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IPO 失敗的 WeWork 全球大裁員開始,公司要守住共享辦公的基本盤

在 8 月中旬我們報道 WeWork 即將上市並預計會成為今年每股第二大 IPO之後,WeWork 的狀況突然急轉直下,到今年 9 月,WeWork 的估值完全崩盤,之後公司撤回了 IPO 的申請,而曾經一度衝到 470 億美元估值的

WeWork 最後在 10 月底確認繼續由軟銀接盤,軟銀確認了一個 95 億美元的方案來挽救 WeWork,最終控股到 80%——在這次 WeWork 啟動 IPO 之前軟銀原本只佔不到 20%。

95 億美元當中包括了 50 億美元的追加融資,此外還有軟銀向現有股東發出 30 億美元的要約收購,以及加速兌現提供 15 億美元投資的現有承諾。

IPO 失败的 WeWork 全球大裁员开始,公司要守住共享办公的基本盘

圖片來自路透社

經過這一輪操作,軟銀對 WeWork 當下的估值只有 80 億美元了,而軟銀前後幾輪已經在 WeWork 身上花了 185 億美元。這讓軟銀和孫正義戴上了“接盤俠”的帽子,不過這至少讓 WeWork 免去了倒閉的風險——雖然這只是暫時上岸,但如果按原來 WeWork 的資金儲備,公司會在幾周之後就花光所有可用資金。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軟銀被看作是冤大頭的同時,WeWork 公司聯合創始人 Adam Neumann 的離場卻讓不少人羨慕。作為交易的一部分,Adam Neumann 雖然辭去了公司 CEO 職務並退出了董事會,但卻套現了 17 億美元(其中還包括 4 年共 1.85 億美元的顧問費用……),並且即便這樣,他還是持有公司股份,並且仍然可以以觀察員的身份參與董事會議,只是不能對決策進行投票了。

IPO 失败的 WeWork 全球大裁员开始,公司要守住共享办公的基本盘

Adam Neumann

不過 Adam Neumann 可能將面臨別的指控。據路透社 11 月 19 日報道,WeWork 已經證實紐約州總檢察長(NYAG)辦公室官員 Letitia James 已經聯繫過公司,紐約州總檢察長正在調查的是 Adam Neumann 在職期間假公濟私的嫌疑——比如自己購置房產然後租給公司,以及僱傭了 20 名左右的親朋好友在公司任職。

而對於 WeWork 來說,現在當務之急的事情是穩定。現在 WeWork 的董事會執行主席是軟銀集團的首席運營官 Marcelo Claure。而WeWork 原來的首席財務官 Artie Minson 以及另一位高管 Sebastien Gunningham 接任聯合 CEO。軟銀仍然不會直接掌控 WeWork,按照計劃,WeWork 和軟銀仍然只是保持合作關係,軟銀也不會在股東或董事會上佔多數表決權。

WeWork 也希望向外界傳遞穩定的信息。10 月底時有傳出 WeWork 可能將退出包括中國在內多個區域市場的消息,對此我們聯繫 WeWork 中國時,對方表示對這個傳言不做評論,但強調了一切業務都在正常運轉,“將一如既往地為會員提供卓越的工作體驗”,並且“業務基礎依舊夯實”。此外在這個月中旬,WeWork 也再次公開強調“承諾持續發力大中華區”。

IPO 失败的 WeWork 全球大裁员开始,公司要守住共享办公的基本盘

今年年初 WeWork 更名為“The We Company”,接下來“We”會怎麼樣呢?

不過 IPO 失敗、估值縮水引發的連鎖反應一定會有,本週四 WeWork 證實了一項全球裁員計劃——公司將裁掉 2400 名員工,這佔 WeWork 之前 1.25 萬人的員工總數的 19.2%。這個行動是“為了消減成本和調整業務規模”。

不過這還是比之前《紐約日報》報道的 WeWork 可能會至少裁掉 4000 人的規模小了很多。而在確認裁員計劃的同時,WeWork 還明確了接下來的方向,“重新聚焦在共享辦公這個核心業務上”,雖然具體沒有說怎樣聚焦,但按目前業界普遍的預測, WeWork 剝離掉一些周邊業務(尤其是過去因為強調自己是科技公司、數據公司而收購的公司或者擴展的一些業務),以及專注在企業級客戶(而非中小型客戶)上會是大概率事件。

WeWork 仍然在持續虧損,而這幾個月 WeWork 估值的過山車經歷也已經能寫入公司 IPO 的歷史,不少媒體、觀察者以及包括摩根士丹利等機構也都給 WeWork 的 IPO 失敗冠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之類的標籤。在 Uber、WeWork 之後,類似這樣沒有盈利但有機構持續提供充裕資金的事情可能會越來越少,市場有了“迴歸理性”、回到本身的生意上的趨勢,遊戲規則正在改變,而長遠來看這也並不是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