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美國銀行破產製度對當前中國銀行業的啟示

內容摘要

眾所周知,中國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喜歡在銀行存錢的。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裡,最不可能倒閉的就是銀行。

過去,也許我們認為銀行破產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但是近些年來,隨著監管的表態、包商銀行事件以及銀行業市場化之下,“銀行破產”也越來越成為業內關注的話題。

任何事情都不會永恆固化而不改變的。目前我國金融行業去槓桿仍在進行中,很多事情也在發生著變化。作為存錢的人來說,是時候轉變以往銀行“大而不倒”和“國家兜底”的觀念了。

在美國,經歷了幾輪經濟大蕭條後,銀行破產已經不是一件稀罕事了。美國針對銀行的破產製度也成為世界銀行業的教科書。

就在最近,一個月內美國的3家銀行宣佈破產,算上4月份倒閉的舊金山Crocker銀行,今年以來,美國已經有4家銀行關門大吉。

幾家美國銀行短時間內集中破產,在美國看似常態,但對中國銀行業卻有著重要的啟示。今天,司南君就來講講其中的關係。

01

一個月內破產3家銀行

美國銀行破產製度對當前中國銀行業的啟示

蕭條的唯一原因就是繁榮

—— 《逃不開的經濟週期》

美國銀行破產製度對當前中國銀行業的啟示

世間萬物有其自然演化的週期規律,經濟也有逃不開的週期,銀行也是如此。

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發表。五年後的1781年,美國第一家商業銀行——北美銀行成立,此後的兩百多年中,與國家幾乎同齡的商業銀行在美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美國銀行業經過如此長時間的發展,破產也變得常態化。

據臺灣《工商時報》網站11月20日報道,3家倒閉的銀行分別為:

新澤西城市國民銀行(City National Bank of New Jersey)、俄亥俄州莫米市雷索盧特銀行(Resolute)銀行、肯塔基州的路易莎社區銀行(Louisa Community Bank of Kentucky)。算上4月份倒閉的舊金山Crocker銀行,今年以來,美國已經有4家銀行關門大吉。而去年沒有任何一家銀行倒閉,今年的趨勢格外引人關注。

針對10月破產的3家銀行,美國貨幣監理局解釋,前兩家銀行關門是因為“不安全與不健全作業”,導致資產與獲利大量流失。對於路易莎社區銀行倒閉,肯塔基州金融機構部門則表示是“營運損失開始對資本造成侵蝕”。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為了復甦經濟,美國將貨幣利率下調至0,並進行了三輪寬鬆量化寬鬆政策(俗稱"印鈔"),導致社會資金氾濫,整個美國瘋狂借錢,這加劇了美國債務膨脹,同時也帶動了美國銀行業擴張。數據顯示,截至最新的數據,美國國債的總額已經超過23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美國企業債務接近6.5萬億美元,比2008年翻一倍。

如果再加上美國居民債務,美國整體的債務總額已經高達50萬億美元,即達到GDP總量的260%。在全民負債的情況下,美國銀行業迎來了黃金髮展期,銀行機構數量大幅增長,同時這也給銀行業埋下了隱患。

由於利潤越來越低,更多銀行轉向“無法長久持續的領域”以提振獲利。現今許多銀行持有的債務已超出它們的能力範圍。根據紐約聯邦準備銀行上週發佈的一項調查指出,消費性貸款餘額不僅創下紀錄新高,此外車貸、學貸與抵押貸款的還款拖欠趨勢也變得嚴重。

此外,在低利率與高競爭時代下,全美許多銀行的運營都非常困難。

美國桑德勒-奧尼爾合夥公司分析師斯科特·希爾登布蘭德提到,目前新商用不動產貸款的平均利率為4.2%,較一年前低了整整1個百分點。

而我們國內的經濟也剛好從過去四處舉債、銀行擴張躺著掙錢,變成現在的業務收縮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所以在去槓桿、市場利率、金融開放的背景下,我們不得不去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一個事實:銀行破產。

02

美國房奴引發的血案

美國銀行破產製度對當前中國銀行業的啟示

2008年9月15日凌晨1點,一場由美國房奴引發的血案發生,負債超過6100億美元(約4萬億人民幣)、美國四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宣佈申請破產!這個破產金額創下了美國乃至全球之最,是2001年著名的美國安然破產案的10倍!

