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佛教禪宗“雲門宗”的發源地--雲門山大覺禪寺


佛教禪宗“雲門宗”的發源地--雲門山大覺禪寺


雲門寺其實是個總稱,包括雲門主寺及多個副寺,後來主寺日漸衰落各副寺就別立為寺了,如顯聖寺、雍熙寺、壽聖寺等。在當時的這幾個主要別立的寺院在加上雲門寺本身被當地稱為“一山四寺”、“一主四副”或雲“一本而四名”。但在當地信眾的觀念中通常把這些寺院視其為雲門一寺。另外在其不遠還有很多的寺院、庵堂。至宋,雲門析為廣孝、顯聖、雍熙、普濟、明覺、雲門六寺。明萬曆《會稽志》卷十六載:“今雲門有寺六:廣孝,恩昱諸公所居也;上庵曰廣福;看經院曰顯聖;悶興懺院早雍熙;西曰普濟;南曰明覺,各有勝地。”足見當時的盛況。

簡介

雲門寺其實是個總稱,包括雲門主寺及多個副寺,後來主寺日漸衰落各副寺就別立為寺了,如顯聖寺、雍熙寺、壽聖寺等。在當時的這幾個主要別立的寺院在加上雲門寺本身被當地稱為“一山四寺”、“一主四副”或雲“一本而四名”。但在當地信眾的觀念中通常把這些寺院視其為雲門一寺。另外在其不遠還有很多的寺院、庵堂。至宋,雲門析為廣孝、顯聖、雍熙、普濟、明覺、雲門六寺。明萬曆《會稽志》卷十六載:“今雲門有寺六:廣孝,恩昱諸公所居也;上庵曰廣福;看經院曰顯聖;悶興懺院早雍熙;西曰普濟;南曰明覺,各有勝地。”足見當時的盛況。

雲門寺在歷史上之規模是非常之宏大。雲門寺鼎盛時期曾熱鬧非凡,陸游在《雲門壽聖院記》中寫到:“雲門寺自晉唐以來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時,繚山並溪,樓塔重覆、依巖跨壑(hè),金碧飛踴,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遊觀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雖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覿(dí )也。”從此可以看出當年之盛況。

另據《康熙會稽縣誌》中的記載和雲門寺圖上可以看出,進入峽谷之後首先看見的是一個寫著“雲門古剎”的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麗句亭”。辨才塔為唐太宗賜建,麗句亭亭內留有歷代詩人留下的讚美雲門的詩章。然後是“卓立雲門”石牌坊、雪嶠塔、五雲山亭、火者塔然後走過五雲橋到達雲門寺的山門前面,寺前面還有一片楓林,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雲門寺當時的雲門寺有五進之多,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禪堂等主要殿堂。寺院的兩邊各建有兩排長長的廂房。寺院的周圍還有鐵門限、溪風閣墓、王子敬筆琢、王子敬山亭(書上說: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已日,名例“初唐四傑”之首的文學家王勃,在雲門寺王子敬山亭主持過一次“克隆”晉代王羲之等人在蘭亭曲水流觴的修禊盛事。)、洗硯池、白乳亭、五雲山等。另外雲門寺除主寺之外還設置有“看經院”(另有“刊經院”、之說)、“芍師院(懺堂)”、“顯聖院”(雲門顯聖寺 寺址在今紹興城區東南玉笥山前。後周顯德二年(955),僧重曜於拯迷寺石壁峰前募緣建造。初名顯聖院(雲門看經院)。宋至道二年(996)九月,敕改顯聖寺。院後有王子敬筆倉,實一眢井。元時,寺毀。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大學士張浚元等延請圓澄(湛然)禪師重建寺於玉笥山前,開法雲門顯聖寺,法席大盛。

全寺傍山而築,佔地面積1.33萬平方米,建殿堂宇舍200餘間。民國19年(1930),有僧200餘人。32年,部分寺舍為侵華日軍所焚。1949年,有僧22名。1951年,寺舍廢,改民居。

