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10月16日,國務院公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2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式公佈,包括古遺址、古建築、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等。我市兩處古建築:馬莊華嚴寺、柳枝關帝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此,韓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達17處,繼續穩居全省各縣市第一,全國前列。


韓城市全國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7處)

司馬遷祠和墓

韓城周原大禹廟

魏長城遺址

韓城文廟

黨家村古建築群

韓城普照寺

韓城城隍廟

西莊法王廟

西原玉皇后土廟

梁帶村遺址

北營廟

慶善寺大佛殿

韓城九朗廟

毓秀橋

紫雲觀三清殿

柳枝關帝廟

馬莊華嚴寺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1,司馬遷祠墓


司馬遷祠墓位於韓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鎮東南的山崗上,東西長555米,南北寬229米,面積4.5萬平方米。它東臨黃河,西枕梁山,芝水縈迴墓前,開勢之雄,景物之勝,為韓城諸名勝之冠。據韓城縣誌記載:芝水原名陶渠水,相傳漢武帝採靈芝於陶渠水之陽,改名芝水。至今呂莊村西尚有“靈芝庵”遺址。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人民為了紀念他,就在他的故鄉——韓城市芝川鎮東南的高崗上,依據山嶺的天然地形,建成氣勢雄偉,風景秀麗的司馬遷祠和墓。

司馬遷祠墓始建於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夏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慕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又據縣誌載:“水經注:子長墓有廟,廟前有碑。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太史公曰:遷生龍門,是其墳虛所在矣。”到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寢宮。以後,千餘年來屢經修繕,增建。大規模擴建太史祠,是清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這次擴建由縣令翟世琪與芝川鄉老揚四可等二十人共同商議,在司馬坡上架了一座天橋,用車把南塬上的土拉到司馬祠前。沒有幾天,就填起堂基長9.6丈,寬5.6丈,把明堂填得又高又寬。為求鞏固又將堂基及右岸用灰磚三層,從外嚴加封裹。基下左側溝澗,自東繞而前,也填溝數丈為神路,並用磚石砌成九十九層臺階,拾級而上,高入雲表。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2,周原大禹廟


韓城周原大禹廟是全國始建年代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大禹廟,也是國內現存兩座大禹廟之一。周原大禹廟亦稱大夏禹王廟,是人們為了紀念大禹治水,頌揚其功德而建造。開鑿龍門、治理水患的大禹是韓城人民心目中崇敬的神靈,《禹貢》一書中記載的“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以及《詩經·韓奕》中的詩文“奕奕梁山,維禹甸之。”等,說的就是大禹帶領百姓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終於鑿開龍門,降伏洪魔,使得黃河得以安瀾,百姓安居樂業。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3,魏長城遺址


韓城戰國魏長城,位於韓城老城南10公里處的龍亭鄉境內。從合陽延伸入境,東起城南村,西至城後村,全長20公里,建於春秋時期梁惠王五十九年(351年)。現存最高的城牆是城北村的東段,高10米,長約430米。在距大朋村東北約05公里處的地段,俗稱烽火臺,有四面相對的磚砌窯各一孔。窯高、寬均約2米,深3米,有曾經住人的痕跡。在城北村與馬陵莊之間的城牆,有一高土臺,俗稱“箭樓”,原為磚砌,現僅剩部分土臺。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4,韓城文廟


韓城文廟坐落在陝西省渭南韓城市老城東學巷,是一組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築群。據明《一統志》記載:“韓城縣學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 在舊址重修”。《陝西通志》載:“洪武四年知縣周吉成重建”。後來雖經歷代重修,但廟內主要建築之結構形狀,都基本未變。為陝西省現存十三世紀以來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群。

文廟門外不遠處有東西兩座牌坊,一名“賢關”,一名“聖城”。牌坊上分別有“德冠古今”和“德配天地”。由此兩門進入文廟,南立盤龍照壁,為琉璃五龍壁,長十七米,高四點二米,雕刻精美,形體生動,龍有出水騰空之勢。此係明萬曆年間修建。五龍壁的兩旁,有磚刻的鯉魚戲浪,合起來看有“龍魚河圖”之意,五龍壁的東面是“欞星門”,門兩旁有龍鳳相配。

