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推進全球化 RCEP漸行漸近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李曉喻報道】歷時7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終於迎來曙光。根據RCEP第三次領導人會議聯合聲明,除印度外的15個成員國已結束全部20個章節的文本談判以及實質上所有的市場準入問題的談判,明年將正式簽署協議。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RCEP對中國和其他成員經濟與貿易發展來說意味著什麼?RCEP、北美自貿協定和歐洲自由貿易協定呈“三足鼎立”之勢,將對經濟全球化帶來哪些影響?RCEP完成後,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是否也將步入“快車道”?

做客本期歐時經濟茶座的專家們認為,RCEP不僅將有助於成員貿易和經濟增長,對亞太經濟一體化、推進經濟全球化也具有重要意義。在RCEP之後,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儘早取得決定性進展值得期待。

做客本期歐時經濟茶座的專家: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亞洲研究所副所長袁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茉楠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姜躍春

推进全球化 RCEP渐行渐近

11月4日,第三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在泰國曼谷舉行。(圖片來源:新華社)

實現過程由淺入深 開放水平符合實際

RCEP目前15個成員人口達22億,GDP達29萬億美元,出口額達5.6萬億美元,吸引外商投資流量3700億美元,基本都佔全球總量30%左右。據中方透露,該協定在貨物貿易方面開放水平達90%以上。

此間學者認為,雖然在開放水平上,RCEP與CPTPP等自貿協定存在差距,但這是充分考慮協定成員實際情況後的結果,有利於該協定走得更穩、更順。

RCEP目前15個成員在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既有日本、韓國、新西蘭、澳大利亞這樣的發達經濟體,也有中國、馬來西亞、泰國等新興經濟體,還有緬甸、老撾等最不發達國家。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室副主任高凌雲稱,自貿協定貨物貿易領域降稅範圍、幅度和成員經濟發展水平直接相關。RCEP大多數成員都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如果開放程度過高,超出了這些國家的發展實際,RCEP談判就很難達成。此外,RCEP各成員產業鏈、價值鏈結構具有較強異質性,在此情況下擴大免稅覆蓋範圍實際上“意義不大”。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茉楠也表示,RCEP最早由東盟發起,從一開始代表的就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訴求。因此,RCEP的談判路徑是從削減關稅、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等各方最容易達成共識、意願也最強的部分開始,並隨形勢變化不斷增加新的談判議題。與CPTPP相比,這種談判門檻低、“由淺入深”、“與時俱進”的談判策略更符合區域內成員實際情況,也能照顧到最不發達成員利益。

正因為要協調經濟發展水平明顯不同的各位成員訴求,RCEP在制定高標準經貿規則方面與北美自貿區、CPTPP、日歐EPA等相比要遜色一些。“為了獲得‘最大公約數’,使RCEP協定能夠達成,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張茉楠說。

亞太經濟一體化邁出第一步 區域貿易增速快於歐美

受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升溫,貿易爭端持續等因素影響,全球貿易現在正遭遇嚴寒。亞洲也未能倖免,今年以來中國、日本、韓國等不少域內經濟體貿易增速都在下滑。

聯合國預計今年全球貿易增速將嚴重放緩0.8個百分點至2%;世貿組織(WTO)更加悲觀,將2019年全球商品貿易增速預期下調至1.2%。

在此情況下,RCEP這樣一個體量巨大的自貿協定達成,將為成員貿易和經濟發展帶來多重利好。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稱,RCEP15是對現有各個“10+1”自貿協定的集體升級,將會形成區域內統一的規則體系,有利於緩解成員間各種自貿協定規則盤根錯節造成的“意大利麵條碗”效應,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減少不確定性。

此外,RCEP還有助於構建本區域內的供應鏈和價值鏈。形成統一的自貿區後,有助於本地區內根據比較優勢形成供應鏈和價值鏈,對區域內商品、技術、服務、資本、人員跨境流動都會帶來顯著利好,形成“貿易創造”效應。域外企業到本區域進行投資經營也將獲得極大便利,有利於更好吸收外資。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亞洲研究所副所長袁波指出,許多域內成員已經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形成了密切的產業分工。RCEP達成後,將在密切各國貿易投資往來的同時,形成更緊密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產生極大經濟效益。

張茉楠也表示,目前區域內中間品貿易額已佔65%,且增速快於北美、歐盟。RCEP生效將有助於促進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進一步整合。

亞洲經濟一體化也將因此獲得推進。目前,亞洲地區並沒有一個覆蓋主要經濟體的大型自貿協定。相比其他地區,亞洲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質量是最低的。