雲門寺曾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歷任住持者皆系當時著名僧人,如首任住持帛道猷(yóu)係為東晉一代名僧。隨後相繼還有法曠、竺道一(壹)、支遁、曇一、弘明、弘瑜、智永、智果、圓信、湛然、重曜、淨挺、辯才、允若、具德禮、王門等等皆是一代高僧,尤其是支遁和曇一,前者創“即色空”學說,後者創了“幻化宗”學說。對中國佛教的發展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其中猶以辨才香閣最為文人喜愛。辨才為雲門寺律師,王羲之七世孫智永之得意弟子,其生前所住香閣,當然亦為後人重視。香閣之得名,看來源於雲門特有之天香。宋之問《宿雲門寺》曰:“天香眾壑滿。”孫邈 《酬萬八賀九雲門下歸溪中作》曰:“天香滿袖歸。”孟浩然《遊雲門寺詩》曰:“香界登閣憩。” 孫邈《宿雲門寺閣》曰:“香閣東山下,煙花象外幽” 孫邈不住巖東院而住香閣院應從心理上考慮。(按宣宗大中年間,浙東觀察史李褒到雲門,也住香閣院,並留下《宿雲門香閣院》詩)當年《蘭亭序》就是藏在這香閣之梁檻之上,詩人宿此當為憑弔。另一處“客棧”當為東客院,即巖東院,雲門寺接待院。當年蕭翼受唐太宗之託來雲門騙取《蘭亭序》時便住於此。蕭翼有《宿雲門東客院》詩。詩人初至雲門就是以此詩結交辨才,博得辨才好感。歷史上的雲門寺與海外的佛教高僧也有著聯繫,如明末住持僧杉木祖師(原名段蘭公)就曾去日本弘揚教義達三十年之久,為中日兩國之間的佛教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基礎。

寺內建築

雲門寺仍留有清代重建起來的一部分殿宇,清代的木構建築兩進及東廂房數間。第一進三開間山門,系清早期建築,門楣上方書“雲門古剎”行楷大字,明間兼作韋馱殿,東、西兩次間易為民用。第二進三開間大雄寶殿,清代建築。前簷下置“大雄寶殿”橫匾,明間五架抬梁式帶前廊,大殿內四根雕飾石柱, 三百餘年來頑強地堅守著它對釋加牟尼的信仰和它自身與寺廟的佛緣。大殿內,目之所及一塵不染,潔淨程度令人難以置信。前後金柱為圓形石柱,柱礎呈鼓形;東、西兩次間為穿鬥式結構。在寺院的東側廂房北端廊壁間現存明崇禎三年(1630)文學家王思任撰文、範允臨行書、著名書法家董其昌、陳繼儒和董象蒙跋語的《募修雲門寺疏》碑一通。碑為太湖石質,下設長方形基座。碑高148釐米,寬82釐米,碑文記述雲門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雲門寺經過。這是古代雲門寺的確證。在碑的背後,有一汪清泉,傳說是王獻之的“洗硯池”,澄澈的池水,好像歷史老人的眼睛,閃爍著詭秘的神色。寺院周圍還有“五雲橋”、“麗句亭”(亭內有歷代詩人留下的讚美雲門寺的詩詞等)、“五雲山亭(內還有兩尊石佛造像)”、“杉木祖師墓”、王獻之的“洗筆池”、“辯才塔”遺址(辯才塔為唐太宗所賜建)、陸游曾在此學習的“雲門草堂”遺址,以及當時各副寺的殘留廢棄的屋基,也都能清晰可見,並還有大量當時的寺院建築用的石板、石墩、石柱等遺物,並且有些上面還有精美的雕刻,這都是古代寺廟的遺址。


佛教禪宗“雲門宗”的發源地--雲門山大覺禪寺



佛教禪宗“雲門宗”的發源地--雲門山大覺禪寺


佛教禪宗“雲門宗”的發源地--雲門山大覺禪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