫情永遠都不應告別。

現在老城區也都“煤改電”了,衚衕生活也都變得暖和起來,也不再跟黑黑的煤球打交道了。圖為2007年的大菊衚衕,才剛進11月,樹還都綠著呢,衚衕人家就已開始儲備煤球過冬了。

最後這張圖是“我是衚衕”於2007年在南大吉巷與北大吉巷拐角處拍攝的。此時周邊幾個巷子都寫滿了拆字。如今,煤球地板車看不到了,南大吉巷、北大吉巷等大吉片的衚衕也早已消失了。有些事物是註定要消失的,比如煤球;有些我們卻應該將他們留下,比如大吉片的這些衚衕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