文廟建築群共分四個院落。從欞星門至戟門為第一院落。院內古柏參天。據載這些柏樹均系元、清期栽植。院中有泮池,正中有雙孔石橋,池子四周圍以石欄。院內有對稱的東西屋,東側為“更衣亭”,西側為“致齋亭”,並有記

載明清兩代重修概況的碑亭六座。

院北三間為“戟門”。由戟門至大成殿為第二院落。大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築,規模最為宏偉。它位於中軸線上,整個殿基為石砌高臺,臺基上為月臺,周圍繞以石欄,雕蟠螭紋。踏石階向上進入殿內。大成殿面闊三間,暗為五間,進深四間,筒瓦歇山頂,大殿兩側為東西廊廡,各為十三間。向北東西有過角門,殿後用花牆相隔,與北面明倫堂組成第三院落。明倫 堂建於明洪武四年,本三代庠序以明人倫,後世學宮悉宗此義。堂為五間,兩邊有東西“碑林”、“掌酒司”、“典庫司”,上邊正中懸掛有“師道尊嚴”四字大匾額。這裡昔日教論、訓導均對諸生講經督課於此,教育英才之所。

通過明倫堂,往北拾級而上的高臺上為“尊經閣”,組成第四院落。尊經閣是藏經書的地方。登閣四望,縣城景物盡入眼簾。臺高3.5米,周圍花牆,為重簷歇山頂。東西兩側配以廂房。

韓城文廟總建築面積為8100平方米,整個建築為飛簷翹角,雕樑畫棟,庭院寬闊,格局規範,結構嚴謹,顯示了我國民族傳統建築古樸、凝重、雄渾的特有風姿,被譽為鑲嵌在韓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上的一顆璀璨明珠。1957年5月31日被韓城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建築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為了保護祖國文化遺產,有關部門撥款整修。現韓城市博物館附設於此,利用這組古建築物搞文物陳列,石刻展覽,書畫展覽,以及各種群眾文化娛樂活動,作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場所,是人們遊覽的必到之處。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5,黨家村古建築群


黨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韓城民居的典型代表。村落南北有塬,村寨合一,東西走向呈“寶葫蘆”狀,村南有泌水繞行,形成依塬傍水之勢。全村結構由巷道組成,主巷東西向穿村而過,次巷、端巷與主巷連接,符合地形排水方向。巷道地面一律石墁,斷面凹形,交通與排水共用。村中的看家樓為磚砌方形三層閣式,高14.5米,登高了望全村四周,是防禦設施的瞭望樓。仿木磚雕節孝碑樓,雕制精美,建造獨特,是黨家村磚雕代表作品。村東南有文星閣風水塔,始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共六層六角形,塔高37.5米,塔的各層內部供奉的牌位和外觀各層都有磚雕牌匾。

黨家村四合院每院一般佔地260平方米左右,呈長方形,個別的是正方形,俗稱“一顆印”。四合院由廳房,左右廂房、門房圍成。廳房為頭,廂房為雙臂,門房為足,似人形。廳房高大寬敞,前簷多為歇簷,為供祖和設宴之所,逢婚喪嫁娶,卸掉活動屏門,設席擺宴,顯然發揮了廳房設施功能。門房和廂房為起居之室,長輩兄弟居有序。村內“走馬門樓”列於巷道兩側,建築裝飾十分講究,樸實精美,三雕俱全,是雕刻藝術薈萃。家門外有上馬石、拴馬樁、拴馬環。門枕為方形或鼓式,均為石雕。有獅子門墩、鼓兒門墩、獅子鼓兒相結合的門墩,還有形體單純的豎立雙體線雕門墩。門樓兩側有美觀的磚雕峙頭,內容非常豐富,有琴棋書畫、梅蘭竹菊、鹿兔象馬,虎牛麒麟以及幾何圖案、萬字拐、八卦圖等,更為奪目的是門額題字,或木雕或磚刻,名家書寫,相當講究,成為書法藝術的展示。從內容上看,大致有炫宗耀祖、倫理道德、理想追求三類。大門內照牆多為磚雕,主題畫面題材多樣,有“鹿鶴同春”、“封(蜂)候(猴)掛印、“五福(蝠)捧壽”等等,有的則一個大“福”字或大“壽”字。院中家訓磚雕,多在廳房歇簷兩側山牆上,內容多為道德修養之類,文化氣氛濃厚。