更重要的是,雷曼兄弟的破產並不是美國次貸危機的終點,而只是次貸危機大爆發的關鍵時刻,以至於10年之後,人們還用“雷曼時刻”這個詞,代表著一場金融海嘯或危機中的關鍵性事件。

就在雷曼破產的前3天,美財政部和金融大佬們還聚集在一起商量如何渡過難關。

“作為總統全權代表,我不會用納稅人的錢來救雷曼。”美財政部長保爾森話音剛落,本來以為政府會出手救助的雷曼大老闆理查德·福爾德神色大變。但對方似乎已下定決心。“我雖然不能用納稅人的錢救雷曼,可他們能。”保爾森指著場內的華爾街大佬,“今天誰都別想走,都要給我個態度。”

但高盛、瑞士信貸小組在核算後,他們認為雷曼當前的價值資產應該打六折甚至更低,這致使討論進入僵局,雷恩作為雷曼的老闆也不會如此便宜的出手。

第二天,本來與美國銀行進展順利的收購談判,卻因為美林向美國銀行開具了無法拒絕的條件而告吹。雖然,在後期,保爾森聯繫到了英國投行巴克萊集團的介入,以拯救雷曼,然而卻因為政府的拒絕,而交易破產。(具體的細節等內容,在《大而不倒》一書裡面把每個參與的人物描寫的淋漓盡致,有時間大家可以看看。)

就這樣,一家資產4萬多億元的巨頭轟然倒下,華爾街乃至世界經濟都被拖下了深淵。由此引發的恐慌不斷蔓延,不僅是五大投行倒了三家,並且進一步殃及商業銀行。

危機期間,銀行倒閉數從2008年的30家,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140家、2010年的157家,到2011年銀行倒閉有所放緩,2012年為93家,2013年為52家。在2009年,幾乎每個週五,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都要為幾家倒閉的銀行收拾殘局。銀行倒閉數目的增加,加速消耗了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數十億美元的資金。這一年,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赤字創下209億美元的記錄。

危機迅速從美國擴展到全球。一些國家幾乎是一夜之間從“天堂”墜入“地獄”。

愛爾蘭、波羅的海三國、冰島,都在這場危機中遭受到沉重的打擊,許多銀行也因此倒閉,甚至有的國家都瀕臨破產。

當所有的金融機構不得不面臨倒下時,美聯儲議員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不得不將7830億美元的龐大資金由美聯儲的印鈔機向華爾街傾瀉而下,金融機構們如沐甘露,重獲新生,金融危機逐漸消退。

為了避免類似雷曼事件的再次發生,美國完善了銀行的破產製度。

03

美國銀行破產製度

美國銀行破產製度對當前中國銀行業的啟示

為了提升美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防止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的情況再次發生,防止利用納稅人的錢進行緊急財政援助以及其他重要目的,2010年7月2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簽署《多得-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其在第二章正式提出了有序清算制度(Orderly Liquidation Act,簡稱OLA)。

美國銀行破產法有兩個破產程序,即“接管”和“清算”。

由於銀行這種金融企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實務中,銀行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採取清算處置,更多的是通過各種救助措施令其恢復正常經營或出售給其他機構進行重組,即對問題銀行進行接管。

當然對問題銀行是否實施救助或者重組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根據三個原則進行評估:

一為成本最小化,若救助銀行的費用大於清算費用則寧可任其倒閉;

二為金融體系信息保護,若銀行倒閉對公眾信心乃至金融體系會造成巨大影響則不可令其倒閉,即“太大而不能倒”;

三為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確有救助能力,要確保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頭寸的有效流動,維護存款保險制度的健全。

事實上,在有序清算制度正式成立之前,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就承擔了為美國的銀行提供保險。美國的存款保險制度始於1933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國家。

1950年,《聯邦存款保險法案》頒佈,制定了美國問題商業銀行的救助模式。FDIC設立了存款保險基金(Deposit Insurance Fund,簡稱DIF),用來提供保險賠付和處理銀行破產。一旦某家存款機構倒閉,FDIC就成為了其破產接管人,收集問題機構的相關信息,評估不同的解決方案給保險基金帶來的潛在損失,進而選出最優的解決辦法。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存款保險額度由原定的10萬美元提高到25萬美元,即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對美國境內的銀行儲戶提供高達25萬美元的存款保險。截至2016年3月,存款保險基金規模約751億美元,為66,690億美元的銀行存款提供保險。

04

對我國銀行業的啟示

建國至今,我國出現過兩家較為典型的銀行“倒閉”案例;第一個是海南發展銀行,另一家是汕頭銀行(現為華興銀行)。而海南發展銀行的倒閉最為悲催:第一天開業,第二天行長就被起訴到法院了,創造了世界之最。