高凌雲指出,一個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通常都是由低到高逐步遞進。“從這個意義上講,涵蓋了亞洲主要經濟體的RCEP雖然減稅範圍不算最大,但這是亞太地區經濟邁向整合的第一步。”

袁波也表示,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世界經濟增長低迷之際,RCEP將使亞洲經濟更加繁榮,亞洲作為全球經濟“發動機”的角色將進一步強化。

對中國而言,RCEP達成也將帶來諸多紅利。

據中方統計,2018年中國對RCEP其他14個成員出口額達6200億美元,進口額達7600億美元,進出口額合計佔同期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21%以上。投資方面,2018年中國對14個成員投資額達140億美元,吸收域內投資額達160億美元。“RCEP協定達成對中國擴大穩外貿、穩外資,發展健康、可持續、平穩的對外貿易和投資關係,意義也非常大。”王受文說。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姜躍春稱,RCEP有利於擴大中國和區域內其他國家的經貿和投資往來,為中國出口和投資打開更大空間。

前途光明,道路仍有曲折?

儘管前景光明,但RCEP仍有問題和挑戰待解。

其一,印度因“有重要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暫時未加入RCEP。

“如果沒有印度這一廣闊市場的加入,RCEP的效能將會被削弱。”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說。

不過,高凌雲認為,從官方聲明來看,其他15個成員均表示要和印度一起來努力解決印度所存在的未決問題,這種“15+1”式的力量對比實際上對談判更有利。此外,印度雖然擔心自己某些產業會出現較大貿易逆差,但從價值鏈和產業鏈角度看,全球業已形成的北美、歐洲、亞太三大生產鏈中,印度最現實、最具可操作性的選擇只能是亞太。因此長遠來看,印度為自身利益計仍會選擇重返RCEP。

其二,來自域外的壓力和干擾。

李向陽指出,美國實際上一直都是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主導者,本地區國家則是從屬者。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曾提出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的設想,但因美國反對而告吹。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以東盟+中日韓為基礎的自貿區方案浮出水面,但美國以TPP為平臺改變了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入主白宮後退出了TPP,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對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影響力的消失。

“在此情況下,相比遺留問題的磋商,以及印度是否會在解決自身問題後重返RCEP,來自外部的壓力和地緣政治風險才是RCEP今後面臨的主要挑戰。”張茉楠說。

下一個,中歐投資協定?

今年中國全國兩會上,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RCEP、中日韓自貿區、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現在,RCEP基本“塵埃落定”,下一個大功告成的會是哪個?

分析人士認為,考慮到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有諸多不利因素,中歐投資協定或許更有希望儘早達成。

中日韓自貿協定長期以來被視為“最難產的自貿協定”之一。自2002年中國提出中日韓自貿協定的設想,日韓予以積極回應,到2012年三國決定啟動自貿協定談判,就花費了十年之久。2013年中日韓自貿協定開始第一輪談判後,也因釣魚島事件等步履蹣跚。

後來因中日關係轉圜,2018年3月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在暫停一年後重新起航。5月,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聯合宣言“重申將進一步加速三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力爭達成全面、高水平、互惠且具有自身價值的自由貿易協定”。12月,中日韓三方商定要進一步提高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和規則標準。目前,三方已舉行了15輪談判,將於11月底在韓國舉行第16輪談判。

張茉楠表示,中日韓三方對該自貿區談判的熱情實際上有“溫差”。相比中韓,已經加入CPTPP、RCEP,簽署了日歐經濟夥伴協定的日本,推進該談判的意願“並不是很強烈”。此外,久拖不決的日韓貿易爭端也給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造成阻礙。

在張茉楠看來,更大的潛在阻力在於美國。長期以來,美國在中日韓乃至整個亞洲區域的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通常扮演的都是消極角色,今後美國仍有可能“出其不意”,使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面臨較大幹擾。

高凌雲也表示,考慮到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受政治因素影響較大,域外力量也有掣肘,預計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短期內難有明顯進展,中歐投資協定相比之下更值得期待。

今年4月第21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期間,雙方確認了推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今年內取得決定性進展、2020年達成高水平協定的工作目標。截至目前,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已舉行了24輪,雙方正圍繞協定文本進行磋商,並討論了交換改進清單出價的安排。

高凌雲稱,現在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政治層面的阻力已經沒有”,中國近年來不斷擴大金融開放,以及推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實行競爭中立原則等一系列開放舉措也為該協定談判取得進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此情況下,中歐投資協定早日取得決定性進展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