2001年黨家村古建築群作為明清時期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單,被列入“國際傳統民居研究項目”,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查理教授說道:“東方建築文化在中國,中國民居建築文化在韓城”。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6,普照寺


普照寺位於韓城市西莊鎮吳村。始建於元延佑三年(1316年),清代續修。建築面積426平方米,主要建築大殿為元代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殿內保存有塑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的釋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賢二菩薩,阿難、伽葉二弟子五尊彩塑像及明清藻井繪畫一百三十餘幅。大殿東西有土地廟關帝廟各一間,殿前東西側分別為伽藍殿與護法殿,殿後有觀音洞、禪院等。

韓城元代建築多為懸山頂,牆體厚實穩重收分大,前簷柱額多為通擔,這些是認識和研究元代建築特徵與風格的重要而寶貴的依據。

近幾年,為了保護好元代建築,經省文物部門批准,韓城擬將急需維修的元代建築約十多處逐步搬遷到規模較大的元代建築之地普照寺。現已搬遷了兩處四座建築,連同普照寺原有的古建築及配列建築共12座,佔地8000餘平主米,最終建成約二十多座的元代古建群,成為全省最大的元代建築博物館。

元代建築博物館,建在普照寺內,寺廟建在十餘米高的古寨堡南端,寺門向南,拾級面上,居高臨下,有虎踞高山之勢。

普照寺為佛教寺院。佛教,自隋唐時期,特別在唐初就在韓城地區盛行,建寺甚多,由於歷史原因,現在保留極少,普照寺是倖存的佼佼者。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照寺據記載,創建於元延佑三年即1316年,建寺後於元泰定三年,即1326年塑佛像。普照寺主體建築是大佛殿,殿前東有"伽藍廟",西有"護法廟"。殿東為"土地廟",西為"關公廟",殿後有"觀音洞"。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7,韓城城隍廟


韓城城隍廟位於陝西省韓城市金城區東北隅,佔地1.5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76平方米。城隍是漢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廟始建於明隆慶五年(1571年),明萬曆五年(1577年)擴建,後多次重建。該廟坐北朝南,平面分四道院呈“十”字形,以山門、政教坊、威明門、廣薦殿、德馨殿、靈佑殿、含光殿等構成南北中軸線。廟中所有建築構架均採用徹上明造,樑架仍保留叉手,前後簷多用“大額”,山面用闌額和普拍枋。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8,西莊法王廟


韓城西莊法王廟位於韓城市北十公里的西莊鎮。法王廟是一座木結構古建築,飛簷凌空,斗拱交錯,雕刻精緻,殿頂富麗堂皇的藻井,屋頂正脊部分的彩色琉璃製品裝飾,龍吻、仙人走曾變異多姿,形態生動,顯示出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才能和獨特的民族風格。

法王廟建於宋真宗乾興之末(公元1022年),歷經各代重修。現存寢宮,系清代重修,富麗堂皇。獻殿保持了元代建築的風格,樸素大方。據明崇禎五年勒的碑記稱:"法王姓房,字百虎,唐末西莊附近人,相傳為屈原後裔,壽一百一十歲。修道於靈貺觀(地址在法王廟前的道院)。因靈通帝夢,用針砭之法,使太子降生(指宋仁宗趙禎),朝廷有感而冊之。至仁宗聽政,追封為嶽法王隧建廟祀之。"又云:"法王善禁咒之術,宋真宗病疽,諸醫不效,一夕夢一神人怒目巨睛,乘虯龍而下,以水巽之者數四,香汗淋漓,頓覺體輕,如無病者。然帝問卿系何人?對曰:"臣家在韓城西莊槐柏相抱處",又先其姓氏家屬。詔訪所居,果得其地,遂建廟祀之,封號法王。自宋、元、明、清各低,香火甚盛。"疾病痛楚,禱輒應焉"。此雖系神話,但西莊井溢村迄今仍有房姓後裔。據年長者談,產有槐柏相抱樹兩顆,現不復存在。法王廟前的靈貺觀,有法王房寅之墓,用磚築有塔。廟前原有法王塑像,並有法王用的寶劍一口,鯊魚皮鞘,長約一公尺,上嵌有黃銅紋北斗星,劍上刻有銘文為"赤山之精,紫電之光,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廟中最早有元至正二十五年立的碑,樂樓於同治七年為陝西回民起義軍所焚燬。法王象和戲樓,行實碑等均已毀沒,寶劍也不知失落何處。目前只留下法王宮寢殿和獻殿。在青山的襯托下,顯得十分雄偉。斗拱構件的彩繪絢麗,技藝高超,為陝西省重點保護文物。該廟地處公路旁,位於西莊鎮,瀏覽方便。廟的南邊,有磚砌六角攢頂塔式法王墓,正方嵌石,上刻"宋法王之墓",刻石對面,有"槐柏古蹟;楷書題詞。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9,玉皇后土廟