1988年海南被中央設立為經濟特區,1995年為了加速海南地方經濟發展,海南省政府準備成立“海南發展銀行”簡稱“海發行”。

當時被譽為“信託業特區”的海口市內,共有8家國際信託公司、1家期貨交易所、20多家證券營業部。但是,由於沒有得到有效監控,房地產業開始出現泡沫。據說,當時有兩個“70%”,即進入海南的資金70%投資於房地產,投資於房地產的資金70%來自銀行貸款和信託資金。房地產泡沫破滅後,各金融機構投入到房地產的資金成為沉澱資金,巨大的信用危機即將出現。

為了挽救危局,相關部門準備在5家信託投資公司(分別為海南省富南國際信託投資公司、蜀興信託投資公司、海口浙瓊信託投資公司、海口華夏金融公司、三亞吉亞信託投資公司)的基礎上,建立一家海南本地的銀行。但是,

這5家信託投資公司中,唯有富南信託能夠正常經營,其他4家信託公司都已經在1992年國家進行金融系統大整頓時被取消了經營資格,但它們還留下了部分資產和大量的債權債務。這意味著即將建立的海發行一起步就揹負上了沉重的包袱。

當時業界有人評論,這是一次“弱弱聯合”的嘗試。作為海發行前身的信託機構的大量高成本資金被積壓在房地產上。資產不能動,財務狀況惡化,債務壓力極大,資產負債比例畸形。這家銀行一出生就揹負了44億元的債務,後來又認定為50億元以上;所以才有了開業第二天,行長就被訴訟的鬧劇。而且根據網上的報道,海發行的債權債務至今都還沒有清理完畢。

所以究其“海發行”關門的主要原因有這幾點:第一齣生寒門(問題信託公司組建而成),第二,註冊資本抽逃,也就是說“海發行”的實繳註冊資本金,是股東單位拆借而來,註冊完畢之後,股東又以貸款的形式將資本抽逃;第三,疊加發生地產泡沫危機,導致地方信用社發生擠兌危機而被迫再次接管負資產。以上三宗責任是直接導致“海發行”發生經營管理風險而最終關門的罪魁禍首。

而境內居民在海發行的儲蓄存款本金及合法利息,最後由人民銀行指定工商銀行保證支付。此後發生在河北省肅寧縣的尚村農信社破產案,同樣由央行指定其他商業銀行予以救濟。

雖然銀行破產在我國很少發生,但是離我們並不遙遠。

而就在今年5月24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發佈公告稱,包商銀行由於出現嚴重信用風險,為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根據相關規定,人民銀行、銀保監會會同有關方面於2019年5月24日依法聯合接管包商銀行,接管期限為一年。

這一事件不得不引起業界的重視與思考。而在金融開放、市場利率制度的背景下,未來銀行業面臨洗牌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根據銀保監會最新的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名單,截止2019年6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4597家!除掉其中的信託公司、財務公司、以及金融租賃公司等,全國有4041家銀行。

美國銀行破產製度對當前中國銀行業的啟示

與金融業非常發達的美國相比,就目前而言數量已經基本相當,美國在1978年的時候,因為政策性的激勵,商業銀行總數一度超過14000家,但是至今存活下來的也就是在5000家左右,而且美國銀行破產仍在繼續。為了防止類似“雷曼”、“海發行”,以及“包行”事件引發的風險,我們亟需一個銀行破產的機制。

早在2014年銀監會1月6日召開的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上,相關內容便表示將擴大銀行業對內對外開放,試辦由純民資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銀行,試點先行,首批試點3至5家,成熟一家批設一家。

這就意味著國家不再為儲戶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兜底,允許銀行破產倒閉,一旦有銀行破產,儲戶的存款將由存款保險機構賠償,但賠償有一定限額。

2015年5月1日,經多方研究調查,我國的《存款保險條例》終於頒佈實施,基本框架包括:強制保險,限額賠付,差別費率,基金主要來自於被保機構、投資於國債等安全性較高的產品等等。

目前的情況是儲戶在單個銀行的存款,最大賠付額度是50萬元,超過這一限額的存款部分,很可能得不到賠償。另外理財產品方面,在資管新規後也全面打破剛兌,這樣不僅銀行、個人也需自擔風險。

雖然已經建立起存款保險制度,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仍沒有完整的針對銀行破產的清算條例,更沒有相配套的法律體系。條例一日不出臺,銀行業就難以形成完整的風險預期,存款保險制度也會面臨挑戰。

同時,我們可以借鑑美國推出更廣泛的、覆蓋到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公司的有序清算制度。

“海發行”、“包行”雖然最後都有央媽兜底,在金融業裡也並未引起大的衝擊,但“天空沒有痕跡,鳥兒已經飛過”。作為個人,一定要轉變銀行“大而不倒”的思維,把存款當做投資,而選銀行就是選公司;而作為行業,一定要儘快出臺銀行破產製度防範於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