玉皇后土廟位於韓城市東七約15公里龍門鎮西原村。

廟殿坐北朝南,始建於元代,明成化元年(1465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均有重修。廟原供玉皇大帝,現神像無存。現存主要建築有獻殿、正殿、戲臺。共有建築9座46間。佔地2895平方米。正殿、獻殿均為筒瓦包溝。前簷梁均加彩繪。建築結構緊湊,氣勢宏大,保存基本完好。

玉皇后土廟座北向南。此廟山門無存,現存獻殿、正殿、戲樓以及兩殿之東的玄帝廟獻殿和正殿,之西的三義廟無存。廟內現存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補修玉皇后土廟並建玄帝廟及葺理山門、戲臺碑記》載:“玉皇后土之廟,由來久矣。其創建之時無緣考據……天順七年(1463年)間重為之修焉。右有三義廟,系正(景)泰四年(1453年)起建;左有玄帝廟,成化元年(1465年)創立。”獻殿梁下有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題記,玄帝廟獻殿有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題記。

玉皇后土廟獻殿和正殿的建築形體高大而特殊,都是布甬瓦單簷懸山頂,抬梁式,四椽?蟆M?胬?8.30米,面闊明三暗六,各間大致相等。進深四椽其長度甚為罕見。柱間施罩幕枋。獻殿前簷當心間飾以龍頭雀替。正殿前簷每間兩側為磚刻楹聯,中開四扇屏風門。兩殿山牆之間以有圓洞的磚牆連接,洞額有題字,東為“隱必見”,西為“陽亦顯”。獻殿前為戲樓,單簷懸山頂,抬梁分心式,前簷柱額上鬥,檯面中木刻“來儀樓”,左右兩側出入門額分別木刻“聲始”、“琴韻”。玄帝廟獻殿、正殿,均為單簷硬山頂,面闊各三間。

2006年玉皇后土廟作為明清時期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10,梁帶村遺址


梁帶村遺址位於陝西省韓城市。遺址面積、文化層厚度不詳。遺址內採集有陶片,以泥質及夾砂紅陶為主。紋飾多見線紋、繩紋,器形有尖底瓶、罐等。屬仰韶文化遺存。梁帶村位於市區東北7公里黃河西岸的臺地上,遺址緊臨黃河。在梁帶村及其附近地區約4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共發現兩週時期墓葬103、車馬坑17座。初步確定,梁帶村村北一帶為一處西周晚期至東周早期大型墓地,並且其中4座帶墓道的大墓當為諸侯級墓葬。墓地面積約為33萬平方米。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市商周考古主要集中在遺址調查方面,兩週時期的墓葬發掘基本處於空白,而陝西全省同時期的墓地亦發現甚少,所以本次發現的梁帶村兩週之際的高等級貴族墓地,為了解和研究陝西及黃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學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會歷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11,北營廟


北營廟位於韓城市老城北街西側。始建於元代。韓城舊城歷代駐紮兵營之地曾設東、西、南、北、中五個營廟,現存北營廟有獻殿、寢殿。坐北朝南。寢殿原有關羽塑像一尊,現已不存。僅存“忠義”牌匾一塊。廟內另有明代建的舞臺一座,坐南朝北,舞臺兩側存有明代壁畫數幅,保存完好。廟院佔地2460平方米。

韓城古城區保存下來的廟宇數量比較多,主要是以祭祀眾神的祠廟及道觀居多,而佛寺的數量相對比較少。那麼現保留下來的“營廟”,在當時是做什麼用途,一般認為最初是守護城池將士的兵營,分別位於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其中東、西、南、北四座營廟位於在四個城門附近,而中營廟則靠近邑署,到了元代在各個營廟內均建有關帝廟,“營”就變成了“營廟”,所以一點也看不出了當時兵營的任何痕跡,從現存建築的佈局來看,無疑應該是祭神的祠廟,特別是東營廟的大門上還保留著“關聖廟”的題記,足可以說明這一問題。但是為什麼人們還是稱其為東營廟,而不是關帝廟,推測當初創建時應該和關帝廟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後來根據某種需要在營內建起了關帝廟而已。

關於“營廟”的建制,按保存的“東營”和“北營”兩座廟宇來說,還應當有“西營”和“南營”,根據“五營”之說,那麼除過上述四個營廟外,還應該有“中營”。可是如今均已不復存在,究竟毀於何時,也不見有任何的記載。

韓城的古城始建於隋代,而到了元代在各營內又分別設立關帝廟,以祭祀關聖帝君,旨在以祈求關公武聖保佑城池的安全,體現出了人神共治的思想文化,這種建築格局是韓城古城所特有的。

東營廟與北營廟的佈局不一樣,東營廟坐東向西,而北營廟坐北面南,建築的規模、建築的形式及風格也不相同,還有就是北營廟裡建有戲樓,而東營廟裡則沒有。但東營廟祭祀的諸神,各自劃分出了相對獨立的活動空間,如:東西走向的關帝廟和南北走向的三公廟。而北營廟則沒有這種情況,主要建築均分佈在南北軸線上。這兩座廟所相同的地方,就是為了增加殿內的使用空間,均採用了勾連搭的形式,即將幾座殿堂連接在一起。東營廟將過殿和寢殿連在一起,由於建築本身的構造比較簡單,所以整體立面形象變化不大。而北營廟則是將過殿、享殿和寢殿三座殿堂連在一起,既省去了部分木裝修的門、窗,又擴大內部使用的空間,同時又給立面形象增加了層次感,從建築的形式上來看,為捲棚—硬山—歇山,從建築的體量上來看,也就是由輕到重,即由低到高,這就好似一首樂曲,從開始的低潮一直髮展到高潮,最後再到結束,所以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裡邊無不隱含著很深的哲理。

無論是東營廟,還是北營廟,均集浮雕、透雕、繪畫等裝飾於一體,雖單體建築的體量均不大,但是廟內的整體格局保存基本完好,殿堂構造的處理也比較獨特,因而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東營廟隸屬於韓城市博物館,已對外開放;北營廟則歸屬於韓城市金城文管所管理,也已對外開放。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12,慶善寺大佛殿


慶善寺大佛殿位於陝西韓城市古城內,是韓城市唐代馳名的大寺院之一,位於古城南北大街東側,故俗稱東寺。據清乾隆縣誌記載:“《明一統志》:在縣治東南,唐貞觀二年(628年)敕建,宋至和元年(1054年)重修,有仁宗賜額。”歷金、元、明、清各代修葺,規模恢宏,建築雄偉壯觀,享譽盛名。

其寺民國時期曾為縣參議所在地,名曰“中山堂”。建國後其大殿為當時的縣府重大會議禮堂,更名“群眾堂”。1949年春彭德懷將軍來韓城在這裡作過關於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精神和解放戰爭形勢報告。改革開放後將其寺用作市招待所,並進行了改建,僅保存了一座建築宏偉的大佛殿。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13,韓城九朗廟


“九郎”指趙氏孤兒;“九”與“救”諳音,於是俗稱九郎廟。在九郎廟內祀奉的皆為趙文子(武)、程嬰、公孫杵臼。

韓城古城九郎廟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遙想當年晉國朝廷內外一場忠與奸的較量,正義方暫時處於被動地步,忠臣程嬰、公孫杵臼等人歷盡艱辛,受盡迫害,在險象環生中保全了孤兒,並終於除奸報仇,元代劇作家紀君祥根據這一史實寫成了《趙氏孤兒》雜劇,後被列為“中國四大古典悲劇》之一。

當年的趙武為了報恩,死後與程嬰、公孫杵臼埋在一起。至今他們的墓葬還在韓城市南衛東鄉堡安村“龜鶴寨”內。趙氏孤兒的故事發生在韓城,“晉卿趙文子墓、晉公孫義士杵臼墓、晉程義士嬰墓(簡稱三義墓)”是這一歷史故事見證地。這對教育後人,弘揚民族正氣,啟迪人們珍視祖國優秀文化傳統有著深遠意義。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14,毓秀橋


毓秀橋又稱澽水橋,位於韓城古城的南端澽水河上。橋南北走向,橋體全部用花崗石條砌築,共有10個拱形橋孔,毓秀橋身全長180米,毓秀橋面寬4.5米。毓秀橋墩呈梭形,毓秀橋底石鋪,橋面呈弓狀,石縫間嵌鐵錠加固,毓秀橋兩旁為石欄,望柱東有101個,西有99個,柱頭雕飾瓜果,欄兩端各設置象徵守護衛的頭戴風雪帽的石人坐像。每孔橋孔的正中各有一石雕龍頭,雕刻工藝精美生動。橋建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邑人劉蔭樞(曾任雲貴兩省巡撫)捐資修建,歷時五年而竣工。

關於毓秀橋,還有一個“三兩銀子賣橋”的歷史故事。毓秀橋為清康熙年間韓城邑人、雲貴巡撫劉蔭樞出資所建,為了避免子孫後代借橋敲詐百姓,橋建成後劉蔭樞以三兩銀子的價錢將此橋賣給了韓城縣。這個故事至今仍在韓城民間廣為流傳,被人們當作培養後代自食其力、獨立生活的活教材。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15,紫雲觀三清殿


紫雲觀俗稱薛村庵。位於韓城老城西北的象山腳下,距縣城2.5公里,在象山中學校內。坐北向南,殿四座、房九間,佔地1768平方米。經鑑定其中的三清殿為元代建築。1957年8月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搬遷到普照寺。

三清殿,建於高臺上,樑架抬梁式,四椽木伏,用二柱,斗拱外挑四鋪作,出單抄,垂拱,計心造,內轉為四鋪作出單抄。其特點是外跳無昂,轉角鋪作無角神。灰布筒瓦,琉璃脊、獸吻。正脊為琉璃筒瓦,九脊六獸足姜蹉踏道。

除三清殿外,還有三聖殿、四聖殿、猶龍殿各一座。觀內現存石碑兩通,一為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立。一為民國十四年1925年立。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16,柳枝村關帝廟


柳枝關帝廟位於西莊鎮柳枝村,始建於明代,清代曾修葺。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獻殿、寢殿。獻殿面闊三間12.85米,進深四椽6.45米,懸山頂,灰瓦屋面,琉璃花脊,中飾有寶塔,抬梁式五架樑構架,簷檁施大通木,柱頭置七踩雙下昂斗拱。寢殿面闊三間9.5米,進深四椽6.9米,懸山頂,灰布板瓦,五架樑,簷無斗拱鋪作。其對研究韓城市建築發展史及宗教文化活動歷史提供一定的實物依據。目前該處文保單位現存獻殿、正殿,附屬建築娘娘廟、華佗廟。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17,馬莊華嚴寺


馬莊華嚴寺位於龍門鎮馬莊村,建制沿革無史料可考,據其建築風格應為元明遺存。明、清兩代重修。院落坐北朝南,由獻殿、正殿及東西廂房組成,佔地面積約534平方米。

獻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抬梁式構架,三椽栿對劄牽用三柱;斗栱五鋪作,雙昂重栱計心造。單簷懸山頂,灰陶筒瓦屋面。前、後簷門窗後期全部改造。東、西廂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抬梁式構架,三檁用兩柱。單簷硬山式屋頂,灰布筒板瓦屋面。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抬梁式構架,通簷四椽栿。斗栱六鋪作,出雙昂,重栱計心造,無補間鋪作。單簷懸山式屋頂,灰陶筒瓦屋面。前、後簷門窗後期全部改造。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韓城:17處“國寶”驚豔省內外!(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